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生活里没有虚构
2023-03-02 18:05:13
标签: 枚庸 随笔 杂谈 评论 小说
枚庸
拿到志宏兄的短篇小说集《大红请柬》,已过去一年多时间,读得断断续续,近日才勉强看完。
习惯了读他的散文,最初知道他名字,我大概还在上初中,几乎每期《读者》《意林》等文摘,都能见到他的文章。《智慧背囊》等系列,也有不少他的大作。
那个年代,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我们学生党必读作品。在此之前,我并没怎么读过他的小说,隐约记得几年前,忽然读到他的《里洲1号店》,顿时眼前一亮。
在我们固有观念里,都说散文是非虚构,而把小说归为虚构的文字。就像我常说,自己是个不善于讲故事的人,没办法引人入胜,所以写不出好的小说。
所以天真地以为,以哲理散文见长的志宏兄,大概率也是个不太会讲故事的人。但这本八个短篇小说组成的集子,还是颠覆了我对他的认知,至少,比我讲得好。
当然,从开始讲故事到讲出精彩的故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完全可以看出,某些小说里都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比如集子里的《砸碎了一地的心》《坠落》。
一个刚下岗、走上自由撰稿之路的男人,爱上远在千里之外的女性读者,最终失恋在现实,其实更像是一篇非虚构的散文。大胆猜测,或许正是他亲身的经历。
中年男人的抑郁独白,周旋于妻子、女儿、母亲、岳母四个女人之间的无奈,其间面临亲人重病、孩子情深等诸多现实问题,走向离婚的结局,好像也是他的生活。
太接近作者真实生活的小说,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惊喜。接下来几篇,才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跳出了作者的“个性”,更多地聚焦社会“共性”问题。
《龅牙兔》里出生贫寒、贪慕金钱、误入歧途,又幡然醒悟、独立自强的少女杨荷珍,《延春堂》里郁郁不得志、追爱而不成、婚姻不顺畅的编辑林志,《子墨塔》里嫁入学历差距大的同学富商家,经历丈夫出轨、家族破产,又振兴产业的温迪,《大红请柬》里在婚期推迟后,却遇上带学生开房乌龙事件的教师刘以奇,《里洲1号店》里错爱上女客人的盲人按摩师杜若明,以及《死鱼事件》里的与一河死鱼抗争的打工人杨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志宏兄的文字中,可以捕捉到对生活的洞察力。小说里的人物,或许也来都源于他的生活,不过已跳脱出来,开始习惯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讲述故事。
也许是作者大学教师的身份,更鲜活刻画了杨荷珍、刘以奇这样的角色。曾经做过编辑、婚姻变故的经历,更准确把握了林志、温迪等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轨迹。
体现他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关键还是杜若明、杨明之类的人物。也许并不熟悉,但我觉得他一定在抚河边的盲人按摩一条街调研过,与家乡外出打工的兄弟们交谈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变成了故事讲出来。
不记得听谁说过,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录这个时代。
其实小说写的也是生活,是你的、我的,也是他的。而生活里,从来没有虚构,一切都是那样真实的存在。
愿志宏兄,能用小说,写下更多人的生活。
写于2023年3月2日傍晚
随感|生活里没有虚构
枚庸
拿到志宏兄的短篇小说集《大红请柬》,已过去一年多时间,读得断断续续,近日才勉强看完。
习惯了读他的散文,最初知道他名字,我大概还在上初中,几乎每期《读者》《意林》等文摘,都能见到他的文章。《智慧背囊》等系列,也有不少他的大作。
那个年代,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我们学生党必读作品。在此之前,我并没怎么读过他的小说,隐约记得几年前,忽然读到他的《里洲1号店》,顿时眼前一亮。
在我们固有观念里,都说散文是非虚构,而把小说归为虚构的文字。就像我常说,自己是个不善于讲故事的人,没办法引人入胜,所以写不出好的小说。
所以天真地以为,以哲理散文见长的志宏兄,大概率也是个不太会讲故事的人。但这本八个短篇小说组成的集子,还是颠覆了我对他的认知,至少,比我讲得好。
当然,从开始讲故事到讲出精彩的故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完全可以看出,某些小说里都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比如集子里的《砸碎了一地的心》《坠落》。
一个刚下岗、走上自由撰稿之路的男人,爱上远在千里之外的女性读者,最终失恋在现实,其实更像是一篇非虚构的散文。大胆猜测,或许正是他亲身的经历。
中年男人的抑郁独白,周旋于妻子、女儿、母亲、岳母四个女人之间的无奈,其间面临亲人重病、孩子情深等诸多现实问题,走向离婚的结局,好像也是他的生活。
太接近作者真实生活的小说,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惊喜。接下来几篇,才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跳出了作者的“个性”,更多地聚焦社会“共性”问题。
《龅牙兔》里出生贫寒、贪慕金钱、误入歧途,又幡然醒悟、独立自强的少女杨荷珍,《延春堂》里郁郁不得志、追爱而不成、婚姻不顺畅的编辑林志,《子墨塔》里嫁入学历差距大的同学富商家,经历丈夫出轨、家族破产,又振兴产业的温迪,《大红请柬》里在婚期推迟后,却遇上带学生开房乌龙事件的教师刘以奇,《里洲1号店》里错爱上女客人的盲人按摩师杜若明,以及《死鱼事件》里的与一河死鱼抗争的打工人杨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志宏兄的文字中,可以捕捉到对生活的洞察力。小说里的人物,或许也来都源于他的生活,不过已跳脱出来,开始习惯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讲述故事。
也许是作者大学教师的身份,更鲜活刻画了杨荷珍、刘以奇这样的角色。曾经做过编辑、婚姻变故的经历,更准确把握了林志、温迪等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轨迹。
体现他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关键还是杜若明、杨明之类的人物。也许并不熟悉,但我觉得他一定在抚河边的盲人按摩一条街调研过,与家乡外出打工的兄弟们交谈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变成了故事讲出来。
不记得听谁说过,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录这个时代。
其实小说写的也是生活,是你的、我的,也是他的。而生活里,从来没有虚构,一切都是那样真实的存在。
愿志宏兄,能用小说,写下更多人的生活。
写于2023年3月2日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