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文人的泪

(2007-08-02 23:37:28)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生活絮语
为文人的泪 为文人的泪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今天给学生讲李白和杜甫的诗,顺便介绍了这两位中国诗歌史上顶尖高手的生平,讲到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却大多数时间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讲到他们在理想破灭以后的失意,讲到他们同样凄惨地生命终结。我的心里充满了悲怆,几至流下泪来。
    我困惑为什么以文明古国而著称的泱泱中华,偏偏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按照儒家的观点,“学而优则仕”,难道是他们没有才华吗?我沿着他们的足迹一路追踪,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源头,而概括起来却只有可悲的两句话:李白太傲气,杜甫太直率。
    李白傲气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来到长安玄宗降辇步迎、亲手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当权贵在乎你的时候,不知低调处世,怎么能不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加痛恨呢?于是谗言相继而至,这个文人却还不知自敛,依旧放浪形骸,甚至还企图对腐败的朝政说点什么,乌云因此便笼罩在他的头顶。如果这时他放弃自己的傲气,屈从于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事情可能还有回旋的余地,然而他不懂或者是不愿,竟然写诗表示有意归山,最终只好宣告自己“大道匡君,示物周博”的理想失败。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那是自我安慰;倒是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李白没有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究竟应该如何在世间立足,他被社会的污浊气昏了头,只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愤懑之情,依然在宣扬什么“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不是泡在酒中,就是传道求仙,最后死在了别人家的床上。他在《临终歌》中说:“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乎谁为出涕。”就是没有说出那句压在舌头底下的话:做文人,傲气是要不得的,只有放弃自己的人格,才能有生存的空间。
    杜甫直率到连自己追求功名利禄的事情都要描绘一番,前面说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他对自己形象的刻画。他以为一个小小的左拾遗真的能实现“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呢,竟然上书弹劾宰相房琯,只好被贬失官,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甚至到了寄食于友人的境地。本来仕途遇挫应该反思的,可是老先生却愈发不通世务,还要“穷年忧黎元”:房子漏雨不去想想从哪儿弄点钱维修一下,却在那里空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孩子饿死了,不想着去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却要“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他骂了贼寇骂官府,骂了官府还要骂皇帝。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说过“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话,无奈心里放的不是自己的小算盘,于是就这么一直直率下去,直到带着全家漂泊在一只小船上,弄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最终卒于潭岳间的一条小船上。我们不能指望老先生留给我们什么处世的妙方,像“做人不能太认真,事不关己的话不说为妙”之类的话,他至死也说不出口。
    不管怎么说,两颗文学巨星就这么在世人酣睡的夜晚坠落了,只在遥不可及的天幕上留下两道耀眼的光芒,如苍天的两颗巨大的泪滴。遗憾的是,不仅他们,中国的文人似乎一直没有找到安身立命的策略,没有悟出孔老夫子“学而优则仕”中的“优”不仅仅是指有学问,还应该包括对世情的练达,对人情的精熟,至少是先学会做稳官,然后再去想什么黎民苍生。于是中国文人的辛酸泪就一直在流个不停,前有屈原,后有苏轼,凡能称得上巨匠的文人,大多泡在理想和命运的泪水里。——这也许正是中国文人的宿命吧。
    我没有把这些告诉我的学生,我不想让他们七彩的梦因此而模糊、而灰暗,更不想让他们从此放弃做一个像样的文人。于是对文学和文化略知皮毛的我,只好把为文人而涌起的泪水晾干,换上满脸的嘻笑,说:李杜的诗,真好啊!
                                         2007.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日落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