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心祭是琐琐旧事的无穷思念
——清明读袁枚《祭妹文》
清明节祭扫的魂是心祭。
心祭是一种缠绵在琐琐旧事里追魂摄魄的无穷思念。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唱尽了清明时节怀念已故亲人的凄神憾魄之感。是啊,无论你在野外伫立在寒风凄凄的墓地,还是在家中凝望遗像遗物,这时对已故亲人的思念,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留在心灵深处的印痕大多只是日常生活中亲人的音容笑貌、琐事絮谈了。
古代文人曾写过无数的祭文,但真正打动人心、流传于世的祭文却是一些叙述个人家常琐事而又感情至深的祭文。如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的《祭妹文》,就是这样的文章。
《祭妹文》是清代袁枚为祭奠其三妹素文所作。袁枚的三妹素文,婚姻很不幸。后来回到母家“侍母倚兄”,长斋度日,终于忧挹而亡,死时年仅四十。文章追溯了与三妹的生前相处,从儿时嬉戏、书房共读,到归家后“侍母倚兄”,直至生离死别。种种琐事,极写他们兄妹间的手足情深。
“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
“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
“我二十岁去广东,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
“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没有什么好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欢乐。”
当年的种种情景,一一清晰地呈现在袁枚的眼前:“……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的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悲恸之情,无尽哀思,都在种种琐事之中!
http://img.china.alibaba.com/club/upload/user/6/9/5/0/6950cd7106f3b96ad685d747d0407b9e.jpg
细碎的往事,看似平淡,却字字流淌着亲人之间刻骨铭心的浓浓深情。“三大祭文”另两篇亦如此。韩愈的《祭十二郎》追叙了他与侄子十二郎孤苦相依的幼年往事,从自己幼年丧父到叔侄相依为命,从漂泊天涯到未老先衰,从病情揣测到沉痛自责,从后事安排到吊慰家属,
虽多记生活琐事,但字里行间融注了深厚的感情,凄楚动人。欧阳修在他的《泷岗阡表》中,曾记叙了亡父的的“两叹”。第一声“叹”,追忆了父亲努力替死刑犯寻求活路而找不到时的沉痛心情。第二声“叹”,记叙了父亲对儿辈后人的遗训与教诲。从小处着手,展示了父亲处世为人的高风亮节。琐琐屑事的追忆,可谓“一丝柳,一寸柔情”,感人至深。
是啊,今天我怀念已故的亲友,亦莫不如此。
我的母亲是个极为坚强的人,即使家中发生再大的事情,我也从没见过她流过眼泪。四十年前,我离家奔赴遥远的黑龙江屯垦戍边,临出家门,亲友邻居都来相送,父亲已经忍不住流泪,一路跟着送到弄堂口。可母亲依然面容平静,送到家门口就停下了脚步。事后,我虽然知道母亲好强内敛的脾气,但心里却一直觉得有些失望。三年后,我探亲回家,刚一进家门,已经显得苍老的母亲迎上前来,出人意料地用手抚摸了一下我的脸颊。当时,我的眼泪差一点滚落下来。我知道,这三年中母亲是多么地牵挂着我,只是这种爱深埋在心中而已啊。每当我想起母亲的这个小小的举动,至今会在心中荡起思念的涟漪。
同样想起刚去世不久的好友虚谷,一种悲恸凄凉的情感就涌上心头。时常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在北大荒团部他的宿舍里。朋友们盘炕而坐,畅谈喧闹。他却总是端茶倒水,忙个不停,还时常大着嗓门,或点评,或辩论,慷慨激昂。每次朋友们浊酒伴餐,西瓜为宴,狼藉一地后,又总是他默默地打扫干净。虚谷乐做小事、快乐活跃的身影深深地留在了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知青战友们的心中。
回忆平凡岁月里每一个日子,无时无处不浸透着我对已故亲友们凄切深挚的悼念之情,一件件普通而又难忘的琐碎小事,都留给了我绵绵无尽的思念。
《祭妹文》无疑是中国古代祭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种种琐事,情深意长,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叙事真切,感情深挚。袁枚的文笔在文中朴实无华,直抒胸臆,感情如决,一气呵成。读着这样一篇事琐思长、语浅情深的祭文,谁能不被它的温馨怀念所打动?谁能不为作者的凄怆永诀之辞而感动的泪花涔涔?这是挚爱的升华,真情的洋溢,自然蕴含着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琐琐旧事看似平淡,没有重大事件那样使人强烈震撼,荡气回肠。然而,“平淡有思致”,平淡生活中有深厚的含蕴,这就是生活的哲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