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庸
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南昌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通告,从今天零点开始,解除全市较大范围区域(除新建区长堎镇外)静态管理,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上周基本没着家,周一晚上加班改材料,住在办公室;周二又忙到次日凌晨两点,回家暂歇;周三又因突发情况,留宿单位。到周四,又突然宣布实行三天静态管理。
为保障工作正常运转,又响应静态管理的要求,只能选择坚守岗位不流动。周四晚,匆匆回家拿了换洗衣物,随即返单位。接下来三天,足不出大院,甚至除了每日的核酸检测,几乎连大楼都没有走出过。
静默的日子,留在单位的同事们,并没有闲下来。正好经历两轮强降雨过程,必须做好防范应对。中途还召开了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专题会,我开玩笑说,静下来研究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恰逢其时。
不过,相对往日琐碎事务的忙碌,这几天算是轻松的。至少有一块完整的时间,来思考、撰写或修改某个材料,不会老是被打断,也不用全靠夜晚紧赶慢赶。
工作间隙,总是喜欢站在窗口,凝视空无一车一人的街道。聆听寂静中的鸟鸣,平时无心注意,它是否也在欢叫,此时只觉得异常清脆响亮,像在歌唱着春天。兄弟哲奇更是夸张,说“仿佛能听到路边小樟树嫩叶的舒展声”。
我想,给大自然赋予多余的注解,大抵是由于内心的渴望,是这突如其来静态管理产生的压抑,是顿失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不适应,更是对自由行走的向往。
所以说这是个重要的日子。
最关键的还不是解除静态管理,而是行程码上挂着中高风险地区“星号”标记的南昌,成功“摘星”。好消息终于传来,在它从3月16日开始,挂了40天后。
大家都在欣喜传递,就像江报记者游静说的,“虽然朋友圈已经铺天盖地了,但是喜大普奔,一点也不觉得视觉疲劳。”尽管我知道,疫情防控形势并不如想象乐观。
但是,我们终于看到阶段性的成效。说实话,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每一个人都不容易,都付出过艰辛的努力。
人们每天早上第一件任务,可能就是排队核酸检测,其中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有襁褓中的婴儿,比如我家汐汐。身边朋友里,多的已二十几轮。用他们的话说,“喉咙都要起茧子了”。我算少的,也完成十五轮。
从最开始的很多人不理解,到如今都积极配合,这体现的是一种共克时艰的团结和力量。当然,还得感谢很多默默奉献的人们,紧急驰援的医护人员、医疗企业,坚守一线的社区干部、警察和志愿者们,等等。
朋友圈里,初中同学从小城来支援,每天赶早去对口小区,脱下穿一整天的防护服,已是汗迹斑斑。组织核酸检测的某社区书记,忙到深夜还不能入眠,中途病倒在疫情防控的哨卡……这都是我见到的,还有很多没看到的。
我想,“摘星”对于南昌的意义,不仅是降为低风险地区这么简单。正如网上流传着的,“南昌摘星的背后,是一座城的担当与温暖,是一城人的自律与坚守,是英雄城南昌大家众志成城的不懈努力”。
今天清晨,街道又开始热闹起来,我仍躺在沙发上,时不时传来几声汽车鸣笛,瞬时把叽叽喳喳的鸟鸣掩盖下去,却仿佛比鸟叫更动听,这是生活的气息。
我起身向窗外看去,对面的灌婴广场,已有三三两两老太太在跳着舞,往常厌恶的广场舞,此刻好像也舞姿轻扬了起来。路口红绿灯处,已有不少电动车在等待。
远方的九洲高架上,车流穿梭不断,估计这个点,都是奔赴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吧。特别是瞥见马路边,卖水果的小货车、三轮车都出摊了,真正的人间烟火气。
想起近段时间,在很多场合,都听到有人都说,“疫情快让我们活不下去了,一边是车贷、房贷不断,一边又是停工、停产,公司都快倒闭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如今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逐步恢复生产、经营,点燃的绝不仅是我说的烟火气,更是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和新的希望。
于我个人而言,就是今天下班,终于可以回家了。想起周四那天,取完衣物准备出门,呵呵扯着我的衣服,娇滴滴说,“爸爸能不能别去了,我都好几天没见你啦!”
