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佩荣
傅佩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397
  • 关注人气:27,6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

(2008-04-23 14:32:40)
标签:

文化

分类: 道家
 

道家面对的挑战

 

    初次接触西方学者探讨我国古代哲学的作品时,看到“道家具有革命性”一语,不免深受震撼。我们一向认为道家是随顺不争而自然无为的,怎么会牵连到“革命性”一词呢?原来这是“旁观者清”的一个例子。古代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天”,帝王称为“天子”就是明证。道家从老子开始,却要公然“以道代天”,这不是革命又是什么?

    老子这么做,理由是什么?依司马迁所说,老子的年代比孔子稍早,同样属于春秋时代末期。在春秋时代,“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传》)在这样的乱世中,政治领袖的遭遇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般百姓?简单说来,这种处境是:礼坏乐崩与民不聊生。

    礼乐代表社会生活的规范,礼乐的瓦解失效,将引发人间的动乱不安,不仅是非善恶混淆难辨,连善恶的适当报应也全部落空。这种危机可以称之为“价值学的虚无主义”。其次,长期的民不聊生,将引发悲观的情绪,甚至带来绝望的念头,认定生命的本质是虚幻的,一死百了,万化皆空。这种危机可以说是“存有学的虚无主义”。这双重虚无主义的危机,正是儒家与道家这两大哲学体系共同面对的挑战。

    以儒家的孔子为例,他眼见礼坏乐崩的危局,知道社会规范的重建,要靠个人真诚的自觉,于是大声疾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此,“仁”即是由真诚所引发的行善力量。不仅如此,他还进而撰述《春秋》,希望藉此重建社会秩序,亦即以历史评价对领袖阶层作出善恶的适当报应。孟子明白孔子的用心,所以会宣称:“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由此亦可见,儒家意在化解价值学的虚无主义所造成的困境。

    相对于此,老子采取不同的策略。他在面对价值方面礼坏乐崩的威胁时,指出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无可避免地都是相对的,亦即都有虚无化的危险,除非能够找到一切存在的终极基础。换言之,老子的意图是要针对存有学的虚无主义,设法排除万难找出天地万物的起源与归宿,亦即无形无象亦无以名状的“道”。他认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章)在此,道是原始的完美状态,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亦即人类的本性及禀赋。离开了道,所能把握的只有德,亦即朴实而不刻意造作的自然状态。自此以下,则是“仁、义、礼”之类属于人类所珍惜的价值规范。

    因此,从上述的角度观察,可以肯定儒家与道家所面对的是同样的挑战,亦即双重虚无主义。孔子想做的是:贴近百姓的需求,先解除价值学的危机,再向上追溯到存有学的依据。他的生命转折点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知天命”进而畏之与顺之,正是要归依于存有学的基础。奈何学生及时人并不明白此意,以致孔子不得不感叹:“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他一生说了多少话,最后依然感叹无人了解他。

    那么,直接扣紧基础来谈的老子,又如何自觉他的处境呢?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他与孔子竟有类似的感叹,只是立说的方向不同而已。老子是想一劳永逸界定那作为根源的道,彻底解除虚无主义的阴影,然后人间秩序自然回归安顿。换言之,老子同样怀着深刻的情感,要为世人指点迷津,只是得到的是误解远远超过了理解。幸而后来有一庄子,充分领悟及应用老子的智慧,进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成为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资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