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寄不出的纸包

2024-08-18 15:55:26
标签: 枚庸 生活 随感 杂谈 亲情

枚庸

这是个淡淡哀愁与深深思念弥漫交织的日子。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我习惯叫它“七月半”,亦或者“鬼节”,而官方称作“中元节”。在记忆深处,故乡的“七月半”,充满了神秘又庄重的仪式感。

当日,长辈们会在家中准备水果、糕点等祭品,最重要的是,晚餐时必须添上几副碗筷、斟满几杯美酒。用家里老人的话说,太祖辈是要回来上桌的。其实更多承载着的,是心中对逝去亲人,无尽的牵挂吧。

而在此前,老人还要为太祖分别准备好一个纸包,里面装着为他们“寄去”的纸钱,外边写上对应的名字、祖籍的地址,以及我们这些晚辈的名字、现居的地址,等等。

待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空地,燃起堆堆温暖的火焰,一个个燃尽纸包,随着缕缕青烟弥散的,既是对故人的眷恋,也是对生者的祝福。有些人还会放河灯,让点点烛光带着怀念与祈愿,沿河而下、顺流远去。

清晰记得学生时代,这个节日极为重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同一栋家属楼里,晚饭都要聚在一起,饭前通常跟着妈妈、舅舅、姨妈,先给外祖那边烧纸包,饭后再陪着爸爸、叔叔、姑姑,给祖辈们寄托哀思。

我曾经问过祖辈,为什么要像“信”一样,写上收件、寄件人的地址。得到最有意义的答案是,祖籍地址是记得自己来时的路,现居地址是祖辈找得见看你的路。不仅让我们的思念有了去处,也让隔代的情感有了归途。

自打参加工作以后,想要在“七月半”这天回小城,为亲人烧去纸包,几乎没有了可能。那时候,四位老者尚且健在,依然带领着一众家人,觉得缺我个人也不算啥。

直到近几年,四位祖辈相继离世,父母退休后皆在南昌一同生活。在一年时间里,也难得回两趟小城,而生活的这座城市,于我而言,不知道该如何寄托对故人的情感,自己仿佛早已像个“没有根”的孩子。

这些年的“七月半”,超出寻常地怀念,那些渐渐远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不禁在脑海中反复出现。我多想亲手制作几个纸包,写上故乡和我现在的地址,再慢慢把它点燃“寄出”,让袅袅青烟,把我的问候带向另一个世界,乘着我的思念飘向未知的远方。

然而,如今身处繁华的城市,霓虹闪烁,高楼林立,却容不下那一方小小的烧纸之地。曾经熟悉的仪式,被吞没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文明祭祀的提倡,没有香烛与烟火,让寄托哀思的途径,变得越来越抽象。

上午看到,芦超兄弟在朋友圈里说,“以前觉得烧纸是一种迷信,而现在觉得烧纸是一种思念,是不懂事的亏欠,是一辈子弥补不了的遗憾。”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那再也“寄不出的纸包”,也成为自己难以言说的遗憾。

关键是,当自己在这座城市安家、娶妻、生女的时候,祖辈们年事均已高,还没有到过我的房子呢,如果未收到我“寄出”的纸包,他们能够找得见,来看我的路么?

或许城市的发展,注定要舍弃不少传统习俗,不过我相信,对故去亲人的思念,永远不会磨灭。即便自己手中没有能“寄出”的纸包,对他们的牵挂也在心中熊熊燃烧。

在喧嚣嘈杂的城市里,我会在心灵深处,为亲人们点亮一盏明灯,无论距离多么遥远、岁月如何变迁,但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从未、也不可能离去。

既然纸包无法“寄出”,那么就在晚餐桌上,按照惯例添几副碗筷、斟几杯薄酒吧,聊表心意、盛满情意。

 

写于2024年8月18日 甲辰年中元节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