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庸
前几天,忽然有读者加我微信。
介绍自己叫蔡晓文,是南昌市新建三中的语文教师,才参加工作两年,正在备课《庄子·人世间》。她说很难透彻理解庄子的思想,时常感觉“误人子弟”。
恰好读到我的旧作《甘愿做一株栎树》,觉得很有启发性,想我给她的学生们讲讲“无用之用”。我立马拒绝,理由是“自己瞎说可以,与人传道,实在不够格”。
这是十年前,读罢《人世间》中“不材之木”小节的随感,纯粹个人的浅薄理解,但知易行难,想要知行合一,并非容易的事,何况还是当年似懂非懂的认识。
如今回头想想,自己一如往常,仍旧总是在深夜彷徨徘徊,找不到方向。当初口口声声要选择的活法,根本没有实现,依然在“有用”“无用”中纠结。
拒绝了她讲一讲的邀请,却让我萌生了重读《人世间》的想法。这两天挺忙,没抽出时间。今晚得闲,静下心来通篇读完。感觉与二十多岁比起来,收获要大一些。
庄子前面分别用颜回意出使卫国、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请教孔子,以及颜阖受邀做卫国太子师傅求教蘧伯玉这三则故事,表现世事之复杂、处事之艰难。
读到“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似乎印证着我的观点。我始终警醒,人太过注重身外之名,就可能会用一些下三滥的办法。
但独善其身难,总免不了碰上这样的人,遭人算计、被人排挤,等等。祸端出在后面,很多时候,自以为是个明白人,老喜欢与人争辩,非得分个对错,因此得罪不少人。
正如“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说的道理。
上级指派交代的任务,你非得找点问题、提点建议,试图改变他的想法,怎么可能让他满意、被他器重?很多事情别人明明做得力不从心,也尽力而为,你非得挑个毛病、强人所难,怎么可能让他接受、让他靠近?有些时候点到即可的话,你非得补上一刀,那一定是显得多余。
这些道理,以前不是不懂,却没有深刻的认识。如今经历一些人生坎坷曲折,才有更切身的体会,也不得不开始审视,过去的自己,以及过往的经历。
当然,庄子讲故事的目的,我想不单单是让我们学会重新审视自己,更是为了提出他的观点。很多人把它归结为,“无己”,也是理解“无用之用”的前提。
如何做到“无己”?庄子借孔子之口说,提出“心斋”的概念,进而有了“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同样的观点,是蘧伯玉的话,“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正像我大学时代说过的话,“必须适应顺从这个社会,否则你不可能有立足之地,但要清楚自己内心的坚守,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在现实社会中,真正想要融入追名逐利的环境,却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其实谈何容易?该表达的时候表达,该闭嘴的时候闭嘴,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最难的是心无所住、心无所害,摒弃杂念、顺其自然。
我曾经认为自己可以,却在顺境前不自觉飘飘然,逆境下忍不住愤愤不平。后来渐渐明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世事艰难,有时候告诉自己,有些事无可奈何,不如安于处境,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当读到这里,应该对“无用之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蘧伯玉举的几个例子,进一步把从“无己”到“无用”的观点讲得更加透彻、更加直观。
螳臂当车的故事谁都清楚,小小一只螳螂,再粗壮的臂膀怎么可能阻挡滚动的车轮?自不量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便是自取灭亡的根源。
你以为自己强大,其实“山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老是“好为人师”,其实别人未必愿意听你絮叨。你总是过于显露,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必然遭人嫉妒。
至于“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养虎者能够顺应老虎的性子,所以它向养虎者谄媚,而那些即使无意触犯它的人,也必将遭到虐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抱有像我常形容自己的“直爽”性格,说不定哪天就将别人所得罪,万一碰上个惹不起的,代价一定不会小。
就算是内心好意,“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的例子也不得不让我们活得更加谨慎。尤其情侣之间,其实本是出于关心,却可能言语不合、方式不当,引发争吵、大打出手,甚至因爱生恨的故事,并不少见。
像我和夫人,生活中也会因些琐碎小事产生矛盾,比如我有时说话太直接、要求太苛刻,等等。而她,又是情绪化比较重的人,所以经常跟我生闷气。
其实归根结底,是我没有做到“无己”,太固执自己的认知。都说“关心则乱”,越亲密的人,越可能因为肆无忌惮地保持个性,而伤了和气和感情。
