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从一个非常天真的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讲起。
说是有一个孩子,在外面听到别人喊爸爸妈妈都叫“老爸老妈”,觉得非常好玩儿,便学着叫起来,见到爸爸就喊“老爸”,见到妈妈就喊“老妈”,见到姨妈就喊“老姨”,被叫的长辈也觉得非常亲切,凭添了几分庄重。可是有一天孩子感到非常为难,因为外婆来了自己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这种特定的亲昵,不知道该如何喊外婆了。
听起来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是深究起来似乎又不是那么简单。古代有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它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折腾了许多年,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后来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固然,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丢掉,这是贻笑大方的事。请朋友们看看自己的身边左右,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可笑的不是孩子不会叫外婆,而是我们正在爬着走路却并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会走路的,只因羡慕人家未必就好到哪里的东西,却找不到自己了。
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但是自己就是发现不了。你可能没那么有风度,但你却非常淳朴,然而有的人偏要装腔作势,让别人从他的身上联想到西施,自己还故作深沉状;你可能你没有那么聪明,但你的傻乎乎也许正是你的可爱之处,可有的人偏就喜欢自以为是,非要让人家跳到缸里让他来表演司马光砸缸,结果把个傻气暴露得一览无余;你可能只有过大众生活的天份,可是有的人偏就不甘心平凡,非要让人三顾茅庐,结果弄得一生对自己都不满意,还要怨天尤人,搞得鸡飞狗跳,人格尽失。
就拿夫妻关系来说吧。两个人在恋爱期间肯定会卿卿我我,这无可厚非。据说有位女士成家以后还一定要让自己的丈夫按照电影里的某些情节表达对她的爱意,结果搞得丈夫害怕回家,天天在外面逛到街灯昏暗。而她一定要身穿睡衣端坐客厅,等待丈夫那句夸张的“亲爱的,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知道平平凡凡才是真,就不知道生活的真正滋味,渴望感受的不过是那些幻想中的虚影。同事之间见面打声招呼或者点个头,不是很自然吗?不行,有人觉得这样不够文明,开口必定是“您什么什么”,进门一定要装作店小二的神情,弄得大家浑身不自在,自己还以为与众不同,一定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本来外婆就是外婆,由于某种矫情,弄得既不能叫“老外”又不能叫“老婆”,你说这是何苦!
细想起来也不能怪生活中有这么一些矫揉造作的现象,因为社会上的一些舆论就是这么引导的。一个孩子,明明舍不得把自己的巧克力分给小朋友,可是为了得到一句真乖的夸奖,他不能不违心相送,送得自己满心委屈。本来一张笑脸挺可爱的,不行,现在流行的是酷,于是天天板着个小脸,让别人以为自己得罪了他。任何人都不希望扭曲自己以适应他人,但是他要生存就不能不迎合某些人、某些事情,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觉得这就是人本来的面目,你这样做就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从此再也不能回归自我,那就有点可悲了。
我们天天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什么才是真的呢?就人来说,真就是个性的自然流露,就是观点的自然表达;就事情来说,就是符合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某种特定情境下的逻辑。这也许就是许多人追求的“简单生活”吧:不夸张、不矫饰、不虚与委蛇,做人就变得简单了;不主观、不浮躁、不好大喜功,做事也就变得简单了。虽然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点简单的事不容易,要受到社会风气的制约,但只要自己做得坦诚,久了人们是会接受的。拿应酬喝酒来说吧,大家都认为敬来敬去才热情,你当然要顺应这种风俗,但是你没必要把命拿来做抵押,可以告诉别人今天你不能喝或者今天你不想喝,别人说就说两句,只要你坦然自若,谁又能把你鼻子捏住灌进去呢?孩子叫老爸老妈觉得好玩,那就叫好了,见到外婆那还是要叫外婆,没必要一定要套着某种格式走。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实在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水是要向前的,石头挡住我了吗?好,我绕过去。堤坝拦住我了吗?好,我就暂时停下,总有一天我会走过去的——谁能不相信这是事实呢!
2007.4.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