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庸
这是疫情时代的第三年。
虽然它来的时候就让人觉得恐惧,但我们以为它会很快过去,像当年的非典一样。
只是谁也没想到,它会持续这么久。从2020年初,亦或者2019年底,此刻已是2022年的5月。
有人把这段日子称作“疫情时代”,感觉甚是贴切。不过我又开始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给它更确切的定义,是经历疫情的时代,还是与疫情共存的时代。
其实,我更倾向于前者。“经历疫情的时代”,尽管暂时也是和疫情同在,但至少这个时代是迟早都会过去的。总有一天,它将离我们远去。
疫情时代,日子过得很快,但大家并不快乐。
的确,转眼疫情已经三年了,而武汉疫情,似乎还在眼前。有人说,之所以感觉快,大抵是生活少了很多盼头,人多了些许迷茫,在日复一日中丢了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很久没有带着家人外出游玩、许久没有与朋友聚餐酣醉,甚至已不记得何时进过商场超市。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们,复学遥遥无期,家里待不住,每天吵着出去玩……
相比于生命而言,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正像我看到还有人说的,突如其来的病毒肆虐,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
这三年,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是难忘的、痛苦的、甚至是绝望的。比如因疫情而亲人离去,在疫情中下岗失业,感染疫情不明未来,等等。
当然,我对于疫情似乎是后知后觉的。
2020年武汉突发疫情时,我并没有切身感受到严峻,好像它离我很远。似乎只有夫人紧急支援发热门诊的日子,以及问我该不该去援鄂的瞬间,才有过担心和忧虑。
除此之外更多的印象,是停留在春节假期的延长和弹性工作制,大多的信息来源于新闻和不停增长的数据。生活很快恢复了常态,照常工作、偶尔陪娃、抽空聚餐。
再接下来与疫情有关的记忆,已经是去年的七八月份,南京疫情开始蔓延,我们紧急开会部署、夫人医院更是紧急培训,周边人都顿时紧张起来,纷纷戴起了口罩。
真正产生警觉,是几个月后的铅山疫情,也是第一次听说全员核酸检测和无症状感染者。大家都变得敏感,连之前下发的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都引起不小恐慌。
那时候,病毒变异株还叫“德尔塔”,而此时的病毒已是“奥密克戎”。昨天看新闻,好像又有了新变种。
与疫情距离最近的,就是当下的日子。
3月16日,南昌新建区突发疫情,在全市保持745天没有本土疫情之后,被我们称为“一场葬礼引发的疫情”。
据前几天的新闻发布会消息,本轮输入及关联疫情已波及到全省7个设区市的27个县(市、区)。
从昨天数据看,南昌市的新建区和上饶市的信州区、广信区、婺源县、万年县,仍有新增的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至少在最近几天,我想不会彻底“清零”。
说与疫情近,主要是持续的较大规模全员核酸。从3月17日南昌中心城区第一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开始,我已经做了二十四五次了,估计某些多的区域早已超三十次。
有人开玩笑说,每天催你早起的不是闹钟,是做核酸的小喇叭。现在出门都要求48小时内结果,还看到有人说,每晚都要关注“昌通码”,生怕报告过了时间。
再有就是两次连续三天的全城静态管理,那段日子,车流、人流不再,街道变得空旷,喧嚣的世界忽然安静下来。有时候站在窗前,总觉得若有所失。
却又并不清楚地知道,到底是失去了什么。
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更多的还是限制。
感觉处处受到一道无形枷锁的禁锢,神经总是紧绷着的,有时候甚至无法自由的呼吸。你在干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得充分考虑到疫情这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以前工作上的琐碎、生活里的压力,都可以约上三俩兄弟,路边烧烤摊一坐,尽情地吐槽和释放,似乎没有什么困难是一顿大酒不能解决的。如今,连在食堂坐着吃饭都是奢望,只能饭盒端到办公室,一个个默默地吃。
更大的限制是丢了自由,封控、管控、集中隔离、居家监测,一系列想都没想过的词,好像都不再遥远。不少同事的小区都成了管控区,身边也常听到有朋友被隔离。
随之艰难的,是回乡的路。南昌回去的,似乎都被人戴了有色眼镜。前一段日子,外婆身体不好,母亲心生牵挂,又因要带着大女儿呵呵回去,担心到集中点和居家“14+7”隔离不合适,不敢成行而多次伤心落泪。
好在“五一”假期,南昌疫情趋于可控,属地防控政策有变,只需要“落地检”和“三天两检”。我和夫人毅然陪着母亲,带着女儿呵呵和汐汐,踏上了回小城的路。
得以有几天时间,能看看年迈的奶奶和外婆,也好让两位祖辈,见见出生即将满百天的孙字辈。接连两年,外公和爷爷相继离世,让我更珍惜与老人能相见的时光。
