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

(2006-08-26 00:18:31)
分类: 教学思考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

作者: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u/1251514101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和各位讨论的主要是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因为“反思”是我们教学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反思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呢?日本山本光明著《快脑学习法》中认为:“没有人会对一件意义或目的不明的行为感到热心的,再也没有一种事情会比毫无意义的工作还要无聊。当手中正在进行的工作,能够与自己的梦想、目标相结合的时候,不管是谁都会感到信服,并专注投入工作之中。”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再一次明确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概括地说,教育主要有以下五大价值:①教育的文化价值,即文化是经过教育而传播与创造的,主要包括教育可以保证人类延续并促进人类的发展,可以继承、弘扬文化遗产,可以调节文化适应性的强弱。[:古代文化的传播方式--造纸--印刷术] ②教育的经济价值,即正德、利民、厚生,主要包括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关系] ,可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现代观念则认为是一种“投资”),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教育的政治价值,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主要包括教育可以传播政治意识形态[反例:日本侵占中国后的奴化教育],可以培养各级各类政治领导人才,可以振兴国家和民族,可以增进国家的法制建设,可以增强国际友好关系。④教育的社会价值,即培养人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可以帮助选择人才,从而导致社会流动[:"农村包围城市"现象],教育可帮助个体社会化。⑤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即完善人的人格,主要包括教育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可以发展个体的智力与能力[:不同学科的人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人的一定性格, 可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据研究,体现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三种教育理念:第一种是教育落后于发展,教育不断解决人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可称之为“问题教育”;第二种是教育适应于发展,教育将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前进而发展前进,与人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可称之为“适应教育”;第三种是教育超前发展,教育走在人和社会发展的前头,可称之为“超前教育”。[:①热门专业的产生原因, "文革"后师范生猛增③"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三种教育观念对教学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去取舍。有句口号说“生产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很值得我们去体味。

    了解了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我想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可能会高一些,目标可能会更明确一些,可能不会再被一些模棱两可的争议所困扰,不会再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烦恼,真正从一个教育者的高度去分析教育教学现象,才不致于沦落为“家庭主妇”式的教书匠。

     二、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最令我们头疼的,大概就是学生厌学问题了。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家长或者社会,但理性地想一想,我们老师、学校有没有责任呢?我们对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多少?我们离学生究竟有多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有心理活动,都有心理活动的规律,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掌握这个规律,我们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二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三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四是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

      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上,我们习惯于强调先天问题[:①弱智生②差生→后进生→学习困难生] 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正是环境和教育把先天遗传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造成了人的积极或消极的性格,这里说的教育的主导作用又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能动作用上[:对待弱智儿童父母--老师的态度] 这一关系还提醒我们:①要善于通过集体力量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以此促使大部分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改变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①班风、校风②为什么许多家长花钱为孩子择校];②牢固树立“因材施教”思想,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生,必须根据学生的天资创造条件发展其特长[: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可开发的资源,作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必须是有差异的--班级教育方式下的"因材施教":目标分层、要求分层、考核分层、 评价分层]。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注意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新需要,教师要善于提出合适的要求,以此来调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 例:课堂教学基本思路-- 调动兴趣→明确目标→指导方法→培养能力→形成品格]要求太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不起他们对学习知识的热望,他们不能产生新的需要,学习的内驱力就不足;要求太难会造成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望而生畏”,同样激发不起新的需要。所以,任何教学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必须高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他们主观努力又能达到这个难度,这样的外因才能有效地调动内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求我们,教育教学不能走“问题教育”和“适应教育”之路,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从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量的积累,为其产生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告诫我们,对学生做人、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及时矫治,以防积少成多,疾重难返。
    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表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年龄特征,从生理特点看,小学生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中学生却变化急剧;从心理特点看,小学阶段比较协调,中学阶段却犹如急风骤雨;这就是小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培养、学习成绩差距较小,而中学生学习兴趣不稳定、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内在因素之一。但从总体来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都比较迅速,同时,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存在一个关键年龄。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特征,必将给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困惑。
    三、对教师素质的反思
    教师的素质可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⒈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即师德与师魂,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但它正如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十分重大而深远,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是对学生的态度(语言、体态等),对教学所采取的策略(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目的、教程设计等),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我们的职业理想进行深刻的反思:我对教学工作是否热爱?假如允许我重新选择,我把教师排在第几位?我对教育教学工作信心有多大?我为所从事的工作作了多大努力?……
    ⒉教师的知识结构
    我们常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这固然不错;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不过是中学毕业或中师毕业,教学成绩照样很突出,而有的教师大专毕业或本科毕业,教学成绩却很一般。这是什么原因呢?据研究发现,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要有,但达到某种水平即可,多了对教师的教学并不一定起作用。教学工作除了本体性知识以外,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学生身心发展、教与学、学生成绩评价等条件性知识比本体性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建议各位老师反思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看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有意识、有计划地改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学生。
    ⒊教师的教育观念
    这个问题有些抽象,我想打个比方:要去新浦→怎么走→乘火车或乘汽车→打的、中巴、快客→快速、省钱、较省钱又较快。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中什么是目标、什么是途径、什么是方法、什么是观念?最终是什么起了决定作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观念决定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可见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一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的信念。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它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有显性的、有隐性的,如果我们的评价是静态的,就容易产生心理学中所说的“刻板效应”,也就是好学生永远是好学生,差学生永远是差学生,进而影响今后对某人某事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缺乏客观性、公正性。所以,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必须是动态的,要发展地看待学生,全面地看待学生,客观地看待学生,这样才能克服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做法,才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教育观念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上面只是举个例子,老师们可以在教学中用心去体验。
    ⒋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
    教育能力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韩进之教授将其归纳为七种能力:教学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教育观察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力,教育想象力和教育机智。从思维结构观出发,其核心为自我监控能力。教育的成功,来自于教育活动加反思。
    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一个概念]
    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我们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两项内容]根据教学过程,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监控过程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自我检查、自我校正和自我强化。所谓自我检查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的检查、审视和评价的过程,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一种敏感反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监控的开始阶段;自我校正是教师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的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它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外在体现;自我强化是自我校正过程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地寻找自我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期巩固自己已经出现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的重新出现,这是教师教学监控过程一个循环的结束,如教后记、教学总结和教学论文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在这种发展中,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三大部分]
  根据其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⑴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即在课堂教学之前,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监控的前提。⑵课堂的反馈与评价性,指教师对于课堂的状况、学生的反应的敏感性与批判性,或者说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性”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所发现问题的解释与分析。可以说,评价和反馈性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监控过程都是从他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评价与反馈开始的。⑶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如果说评价与反馈性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的话,那么调节与校正性则是教学监控能力的目的。教学监控能力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修正,使之达到最佳效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培养教师的根本所在。⑷课后的反省性,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会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教学监控能力差的教师一般就不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我们看到,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结构的这四个成分实际上是从教学监控的全过程来区分的,是一种过程性的、动态的结构。[四个环节]
  ⒌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即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大致包括教学的目的性、教学思路、课堂指令、教学效果等方面;二是多样性,即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三是任务取向,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是围绕教学的任务而进行的;四是富有启发性,即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否启而得法;五是参与性,即在课堂教学中,班上的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六是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即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六条标准]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深入、透彻地了解教育过程,还必须经常对自己的工作性质、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教学的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刻的、冷静的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和发展着的学生,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途径。所以,有人说: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