当时,还真有些眼睛湿润。说实话,平日加班多,陪她的时间很少,偶尔周末有个一天、半天能好好陪伴。这回却足足快一周没有跟她玩耍、带她娱乐了。
午后到傍晚,接连下了好几场的阵性降雨。每次都是乌云密布、黑云压城,暴雨如注、倾盆而下。随即便是雨过天晴、阳光普照,重回人间灿烂春光。
小时候我们就唱,阳光总在风雨后。阴霾总会散去,终将见到阳光。其实我们当下正经历的生活,也似乎如同这暮春初夏的天气,反复无常、是雨又晴。
有句话说得好,“同心战疫驱逐疫情阴霾,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携手共赴人暖花开。”
写于2022年4月25日
记录|重启
枚庸
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南昌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通告,从今天零点开始,解除全市较大范围区域(除新建区长堎镇外)静态管理,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上周基本没着家,周一晚上加班改材料,住在办公室;周二又忙到次日凌晨两点,回家暂歇;周三又因突发情况,留宿单位。到周四,又突然宣布实行三天静态管理。
为保障工作正常运转,又响应静态管理的要求,只能选择坚守岗位不流动。周四晚,匆匆回家拿了换洗衣物,随即返单位。接下来三天,足不出大院,甚至除了每日的核酸检测,几乎连大楼都没有走出过。
静默的日子,留在单位的同事们,并没有闲下来。正好经历两轮强降雨过程,必须做好防范应对。中途还召开了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专题会,我开玩笑说,静下来研究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恰逢其时。
不过,相对往日琐碎事务的忙碌,这几天算是轻松的。至少有一块完整的时间,来思考、撰写或修改某个材料,不会老是被打断,也不用全靠夜晚紧赶慢赶。
工作间隙,总是喜欢站在窗口,凝视空无一车一人的街道。聆听寂静中的鸟鸣,平时无心注意,它是否也在欢叫,此时只觉得异常清脆响亮,像在歌唱着春天。兄弟哲奇更是夸张,说“仿佛能听到路边小樟树嫩叶的舒展声”。
我想,给大自然赋予多余的注解,大抵是由于内心的渴望,是这突如其来静态管理产生的压抑,是顿失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不适应,更是对自由行走的向往。
所以说这是个重要的日子。
最关键的还不是解除静态管理,而是行程码上挂着中高风险地区“星号”标记的南昌,成功“摘星”。好消息终于传来,在它从3月16日开始,挂了40天后。
大家都在欣喜传递,就像江报记者游静说的,“虽然朋友圈已经铺天盖地了,但是喜大普奔,一点也不觉得视觉疲劳。”尽管我知道,疫情防控形势并不如想象乐观。
但是,我们终于看到阶段性的成效。说实话,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每一个人都不容易,都付出过艰辛的努力。
人们每天早上第一件任务,可能就是排队核酸检测,其中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有襁褓中的婴儿,比如我家汐汐。身边朋友里,多的已二十几轮。用他们的话说,“喉咙都要起茧子了”。我算少的,也完成十五轮。
从最开始的很多人不理解,到如今都积极配合,这体现的是一种共克时艰的团结和力量。当然,还得感谢很多默默奉献的人们,紧急驰援的医护人员、医疗企业,坚守一线的社区干部、警察和志愿者们,等等。
朋友圈里,初中同学从小城来支援,每天赶早去对口小区,脱下穿一整天的防护服,已是汗迹斑斑。组织核酸检测的某社区书记,忙到深夜还不能入眠,中途病倒在疫情防控的哨卡……这都是我见到的,还有很多没看到的。
我想,“摘星”对于南昌的意义,不仅是降为低风险地区这么简单。正如网上流传着的,“南昌摘星的背后,是一座城的担当与温暖,是一城人的自律与坚守,是英雄城南昌大家众志成城的不懈努力”。
今天清晨,街道又开始热闹起来,我仍躺在沙发上,时不时传来几声汽车鸣笛,瞬时把叽叽喳喳的鸟鸣掩盖下去,却仿佛比鸟叫更动听,这是生活的气息。
我起身向窗外看去,对面的灌婴广场,已有三三两两老太太在跳着舞,往常厌恶的广场舞,此刻好像也舞姿轻扬了起来。路口红绿灯处,已有不少电动车在等待。
远方的九洲高架上,车流穿梭不断,估计这个点,都是奔赴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吧。特别是瞥见马路边,卖水果的小货车、三轮车都出摊了,真正的人间烟火气。
想起近段时间,在很多场合,都听到有人都说,“疫情快让我们活不下去了,一边是车贷、房贷不断,一边又是停工、停产,公司都快倒闭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如今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逐步恢复生产、经营,点燃的绝不仅是我说的烟火气,更是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和新的希望。
于我个人而言,就是今天下班,终于可以回家了。想起周四那天,取完衣物准备出门,呵呵扯着我的衣服,娇滴滴说,“爸爸能不能别去了,我都好几天没见你啦!”
当时,还真有些眼睛湿润。说实话,平日加班多,陪她的时间很少,偶尔周末有个一天、半天能好好陪伴。这回却足足快一周没有跟她玩耍、带她娱乐了。
午后到傍晚,接连下了好几场的阵性降雨。每次都是乌云密布、黑云压城,暴雨如注、倾盆而下。随即便是雨过天晴、阳光普照,重回人间灿烂春光。
小时候我们就唱,阳光总在风雨后。阴霾总会散去,终将见到阳光。其实我们当下正经历的生活,也似乎如同这暮春初夏的天气,反复无常、是雨又晴。
有句话说得好,“同心战疫驱逐疫情阴霾,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携手共赴人暖花开。”
写于2022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