疫情最大的问题,是各类学校的停课。
大学好一点,本来靠自觉。中小学就显得有些头疼,谁也不敢确定上网课的效果,特别是高三和初三的学生家长,更担心不久后的高考、中考,孩子们该怎么办。
幼儿园我最有体会,小家伙们正是好动的年纪,整天在家心都野了。所谓的网上教学,又成为上班族家长的纠结,看好他们已不容易,哪有那么多时间,去陪孩子完成手工作品、教孩子唱歌朗诵……
前两天要回来上班了,返昌人员管控严格,加上想着母亲留在小城的话,不管是陪陪外婆,还是带着呵呵,都要方便很多,决定让他们几个暂时多待几天。
于是,一个人回到南昌,今天第三天,又被做核酸折腾了一番。以往的全员检测都在小区或者单位,除了第一次临时决定排了一个来小时,其余总体还好。
今早想着应该也差不多,没想到的是,接连跑了几个便民采样点,不是已撤销就是人满为患。多的地方目测得有上千人,别人说了个人少的地方,赶紧跑了去。
阵势也挺吓人,两支队伍各有一两百号人。排了一个小时,只到了中间位置。转头看看,身后也已成了长龙。最后的结果是,排队两个多小时,采样两秒多。
其间还有个插曲,一对母女站在我后面,母亲给女儿打着伞遮阳,还使命拿水给她喝,大概还有五六分钟就要排到的时候。这女儿突然发脾气说受不了,然后跑掉了,气得她母亲追出去老远,到最后也没回来。
顿时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点苦就喊不行,更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些同样都在太阳底下,忙碌的警察、城管和社区工作者们,特别是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他们的辛苦。
又想起有人说,疫情教会了我们有失也有得。
看似我们失去了很多,实际也让我们得到了不少。没有了应酬,却有了更多时间去陪在家人身边。知道了生命的易逝,但也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坚信祖国的伟大。
之前我就说过,当下的突发疫情,像是一面镜子。疫情时代,给了人们更多时间去反思、去总结、去体味,关于生活,关于工作,甚至关于一切。
我们应该学会从疫情时代里,去发现和寻找那些在物欲横流里丢失的美好。也许回归一种最本原、最单纯的姿态,更能从中感受到来自心底真实的声音。
如果可以,我想不论未来是经历疫情之后的时代,还是将与疫情共存的时代,我们都会变得无所畏惧、所向披靡。但我还是满心期待,所谓的“疫情时代”早点结束。
愿我们既恢复往日的生机,又带着崭新的思考前行。
写于2022年5月7日凌晨
记录|疫情时代
枚庸
这是疫情时代的第三年。
虽然它来的时候就让人觉得恐惧,但我们以为它会很快过去,像当年的非典一样。
只是谁也没想到,它会持续这么久。从2020年初,亦或者2019年底,此刻已是2022年的5月。
有人把这段日子称作“疫情时代”,感觉甚是贴切。不过我又开始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给它更确切的定义,是经历疫情的时代,还是与疫情共存的时代。
其实,我更倾向于前者。“经历疫情的时代”,尽管暂时也是和疫情同在,但至少这个时代是迟早都会过去的。总有一天,它将离我们远去。
疫情时代,日子过得很快,但大家并不快乐。
的确,转眼疫情已经三年了,而武汉疫情,似乎还在眼前。有人说,之所以感觉快,大抵是生活少了很多盼头,人多了些许迷茫,在日复一日中丢了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很久没有带着家人外出游玩、许久没有与朋友聚餐酣醉,甚至已不记得何时进过商场超市。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们,复学遥遥无期,家里待不住,每天吵着出去玩……
相比于生命而言,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正像我看到还有人说的,突如其来的病毒肆虐,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
这三年,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是难忘的、痛苦的、甚至是绝望的。比如因疫情而亲人离去,在疫情中下岗失业,感染疫情不明未来,等等。
当然,我对于疫情似乎是后知后觉的。
2020年武汉突发疫情时,我并没有切身感受到严峻,好像它离我很远。似乎只有夫人紧急支援发热门诊的日子,以及问我该不该去援鄂的瞬间,才有过担心和忧虑。
除此之外更多的印象,是停留在春节假期的延长和弹性工作制,大多的信息来源于新闻和不停增长的数据。生活很快恢复了常态,照常工作、偶尔陪娃、抽空聚餐。
再接下来与疫情有关的记忆,已经是去年的七八月份,南京疫情开始蔓延,我们紧急开会部署、夫人医院更是紧急培训,周边人都顿时紧张起来,纷纷戴起了口罩。
真正产生警觉,是几个月后的铅山疫情,也是第一次听说全员核酸检测和无症状感染者。大家都变得敏感,连之前下发的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都引起不小恐慌。
那时候,病毒变异株还叫“德尔塔”,而此时的病毒已是“奥密克戎”。昨天看新闻,好像又有了新变种。
