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礼”,还是无子?
--整体阅读《孔雀东南飞》切口浅探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u/1251514101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之一,写的是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仲卿的寡母遣回娘家,又因娘家逼她再嫁,最终和仲卿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
这个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当时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从今天来看,它是从爱情角度反映千百年来封建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思想对人性的戗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拨开具体的故事描述,从整体上深刻地认识诗歌的主题呢?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准确而直达本质的阅读切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比较,找到一个有效整体阅读《孔雀东南飞》的切口——汉律。通过这一切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出刘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进而透视全诗揭示的主题,理解诗中描写的故事情节和刻划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被遣的原因是什么呢?据焦母所言,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但是刘兰芝却认为自己“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兰芝的确是个有个性的女子,她向仲卿提出自遣、与焦家成员告别时的言行,乃至拒婚和最终“举身赴清池”等举动,都能说明这一点。但是她绝不是一个“无礼节”的女子,这是可以肯定的。诗中许多地方可以找到证据:仲卿向焦母求情时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兰芝的母亲在责备兰芝时说,“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这是他人的言证。兰芝请求自遣、告别时对焦母和小姑的态度、县令和太守两家求婚和兰芝拒婚等事实,——这都是兰芝的行证。兰芝不慕权贵,不贪荣华,甚至可以拿生命捍卫感情,对仲卿挚爱如此,怎么可能如焦母所言呢!由此可见,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绝非什么“无礼节”、“自专由”,这些不过是焦母的借口。
那么,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中国法制史》(
群众出版社出版)
载《大戴礼记·本命篇》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既然“妇行无偏斜”,可见所谓“不顺父母”、“淫”、“妒”、“多言”、“盗窃”等罪名都不能成立,否则,县令和太守两家也不会先后求婚,最后仲卿也不会以死相陪的。“有恶疾”也不能成立,临别焦家时的兰芝是“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即使从封建社会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看,刘兰芝都是无可挑剔的。
因而,我们认为,
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是“无子”。
首先,诗中多次写到兰芝辛勤操持家务,从未提及抚育子女;被遣回家的整个过程中,也未涉及子女问题。可见,她是确实没有子女的。
其次,从诗中人物的语言中也能找到证据。兰芝在向丈夫诉苦时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无疑是在说明自己没有子女,并为自己没有生孩子作含蓄的辩白。仲卿向焦母为兰芝求情时也说“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他们最清楚焦母要休掉兰芝的动机,所以不约而同地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辩解。就是焦母的言语中亦不无痕迹,“何乃太区区”、“遣去慎莫留”,究竟什么使得焦母如此焦虑不安呢?“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守着孤儿仲卿苦熬多年的焦母,对兰芝婚后不育的担忧和不能容忍,从封建家长角度看实乃情理中事。“封建婚姻既以家族为中心,以传宗接代为目的,所以凡是不能达到这种目的的,就可以解除其婚姻关系。”
(《中国法制史·汉律的基本内容》)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再次,从刘家对兰芝被遣的反应亦可窥见个中实质。刘母责备兰芝以后,兰芝说“儿实无罪过”,于是刘母“大悲摧”,自此以后便处处为女儿说话。何以然?她老人家深知这种事情不必明说,更是无法责怪女儿的。再说那位“性行暴如雷”的刘兄,凭他的脾性,为何也无一言以责兰芝和焦家呢?前面所列的几种罪名都能找出责怪和反驳的理由,唯独“无子”一条无话可说,而且深得当时人的普遍认同。
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前提下,还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矛盾呢?有,一是请焦母继续等待兰芝生育,二是让仲卿纳妾。焦母唯恐焦家断了香火,因而抱孙心切,等是不耐烦了。纳妾,一是仲卿未必愿意,“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就是他心志的剖白;二是条件不允许,身为小吏的仲卿,家境并不殷富,这从“儿已薄禄相”以及家务全靠兰芝操持,兰芝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等处不难看出。因此,尽管当时纳妾之风很盛,焦母亦无能为力,只好给兰芝“小鞋”穿,以达到先赶走兰芝再作他图的目的;她对仲卿许下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的诺言,最终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那么,焦母为什么不直截了当以“无子”为由休掉兰芝呢?想来说出来实在有些理亏吧,因为兰芝毕竟才二十岁左右,不能因自己心急就断定人家不能生育,万一再嫁以后生出孩子来呢?况且仲卿长期在外,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兰芝,其实兰芝自述中已经暗示了这一点。再者,古人是讲究“礼”的,上厕所尚且要造出许多避讳的说法(如“更衣”、“解手”、“出恭”等),这生孩子的事如何好在口头大谈特论!倒不如以“不顺父母”这第一条罪状为由休掉兰芝,大家心照不宣,既稳妥又体面。
由此可见,阅读、分析这首诗歌,仅从人物形象入手,把造成兰芝和仲卿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定位于封建礼教、宗法势力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是不够具体、不够深透的,而且诗中人物的许多语言和行为也不好解释,这实际是体现封建法律制度的封建思想通过焦母而制造的一场社会悲剧,是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的,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所以诗歌在结尾总结写作目的时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其社会意义应比激起读者的同情、愤慨深远得多。因此,要想从整体阅读的角度把握《孔雀东南飞》,以汉代法律为切口,更容易触及实质、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