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语文高考中“地方文化”的困惑

(2007-04-16 07:19:58)
标签:

考试教学

分类: 教学思考
对语文高考中“地方文化”的困惑对语文高考中“地方文化”的困惑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近年高考题突然兴起一股潮流,叫弘扬地方文化。听起来这是一件好事,通过高考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产生一种家乡自豪感,把知识、能力与情感融于一体,很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于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材总是首先考虑本省作家的作品,语言运用、作文题也处处都打着本省的文化烙印,有的大型考试作文题就以所在城市的名称作为话题。可是静下来想想又有那么一点困惑——可能是杞人忧天,但是还是觉得和大家一起聊聊,听听大家的意见比较踏实。
    困惑之一:我们的学生虽然考试的题目是各省命题,但是考上大学以后却要和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过强的家乡观念会不会影响孩子们与不同文体背景下的同学友好相处?据说有些大城市的孩子地方意识是很强的,由于自身的优势,经常瞧不起其他地方的同学,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心理问题,难道我们还要在高考中推波助澜吗?家乡意识固然重要,但是将来这些孩子很可能要到全国各地去工作,难道我们要让他们带着许多地方观念去面对不同的文化吗?以前有句口号叫“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小平先生也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现在我们连中国这种心胸也觉得太大了吗?照此逻辑,高考最好以市、县、区、街道为单位,甚至就以自己的家庭为文化背景,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对家乡、家庭的热爱吗?如果这些孩子真的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形成了某种文化偏执,将来到工作岗位上,恐怕老乡观念、本位意识、小团体思想是在所难免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形成一个人文化结构的有效方法,我们却要通过全国性选拔考试来引导学生把视野缩小,真是不可思议的观念!
    困惑之二:文学、文化、艺术只有走得越远才越是强势的,很多突破国界、跨越古今的文学艺术才是真正的精品,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命题的取材范围人为地缩小呢?缩小取材范围以后的材料质量是不是会受到影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性质”的说明有这么一句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将语文定位于“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我们的考试不是面向“人类文化”呢?“工具性”应该包括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地方文化,就势必形成地方的思维特点,这个工具是不是适用性要差很多?“人文性”当然应该体现对人类的关注,甚至是对所有生命、整个宇宙的人文关怀,可是我们现在的做法却只能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身的感情体验,这种情感指向能培养出胸怀广阔的道德情操?就算可以,但作为教育,至少不应该有意去限制他们对人类优秀文化的接受吧,不应该通过考试来让学生只热爱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文化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以来,凡是伟大的人物无不有着广博的爱心,而我们却仅仅提倡爱家乡,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德育是“小学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中学盯着考上哪所大学,大学只能搞搞文明宿舍评比”,高考的意图是大学德育的“预科”吗?不得而知。只爱家乡的文化——这种情感好狭隘、好小家子气!
    困惑之三:高考是一项长期的选拔人才的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结束的,年年命题如果都受这一观念的约束,选材范围势必越来越窄,假如我们不摒弃这一思想,恐怕再过一段时间连可选的材料都能猜得到了。一些文化大省还能拖延几年,而对于那些文化积淀不是很丰厚的省份,若干年以后怎么办呢?可以预测,这种命题思想早晚有一天是不能继续下去的,这真是一个自己给自己挖坑的做法;然而现在许多人正在津津乐道,沾沾自喜地说什么“试题突出了地方文化”,套用古人一句话叫“不知老之将至”,是不是很可悲亦复很可笑?
    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困惑和担忧都是多余的,因为这种命题思想不可能存在很久,它所产生的效果也未必就如命题人所期待的那样。不过我要问一句:既然未必产生如我所说的那么明显的效果,又不可能长此以往去命题,为什么还要大谈特谈什么“地方文化特色”呢?为什么不能让中学语文教学按照《课程改革标准》要求的那样健康发展,一定要对其进行这样那样的干扰呢?难道我们对语文高考改革的研究就研究出这样的成果?
    我心里头可以对这样迂腐的行为付之一笑,可是手底下却不能不将其付之行动。无奈!
                                              2007.4.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蝴蝶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