再往下,庄子讲了栎树社神、不材之木的故事,也就是我旧作提到的。然后是支离疏的例子,“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想起之前看过一个的视频,某位中医说,身边有很多大官,顾忌太多,过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反而容易生病,而那些暴发户,整天喝酒、唱歌、打牌,却什么毛病也没有。
这或许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与“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好像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我倒不赞同这部分用的事例,做人的底线,还是要有的。
谈“无用之用”,还得回到栎树的话题,因《人世间》的结尾,“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生活中,当局势不明、形势不利的时候,以静制动、学会示弱,藏匿自己的想法和实力,不正面与他人争辩、发生冲突,或许是最好的办法。就像栎树,看似无用,却保全了自己该有的姿态,成为被人供奉的神。
反观其他树木,看似成了有用之材,但丢掉了作为树本身的属性,其实也是悲哀的。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为了盲目的顺应,而丢了自己的内心。
最近,写了两个都是万字左右的大稿子,朋友圈里好几个朋友留言都说了类似的话,“有什么用呢”。其实,有时候我也问自己,作为综合文字岗位,作用几何?
重读《庄子·人世间》,我忽然有了答案。这本就是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从职业属性来说,已发挥应有作用。再者,即使投入百般精力,也不过个人意志的体现。若是得到认可,对某项决策部署有点推动,权当是自己的幸运。
其实,这与我写这些没用的话性质一样,“无门无毒”,偶然能得到像蔡晓文老师“觉得很有启发性”这样的评价,也算体现了一点“无用之用”。
转眼十年过去,我也从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更加坚定我当初的想法,“甘愿做一株栎树,承认我的卑微、我的无用,选择不再与松柏夺雨露阳光,与杉木争上下高低”。
这不是逃避,不是退缩,是清醒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许是另一种保全,也可能是蓄势待发。
写于2022年4月21日凌晨
随感|无用之用
枚庸
前几天,忽然有读者加我微信。
介绍自己叫蔡晓文,是南昌市新建三中的语文教师,才参加工作两年,正在备课《庄子·人世间》。她说很难透彻理解庄子的思想,时常感觉“误人子弟”。
恰好读到我的旧作《甘愿做一株栎树》,觉得很有启发性,想我给她的学生们讲讲“无用之用”。我立马拒绝,理由是“自己瞎说可以,与人传道,实在不够格”。
这是十年前,读罢《人世间》中“不材之木”小节的随感,纯粹个人的浅薄理解,但知易行难,想要知行合一,并非容易的事,何况还是当年似懂非懂的认识。
如今回头想想,自己一如往常,仍旧总是在深夜彷徨徘徊,找不到方向。当初口口声声要选择的活法,根本没有实现,依然在“有用”“无用”中纠结。
拒绝了她讲一讲的邀请,却让我萌生了重读《人世间》的想法。这两天挺忙,没抽出时间。今晚得闲,静下心来通篇读完。感觉与二十多岁比起来,收获要大一些。
庄子前面分别用颜回意出使卫国、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请教孔子,以及颜阖受邀做卫国太子师傅求教蘧伯玉这三则故事,表现世事之复杂、处事之艰难。
读到“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似乎印证着我的观点。我始终警醒,人太过注重身外之名,就可能会用一些下三滥的办法。
但独善其身难,总免不了碰上这样的人,遭人算计、被人排挤,等等。祸端出在后面,很多时候,自以为是个明白人,老喜欢与人争辩,非得分个对错,因此得罪不少人。
正如“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说的道理。
上级指派交代的任务,你非得找点问题、提点建议,试图改变他的想法,怎么可能让他满意、被他器重?很多事情别人明明做得力不从心,也尽力而为,你非得挑个毛病、强人所难,怎么可能让他接受、让他靠近?有些时候点到即可的话,你非得补上一刀,那一定是显得多余。
这些道理,以前不是不懂,却没有深刻的认识。如今经历一些人生坎坷曲折,才有更切身的体会,也不得不开始审视,过去的自己,以及过往的经历。
当然,庄子讲故事的目的,我想不单单是让我们学会重新审视自己,更是为了提出他的观点。很多人把它归结为,“无己”,也是理解“无用之用”的前提。
如何做到“无己”?庄子借孔子之口说,提出“心斋”的概念,进而有了“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同样的观点,是蘧伯玉的话,“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正像我大学时代说过的话,“必须适应顺从这个社会,否则你不可能有立足之地,但要清楚自己内心的坚守,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在现实社会中,真正想要融入追名逐利的环境,却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其实谈何容易?该表达的时候表达,该闭嘴的时候闭嘴,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最难的是心无所住、心无所害,摒弃杂念、顺其自然。
