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宗教人生境界生命周期骆驼子贡台湾地区文化 |
分类: 哲学.人生 |
本文选自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
第三章
谈到“自我成长”,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上的经验。记得我们考上新的学校,尤其是考上大学的时候,会觉得十分得意;到社会上找到新的工作时,会觉得很满意;若是有机会认识新的朋友,会觉得很快意。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大学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理想,于是我们宁可玩四年,浪费时间,或做一些不相干的事。其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觉得无聊,每天九点上班、五点下班,成为不断重复的行为,毫无新鲜感。朋友方面亦是如此,有时奇怪自己怎么会认识这样的朋友,到现在才算发现他的真面目;人与人的来往,有时会显得无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很美好,最后结束时,又难以保持美好的感觉?
生命要求成长(略)
成长的方向(略)
成长的方法(略)
人生境界
困境中之觉悟
西方讲人生境界,最有特色的是近代的两位哲学家——尼采与克尔凯郭尔。尼采认为“精神有三变”,精神是心灵的表现,它有三种变化。第一,精神变为骆驼。骆驼代表沙漠之舟,可以在沙漠中承受各种考验与压力,在困苦的环境中照样可以生存。人生如何像骆驼呢?人一定生在传统里面,每个人生下来都背负着传统的包袱,传统未必不好,但是传统的内容不是你能选择的,而是你必须接受的,于是传统就变成包袱了。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就背负着传统。我每次看到小孩背个大书包上学,就想,又是一只“骆驼”。只不过这些“骆驼”比较特别,大多是戴眼镜的。骆驼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继续变为狮子。狮子是万兽之王,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开创的勇气。狮子的比喻,是说任何环境都无法阻碍它的前进与开展。这说明了一个青年上大学之后,高瞻远瞩,开创时代的未来。所谓“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他们具有狮子的精神。但是这样还不够,狮子只知道往前奋斗而不见得能回归自己。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能回归自我,就是要从骆驼变成狮子,再从狮子变成婴儿。
我们对于小孩要有两方面的看法。所有的圣贤对于小孩都非常尊重。他们不是尊重小孩的无知、幼稚,而是尊重他完整无瑕的心灵。耶稣说:“你们不要阻挡小孩子,让他们到我跟前来,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是因为小孩的心灵最纯洁。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老子也说,最后要“复归于婴儿”。尼采也是类似的意思:婴儿代表一切可能性的开始。我们看一个小孩,他真是拥有无穷的可能性,只是这可能性无法测度。他可以发展,有各种潜能,我们无法完全掌握。我们以前不也是婴儿吗?但是我们今天又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不必太过夸张去强调小孩的潜能,因为我们以前也做过婴儿,也被人说得很有潜力,而今天发现自己也不过如此而已。哲学家喜欢把婴儿当作一种生命状态,这种状态是原始的。为什么要经常回到原始的状态呢?因为它有无穷的可能性,是个新的开始。为什能需要有新的开始呢?因为生命走到一个阶段容易走旧了,走旧了就要从头开始,回到出发点,建立新的生命周期。凡是能够掌握生命自我成长秘诀的人,一定是懂得建立生命周期的人。
什么是生命周期?社会的安排原就有周期的现象。小学六年是个周期,初中也是,高中三年也是,大学也是。大学一年级是“新鲜人”,到了大四,就被叫作“元老”(Senior),这又从何说起?明明是元老,踏进社会又变成“社会新鲜人”,从头开始。但是,社会新鲜人一当就当到我们年老退休、到死为止吗?这一点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们要设法自己建立生命周期。譬如,我现在进入社会是社会新鲜人,我以五年为期,五年之内要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在知、情、意方面有所成长。五年到了,则要设法退出。退出并非辞职不干,不然岂不制造社会问题。而是在这个时候,要找一段时间,如一个月或半年,像参加激励营或暑期营队。这样才能反省自觉,再度设计自己的人生。退出之后,再复返。再回来时,就有新的精神、新的力量。有一个词本来是不错的,但是被某些人用得泛滥了,这个词就是“充电”。有些歌星、明星在一段时间之后,宣称他去美国充电了。他们去充什么电,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词我们就不太喜欢用了。充电不一定要离开本土。若是每个人都要离开本土,那么几年下来本土人口不就流失了?我们要自觉地让生命有个新的结构,只有在生命有了结构之后,才可能让生命定期提升。如果没有这个结构,生命就会变成平面的;社会新鲜人做了几年的事之后,即使换工作也是在平面上打转,换了几个工作,自己的心情、能力还是差不多。如果有生命周期,譬如,五年之内要把电脑学会。很好,这是一个目标。下一个五年再学别的,当然,最后一个则保留给哲学吧。在一个人的生命后期,若还没学过哲学是很可惜的。当然,越早学会越好。这并非容易的事,不过可以试试看。先从听一些演讲开始。以上所说,是要建构生命周期,让自己清楚知道自我在成长。
四十岁以后的人可以参考一个办法,就是借助宗教信仰。譬如我现在四十岁了,还有谁能教我?我在社会上是中坚分子,但是,去教堂时,听到神父或牧师讲道,却觉得可以接受。为什么?他们讲的道理是从《圣经》来的。《圣经》代表经典。有些大老板也喜欢到庙里去做禅七或修行,为什么?因为听《佛经》时,自己继续在受教育。这等于是把教堂当作教室。提到这一点,我想我对台湾地区教育最不满意的是,台湾地区有钱,可以做很好的硬件建设,可是从大学到小学的教室,大多未达审美的标准,以致有些学校的教室跟工厂差不多;到了教室没有任何高兴、愉快的感觉,不会想在里面待太久。我在耶鲁大学读书时,最大的感触之一,是他们的教室像教堂一样。教师的讲台和牧师的讲道台一样,位置特别高,教授站在上面既有威严又有成就感。教室的设计也和教堂一样,每个转角、墙角都有雕刻图饰。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工夫去表现呢?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代代年轻人接受心灵洗礼的地方。他们在求知时,所听、所看、所闻、所触的,都有教育效果。为什么?因为潜移默化。人与空间是有互动关系的。你在美好的校园里,教室和教堂一样华美、精致。久而久之,会觉得这是个学府、知识的宫殿,有人问子贡:“你的老师已过世很久了,为什么你还老是说他好呢?你应该已经超过你的老师孔子了。”子贡说:“我的墙只到肩膀,可以看到里面有什么装潢、布置。我的老师的墙有好几丈高,你不得其门而入,就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子贡就以这句话形容孔子,推崇老师的学问像宫庙般华美。他用的比喻很恰当。今天我们哪一所大学里的教室设计像宫庙一样?哪个大学的校长办公室会比教室差的?校长办公室都是最舒适、豪华的。教室里面反正学生来来去去,学生刻苦耐劳,不喜欢就跷课。这实在非常可惜!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