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成长——人生境界(追求中之代价)

(2008-05-12 09:22:22)
标签:

宗教

信仰

道德境界

克尔凯郭尔

罗马

文化

分类: 哲学.人生

本文选自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  著者:傅佩荣

第三章  自我成长

 

谈到“自我成长”,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上的经验。记得我们考上新的学校,尤其是考上大学的时候,会觉得十分得意;到社会上找到新的工作时,会觉得很满意;若是有机会认识新的朋友,会觉得很快意。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大学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理想,于是我们宁可玩四年,浪费时间,或做一些不相干的事。其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觉得无聊,每天九点上班、五点下班,成为不断重复的行为,毫无新鲜感。朋友方面亦是如此,有时奇怪自己怎么会认识这样的朋友,到现在才算发现他的真面目;人与人的来往,有时会显得无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很美好,最后结束时,又难以保持美好的感觉?

生命要求成长(略)

成长的方向(略)

成长的方法(略)

人生境界

    人生有没有境界?自我要成长,但是怎么知道走向什么样的境界呢?如果没有境界,能说是成长吗?所以,在此我要举几个中西方思想家、文学家的说法来做例子。

 

追求中之代价

  再看第二位西方哲学家的看法。这个人是存在主义之父——齐克果。他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有三种境界。一是感性境界,二是道德境界,三是宗教境界。”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人用感性的得失、苦乐来作价值判断的标准,就是感性境界。譬如我现在吃饱了,觉得快乐;肚子饿了觉得难过,这就是以感官来作为苦乐的标准。这是很有问题的思想。因为感官本身是非常短暂的。像“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外驰”的心态,向外追逐。感官更是试图向外抓住更多的东西,但事实上呢?抓不住。靠着感性的话,不要说衣、食、住、行这些具体的需要抓不住,就是把它提升到名利、权位,也都是抓不住的。结果就是失败,失败之后就会失望,失望之后就会忧郁。所以,感性境界的人很容易忧郁,虽然表面上很热闹。

  我们这个社会表面上很热闹,很多人吃晚饭都像赶场似的;一场、两场、三场,吃到三更半夜才回家。罗马时代社会风气浮华,跟目前台湾地区的情形有些接近。根据考古学家对庞贝古城的研究,他们挖掘出罗马人的住家,许多人家院子里有一口缸,但是,不知道这口缸有什么用;那不是洗澡或洗脸用的,后来才研究出,那是“吐缸”。没落期的罗马人认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吃东西。譬如,吃烤乳猪的那一刹那最快乐。在吃的时候很快乐,但是吃饱了就麻烦了,因为吃饱了就不饿了;为了再吃,就吐掉吃过的东西。人生的目的就是:一天吃了几顿?一天吃了几场?这样就跟罗马时代差不多了。记得许多年前,我在一家餐厅吃饭,上洗手间时,发现洗脸台上有个“吐”字,我一看就联想到罗马时代。后来报纸有一栏写现在的餐厅设备,也提到可以让客人吐的台子,上面写个“吐”字,这显然是值得警惕的。我们的感性文化若太过发展,容易使人陷入忧郁的心境。其实这些人并不快乐。大家在一起吃饭、喝酒、唱卡拉OK,好像很愉快,但是第二天早上又很痛苦了,快乐之后会有烦恼,一次、两次之后就麻木了。因为感性的快乐是量的刺激,刺激到最后就疲乏了,疲乏到最后就不知道如何使自己快乐了。相对于此,属于品质的,就不需要强烈的刺激来维持。如果你觉得难以忍受忧郁,就往上面跳跃,选择道德境界。

  什么是道德境界?就是一个人把过去、现在、未来连成一体。感性境界的人只注意“现在”这一刹那,道德境界的人则把过去、现在、未来连在一起,由此产生责任观念。你昨天答应我一件事,今天要做到。而不是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昨天又不是现在,我现在不一样了,所以不必实现诺言;这样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呀!他和别人来往,不能让别人产生信赖感。自我是一个整体,这个人说话算话,“言必信,行必果”;他可以找个固定职业,可以走上结婚礼堂,然后也可以慢慢发展自己和别人的正当关系。但是这种道德境界到最后还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你会问:道德到底要求我付出多少?我应不应该为道德而牺牲生命?譬如:要我为了帮助别人,一顿饭不吃,我绝对可以做到:叫我守一天斋,我也可以做到;叫我去抛头颅、洒热血,我就要问为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牺牲,就要把理由说出来。所以讲道德境界的时候,是个有条件的境界。不能像有些人解释儒家,马上就肯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问题是:你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仁义。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应该为仁义牺牲生命呢?除非能证明人是向善的,需要完成仁义才能实现生命要求,否则我为什么要接受呢?说不定我听你的话而牺牲生命,结果你反而活得好好的。这不是不值得吗?

  所以,道德境界有它的限制。怎么办呢?就要再跳跃到宗教境界。克尔凯郭尔是西方传统的哲学家,他所谓的“宗教”,对他整个思想影响很深。他从小就在宗教环境中长大。他的父亲是牧师,他自己也读过神学院,所以宗教意识特别强。但是他所谓的宗教境界,对中国人来说倒不是很难理解的。

  我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就是宗教境界。我们做一件事情,不要只问该不该做,而是要为了一个信念去做。所以有人说,你怎么那么笨呢?做这事是浪费力气、精神、时间,不一定有用的。你会说这是对得起我的信念或信仰。所以这是面对鬼神、祖先、神明,甚至更高的信仰对象。这时你可以说,他有一种宗教境界。

  克尔凯郭尔根据他个人的存在体验,提出感性、道德、宗教等三种境界,可以供我们参考。譬如,年轻的时候,我们倾向感性境界;中年时,我们有一个职业和角色要扮演,倾向道德境界,大家要遵守一些规矩;到晚年的时候,往往就可以超越别人说的好、坏这个层次而进入宗教境界。我认为这是我的信念,我就设法做下去。(待续)

自我成长——人生境界(追求中之代价)

 

 

 

    《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

    出版发行: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2008年4月第1版

 

 

 

 

 

 

 

 

 

 

 

 

 

文章推荐:   自我成长——人生境界(困境中之觉悟)

             不能忽略传统文化

             品味西方心灵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

            克服语言的障碍

            一切靠自己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

            爱是神圣的疯狂——柏拉图

            人生处方·哲学家给我们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