我曾经认为自己可以,却在顺境前不自觉飘飘然,逆境下忍不住愤愤不平。后来渐渐明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世事艰难,有时候告诉自己,有些事无可奈何,不如安于处境,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当读到这里,应该对“无用之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蘧伯玉举的几个例子,进一步把从“无己”到“无用”的观点讲得更加透彻、更加直观。
螳臂当车的故事谁都清楚,小小一只螳螂,再粗壮的臂膀怎么可能阻挡滚动的车轮?自不量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便是自取灭亡的根源。
你以为自己强大,其实“山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老是“好为人师”,其实别人未必愿意听你絮叨。你总是过于显露,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必然遭人嫉妒。
至于“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养虎者能够顺应老虎的性子,所以它向养虎者谄媚,而那些即使无意触犯它的人,也必将遭到虐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抱有像我常形容自己的“直爽”性格,说不定哪天就将别人所得罪,万一碰上个惹不起的,代价一定不会小。
就算是内心好意,“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的例子也不得不让我们活得更加谨慎。尤其情侣之间,其实本是出于关心,却可能言语不合、方式不当,引发争吵、大打出手,甚至因爱生恨的故事,并不少见。
像我和夫人,生活中也会因些琐碎小事产生矛盾,比如我有时说话太直接、要求太苛刻,等等。而她,又是情绪化比较重的人,所以经常跟我生闷气。
其实归根结底,是我没有做到“无己”,太固执自己的认知。都说“关心则乱”,越亲密的人,越可能因为肆无忌惮地保持个性,而伤了和气和感情。
再往下,庄子讲了栎树社神、不材之木的故事,也就是我旧作提到的。然后是支离疏的例子,“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想起之前看过一个的视频,某位中医说,身边有很多大官,顾忌太多,过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反而容易生病,而那些暴发户,整天喝酒、唱歌、打牌,却什么毛病也没有。
这或许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与“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好像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我倒不赞同这部分用的事例,做人的底线,还是要有的。
谈“无用之用”,还得回到栎树的话题,因《人世间》的结尾,“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生活中,当局势不明、形势不利的时候,以静制动、学会示弱,藏匿自己的想法和实力,不正面与他人争辩、发生冲突,或许是最好的办法。就像栎树,看似无用,却保全了自己该有的姿态,成为被人供奉的神。
反观其他树木,看似成了有用之材,但丢掉了作为树本身的属性,其实也是悲哀的。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为了盲目的顺应,而丢了自己的内心。
最近,写了两个都是万字左右的大稿子,朋友圈里好几个朋友留言都说了类似的话,“有什么用呢”。其实,有时候我也问自己,作为综合文字岗位,作用几何?
重读《庄子·人世间》,我忽然有了答案。这本就是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从职业属性来说,已发挥应有作用。再者,即使投入百般精力,也不过个人意志的体现。若是得到认可,对某项决策部署有点推动,权当是自己的幸运。
其实,这与我写这些没用的话性质一样,“无门无毒”,偶然能得到像蔡晓文老师“觉得很有启发性”这样的评价,也算体现了一点“无用之用”。
转眼十年过去,我也从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更加坚定我当初的想法,“甘愿做一株栎树,承认我的卑微、我的无用,选择不再与松柏夺雨露阳光,与杉木争上下高低”。
这不是逃避,不是退缩,是清醒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许是另一种保全,也可能是蓄势待发。
写于2022年4月2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