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孟迁成长心理治疗主权爱心灵成长 |
应来访者M的邀请,写一点常见的个人成长经验和大家分享。
矫枉过正
中国传统的教育都是压抑自己来求得接纳和认可,做乖孩子、做好人,体谅别人优先于照顾自己,甚至是忘掉照顾自己,当然最多的还是我们作为小孩子的时候习惯照顾父母的期待、情绪,通过压抑、委屈、隐藏自己来求得接纳、认同和支持,从而形成了深厚的自我忽略、压抑的模式。
大部分的个人成长流派,都强调尊重自己,建立自己的界限,做自己的主人。比如我经常在咨询中对来访者说:你怎样做是你的事,对方怎样理解和应对是对方的事;别人怎样评论你只代表他的观点,而你可以决定怎样来理解以及要不要吸收。
我这样说为了打破那种自我忽略的模式,是为了强调自己的主权。但是这经常导致另一个极端,就是只顾自己而没有对别人的尊重和顾及,比如:“我怎么做是我的事~你怎么理解是你的事!和我没关系!我就要这么说,这是我的权利,你爱怎么理解怎么理解!”尤其是用一个很高的语调、不友好的口吻来说,就更显得不近人情。
对此,我想说两点,
其一,这不是真正的尊重自己。
这更像是保护自己,真正的尊重自己必然包括对别人的尊重,因为当你只强调自己忽略他人的时候,你们的关系坏掉了,你也不快乐,你的利益也受损,而你的内心也是有和人连接的愿望的,如果你这样做,你就违背了你的愿望。所以,当我们这样言行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解气、很痛快,可是并不感到快乐、和谐。
比较好的是,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比如别人对我们说“你怎么总是抱怨”,如果我们出于很大的不快而说“我就这样,你怎样理解是你的事”,这就缺乏对对方的尊重,我们可以说:“你说的“抱怨”指什么?”这样可以表达我们对对方的关心;可以说:我听到你了,我并不觉得这是抱怨;可以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我的理解和你不同),谢谢你告诉我你的看法;可以说:我不觉得你理解我,我当初是想说……,谢谢你告诉我你的看法。
其二,这种矫枉过正是常见的,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至少我们自己原谅自己这样。这就像刚学骑车的时候,顾得上车把就顾不上脚蹬,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过程,这并不是错,不是不好,而是一种现象,我们尽量的做到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但如果我们尊重自己的过程中就用尽了我们的心力,没有心力再去顾及别人,我们不必批判自己,我们在承担相应的后果(别人不开心、关系受损)的同时,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现在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能力不够不是问题,不是不好,能力不够只是能力不够,一个五岁的孩子提不起一桶水有什么错?他慢慢长大就能提得起,我们慢慢成长就能做到得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矫枉过正是必然的,比如一个钟摆,如果它在这一头,你要让一下就到中心点是不可能的,它必然过到那一边、再过到这一边,慢慢趋于中心与和谐。
完成期待
无论是工作坊里的同学,还是来访者,还是我自己,都经常出现这样的声音:怎么我都学了这么久了,怎么我都成长了这么多了,遇到情况还……?!我怎么还这么生气?!我怎么居然还会害怕?!我怎么又指责别人了?!
我把这理解为完成期待作祟。就是说,你以为你已经到达了或者完成了,不必为某些事情所扰了,结果不是这样,你就很失望、沮丧,甚至怀疑自己学习或成长的价值。
我觉得这是一种结果性思维,而不是一种成长性思维。结果性思维才总用是否到达、完成来评估自己,结果性思维本身就是反成长的;成长性的思维是,哦,我还有可以学习的,这很好;我曾经学的不够用,我成长出的能力或状态不够用,那我就继续学,继续成长,这是再自然的事情不过了,这并不代表我之前的学习和成长没有价值,成长本来就无所谓完成,成长是没有止境的,成长的价值并不在于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成长的价值和美就在于我们愿意成长并且正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