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课题研究 |
分类: 教学思考 |
2、按研究范围大小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是对教育系统较大范围内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如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口等关系研究;二是教育内部带有全面性问题的研究,如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政策、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投资等研究。
(2)中观研究:界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它是对一范围、一个领域、一条战线、一个部门内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幼儿教育研究、初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
(3)微观研究:是对教育问题某个单独因素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往往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如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差生学习障碍研究等。
3、按研究的层次分类,可分为阐释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
(1)阐释性研究:阐释性研究是一种简单的研究,它是将教育现象和已有的教育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性并解释出来。阐释性研究是低层次研究,它是对各种教育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在解释别人的论证。虽然阐释性研究是简单的研究,但在科研中必不可少,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有利于普及工作。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有对揭示性问题的各种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都属于阐释性研究。
(2)综述性研究:综述性研究是把分散、不全面的观点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的研究。它所研究对象不是单一的事件,不是某一种情况,而是某些现象或某一事物的诸多方面。综述性研究是对知识的加工,包括贮存、分析、鉴别、整理,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综述性研究成果往往是对某个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3)创造性研究:创造性研究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教育信息,探索行为、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和产品,具有改革教育教学的实际价值或理论意义的研究。其成果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方法、新技能、新成就,也可以是其它表现形式的成果。
三、教育科研课题来源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课题:这是最重要的选题途径。教育科学研究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从当前教育工作中的迫切需要出发,注意选择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关键性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发展新时期,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加以研究。例如,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好在改革时期教育在数量上的发展与质量上的提高的关系?如何从我国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提出的人才需求进行全面的科学的预测?巩固九年普及义务教育?怎样处理好阶段(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如何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如何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如何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如何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教学?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培养学生的IQ与EQ(情感智商)?怎样抓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然,要发现问题,除了在自己教育工作岗位上积极实践,亲自体察外,还必须深入调查了解不同的社会需要,形成不同的价值目标,产生不同类型的研究课题。研究实际问题决不能急功近利除了对当前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应当优先进行研究外,某些对当前的实践并不十分迫切,但对教育科学本身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重大指导或参考意义的研究,也应及早进行,不应当忽视。科学研究的直接任务在于丰富科学、发展科学;只看见目前的需要,看不见长远的利益是错误的。所以,不应当把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研究和长远的基本理论研究对立起来。
2、从理论文献中寻找课题:理论有两大功能:一是目标的功能;另一是手段的功能。作为目标的功能,理论能综合已有的知识,对独特的事物和现象提供正确的解释;作为手段的功能,理论能指引研究的方向,提供观察与发现的指导架构。换言之,理论不但可用以解释目前的事物,而且又可用以预测未来的事物。从一个良好的理论中,研究者可以推演出很多种的预测,这些新的预测,就成为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因此,若要发现可研究的问题,研究者可以从有关的教育理论(如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学习理论)中,使用演绎的推理方法导出一些合乎逻辑的研究问题和假设,然后再设计研究方法加以验证。例:人依据本身能力与经验认定工作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或很低时,其追求成功的动机不会太强,但如果认定工作的成功机会在50%时,其此种动机最强。根据其理论可导出:期望动机水准超出能力过多时,成功的可能性很低,追求成功的动机会较低。同理,期望水准低于能力过大时,追求成功的动机亦不高。反之,若期望水准与能力相配合时,成功的可能性有50%,故追求成功的动机会较强。由此推理,可以导出下列的研究问题: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准适中者和期望不切实际者(过高或过低),其子女追求成功的动机是否不同?这种为了验证理论而做的研究,可验证前人理论架构是否正确,对研究结果作合理解释;同时批判和修正旧的理论,使现有的科学理论得到发展和拓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