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孟迁亲子关系童年创伤心理治疗心灵成长育儿 |
分类: 孟迁思语 |
小时候没有一个“好妈妈”,长大了极力去成为一个“好妈妈”,随时担心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处处以孩子的反应或表现来评判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这样最难成为一个“好妈妈”。
听起来像绕口令,呵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逻辑里是怀着害怕而不是相信去做。
小时候没有暗暗发誓自己将来一定不这样做妈妈,长大的“极力”地的去做,却不知道怎样才够,不知如何是好,这样几乎必然导致过犹不及;
随时担心自己不是,这种过于不自信会导致自己不稳定,妈妈不稳定,孩子也会不安定。孩子是以适应父母来建立界限的,父母的界限不定,孩子也就建立不起良好的界限;
以孩子的表现和反应来评判自己,除了不稳定之外,还影响到我们的自然、自在,是一种没有自我的表现,而如果我们的“自我”不够,我们又用什么来做父母呢?无论我们处于什么角色,我们都是用我们的这个人来做的呀。
简而言之,这样的逻辑和朝向,是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妈妈”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坏妈妈”,只有“有限”的妈妈。我们这代人的妈妈都是四五十年代的人,这个年代的人,等级观念(长幼、高下、尊卑、先后)通常比较重,她们不懂得孩子和她是平等;她们很少被有效地重视过,所以她也不懂得教孩子重视自己,也不懂得重视孩子的感受、意愿;她们在那个年代(动荡、极端个人崇拜、观念硬化、生活艰难)中,为了生存和适应,她们必然有很多的扭曲,很难建立一个人性的态度来对人、对己,从而也没有能力去做一个人性的妈妈。更不要说一些特殊的个人经历,比如生存过于艰难,父母有一方常年生病或者早逝,或者父母有特别的遭遇,这些影响都是真实和深固的。尤其重要的是,她们没有我们这样好的机会去学习,甚至没有机会接触。
如果我们在父母哪里没有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赏、被保护、被支持、被接纳的话,这首先说明他们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这些得到的更少,甚至少得可怜或者从未有过。而他们没有,也就不能够给我们,他们没有,就可能找我们来要,因为我们是最爱他们也最有机会帮到他们的人。
如果你不能看到并允许这种有限,你接纳自己的有限也是困难的。从幼年和父母的互动中的痛苦、不满,是真的,但童年里绝不仅仅是这些,除此之外就是满足和希望。否则我们怎么能成为现在的我们呢?你或许感觉不到,因为烦怨的覆盖,你很可能感觉不到,那没有关系,你可以先知道。
你不需要否定痛苦或者不满,那是真的,但那也是“平常”的。生命是一条线,本来是平顺的,就像时间一样平顺,每天都是24小时,每个小时都是60分钟,每分钟都是60妙,从来没有多出来,也从来没有少。但是因为当时你太小不懂得怎么处理,就压抑下来,慢慢那个地方就成了一个大大的结,你就过不去,你的生命力就被磕绊住,其实我们所有的经历都是我们的资源,即便是那些看上去不那么愉快和满意的经历,也包含着我们的资源,比如小时候妈妈特别苛责,那常常会让你生出认真和高标准,比如小时候父母没有足够的保护你,那就会去磨练自己的独立……你很可能也会过头,但没有关系,你可以去觉察和善用那些资源,并学习一个适宜的分寸。若能如此,你就能够更为有力而从容。
不需要否定幼年的痛苦和不满,甚至你可以抱怨和愤恨(当然我不提倡直接对父母讲),这不需要否定或者压抑,而是可以处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也可以求助于人,比如我这样的咨询师。什么方式怎样处理都可以,重要的是你能把那个结打开,让生命变得平顺,让自己重新拥有那些资源。
当你能够把这些功课做好,你不会再担心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因为在你的心里已经没有“坏妈妈”,当“坏妈妈”消失,“好妈妈”也就不在了,你只是一个妈妈,这一点和你的妈妈一样,你们都是在尽自己所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妈妈,只不过,因为生命是向前的,我们比我们的父母懂得更多更好,也更有能力更有机会。当我们出于爱而不是担心去妈妈,做“妈妈”就不再是一种焦虑和担心做不好的义务,而是成为一种享受,一个庆祝。
顺便说一句,我上面说的任何关于“妈妈”的,也同样适用于“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