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发脾气与讲道理

2024-07-28 20:31:56
标签: 枚庸 生活 随感 杂谈 教育

枚庸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格言联璧》里的话,成年人都知道,很多时候并不能轻易耍脾气,否则后果很可能超出你的掌控范围。

小孩子却不同,都说孩儿脸——说变就变,稍有点不顺心、不如意,就立马会翻脸哭闹,甚至大吼大叫。

昨天下午,呵呵带着汐汐在房间,本来姐妹俩玩都好好的。突然听到妹妹哭起来,我随即前去询问情况,和声细语问姐姐,从她的回答中已基本弄清事情原委。

大体上是姐姐硬让妹妹要干什么,汐汐不同意,便用脚踢疼了姐姐,大的气不过,又反击了小的。按理说两人都有错,妹妹踢人不对,呵呵强制且动手也不应该。

姐姐年长,我自然批评她,对妹妹来“蛮”的有问题在先,否则妹妹不会踢你。此刻,她开始耍无赖,叫嚣着汐汐把她弄疼了,好像自己不仅没错,还很委屈。

呵呵鬼哭狼嚎不听劝的时候,我逐渐失去耐心,不自觉音调高了起来。我训斥她,光靠发脾气、大嗓门有什么用,人要学会讲道理,要不然再有理也让人厌烦。

这时,我还在企图跟她讲“有理不在声高”的道理。可她紧接着怼的话,却让我不言以对,“就知道说我,你自己还不是一样,经常对我大喊大叫”。

孩子的话不禁让我反思,自己什么脾气是清楚的,火暴脾气很难克制,有时候一点就着。特别是偶尔面对呵呵的过度任性、嘴硬顽抗,难免会忍不住发脾气。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你不希望孩子乱发脾气,她肯定也不喜欢你这么对她,看样子自己教育方式是得改改。

不过,发脾气的表现形式很多种,除了发火,还有“闷葫芦”式的冷战,我夫人有时就会如此。在这方面,呵呵偶尔也像她妈妈,明知不高兴,但百问而无一答。

相对暴脾气而言,我更害怕这种情况。宁愿对方把想说的话吼出来,至少能弄清楚,还有彼此沟通的可能。如果一声不吭,也就没有了讲道理、解疙瘩的基础。

忽然产生个比较极端的想法,若是夫人教育呵呵的过程中,一旦惹生气了,两人都“互不搭理”,结果会是如何。不好想象,也联想不出,反正效果肯定不佳。

话说回来,抛开发脾气的话题,讲道理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难解的题。有时候呵呵犯了错,我尽可能平心静气跟她说理,得到的回应往往是“我不听、我不听”。

更甚时还反问我一句,“你说这些有什么用?”正如夫人曾跟我说的话,谁愿意听你讲道理,难道非得分个你对还是我错?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小孩子。

拿呵呵来说,毕竟她才六周岁刚过,儿时天性使然,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认知。光跟她讲大道理,必然听不进去,既有单纯的逆反心理,也是深层的无法理解。

顿时醒悟,从某种程度来讲,所谓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亲人和孩子面前,以理服人或许可能并不成立,纯粹的说教只会令她们更加反感和抵触。

不由纠结于发脾气与讲道理,找不到该有的答案。不过看到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话,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是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

既然前两者都得到现实生活的验证,必定要慎重而为。那什么是刻意感动呢?网上说,是指过度强调自己的付出和情感,来博取孩子感动,进而感恩、配合教育。

单从字面上理解,也知道它并不可取。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还是得学会用合适的态度和方法,坚持以情相待、以行示范,教会她们的,必须自己带头做到。

想让她们不乱发脾气,自己就要先克制负面的情绪;想让她们接受讲道理,自己就要先遵守知晓的道理;想让她们能够被感动,自己就要先给予足够的陪伴。

孩子就如一面镜子,映衬着家长的言行和举止;孩子的教育更像是一次共同的修行,在她们茁壮成长、日渐成熟的同时,也象征着家长的涅槃和新生。

写于2024年7月28日夜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