与疫情距离最近的,就是当下的日子。
3月16日,南昌新建区突发疫情,在全市保持745天没有本土疫情之后,被我们称为“一场葬礼引发的疫情”。
据前几天的新闻发布会消息,本轮输入及关联疫情已波及到全省7个设区市的27个县(市、区)。
从昨天数据看,南昌市的新建区和上饶市的信州区、广信区、婺源县、万年县,仍有新增的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至少在最近几天,我想不会彻底“清零”。
说与疫情近,主要是持续的较大规模全员核酸。从3月17日南昌中心城区第一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开始,我已经做了二十四五次了,估计某些多的区域早已超三十次。
有人开玩笑说,每天催你早起的不是闹钟,是做核酸的小喇叭。现在出门都要求48小时内结果,还看到有人说,每晚都要关注“昌通码”,生怕报告过了时间。
再有就是两次连续三天的全城静态管理,那段日子,车流、人流不再,街道变得空旷,喧嚣的世界忽然安静下来。有时候站在窗前,总觉得若有所失。
却又并不清楚地知道,到底是失去了什么。
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更多的还是限制。
感觉处处受到一道无形枷锁的禁锢,神经总是紧绷着的,有时候甚至无法自由的呼吸。你在干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得充分考虑到疫情这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以前工作上的琐碎、生活里的压力,都可以约上三俩兄弟,路边烧烤摊一坐,尽情地吐槽和释放,似乎没有什么困难是一顿大酒不能解决的。如今,连在食堂坐着吃饭都是奢望,只能饭盒端到办公室,一个个默默地吃。
更大的限制是丢了自由,封控、管控、集中隔离、居家监测,一系列想都没想过的词,好像都不再遥远。不少同事的小区都成了管控区,身边也常听到有朋友被隔离。
随之艰难的,是回乡的路。南昌回去的,似乎都被人戴了有色眼镜。前一段日子,外婆身体不好,母亲心生牵挂,又因要带着大女儿呵呵回去,担心到集中点和居家“14+7”隔离不合适,不敢成行而多次伤心落泪。
好在“五一”假期,南昌疫情趋于可控,属地防控政策有变,只需要“落地检”和“三天两检”。我和夫人毅然陪着母亲,带着女儿呵呵和汐汐,踏上了回小城的路。
得以有几天时间,能看看年迈的奶奶和外婆,也好让两位祖辈,见见出生即将满百天的孙字辈。接连两年,外公和爷爷相继离世,让我更珍惜与老人能相见的时光。
疫情最大的问题,是各类学校的停课。
大学好一点,本来靠自觉。中小学就显得有些头疼,谁也不敢确定上网课的效果,特别是高三和初三的学生家长,更担心不久后的高考、中考,孩子们该怎么办。
幼儿园我最有体会,小家伙们正是好动的年纪,整天在家心都野了。所谓的网上教学,又成为上班族家长的纠结,看好他们已不容易,哪有那么多时间,去陪孩子完成手工作品、教孩子唱歌朗诵……
前两天要回来上班了,返昌人员管控严格,加上想着母亲留在小城的话,不管是陪陪外婆,还是带着呵呵,都要方便很多,决定让他们几个暂时多待几天。
于是,一个人回到南昌,今天第三天,又被做核酸折腾了一番。以往的全员检测都在小区或者单位,除了第一次临时决定排了一个来小时,其余总体还好。
今早想着应该也差不多,没想到的是,接连跑了几个便民采样点,不是已撤销就是人满为患。多的地方目测得有上千人,别人说了个人少的地方,赶紧跑了去。
阵势也挺吓人,两支队伍各有一两百号人。排了一个小时,只到了中间位置。转头看看,身后也已成了长龙。最后的结果是,排队两个多小时,采样两秒多。
其间还有个插曲,一对母女站在我后面,母亲给女儿打着伞遮阳,还使命拿水给她喝,大概还有五六分钟就要排到的时候。这女儿突然发脾气说受不了,然后跑掉了,气得她母亲追出去老远,到最后也没回来。
顿时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点苦就喊不行,更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些同样都在太阳底下,忙碌的警察、城管和社区工作者们,特别是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他们的辛苦。
又想起有人说,疫情教会了我们有失也有得。
看似我们失去了很多,实际也让我们得到了不少。没有了应酬,却有了更多时间去陪在家人身边。知道了生命的易逝,但也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坚信祖国的伟大。
之前我就说过,当下的突发疫情,像是一面镜子。疫情时代,给了人们更多时间去反思、去总结、去体味,关于生活,关于工作,甚至关于一切。
我们应该学会从疫情时代里,去发现和寻找那些在物欲横流里丢失的美好。也许回归一种最本原、最单纯的姿态,更能从中感受到来自心底真实的声音。
如果可以,我想不论未来是经历疫情之后的时代,还是将与疫情共存的时代,我们都会变得无所畏惧、所向披靡。但我还是满心期待,所谓的“疫情时代”早点结束。
愿我们既恢复往日的生机,又带着崭新的思考前行。
写于2022年5月7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