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怎样活得不这么小心

(2011-12-20 18:44:50)
标签:

孟迁

童年创伤

心理治疗

心灵成长

亲子关系

育儿

分类: 《心理治疗师日志》

           “我”怎样活得不这么小心

                     “我”怎样活得不这么小心

                                        文/孟迁

 活得小心有好的一面,比如谨慎,更多的观察和思考,更稳妥些,对别人更体谅些。这是好的,可是太小心会辛苦,那些抱怨活得真累的人有不少就是因为太小心,太怕别人不满意、不喜欢,怕关系被破坏,太多的担心,太多的思虑,有时候左右为难,无所是从。这样人就不轻快了,其实人可以获得像鹿一样轻快而自由的。想吃草,就停下来,想去哪里,就欢快的跑。

 

 除此之外,太小心往往意味着过于保守和拘谨,本来一句话的事,只要开口马上知道结果的事,却迟迟不敢,长征般的犹豫。太怕说错,太怕不该,而不敢说,也丧失了很多本可能的机会。本来我们可以试探的,如果可以,那就继续,如果不可以,那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可以,但是过于小心,这样的自由和成长就损失了。

 

 那么,为什么“我”活得这么小心呢?

 因为“我”曾经那样的不被接纳。不被接纳犯错,哪怕是一点小错,哪怕是因为不懂、不会而自然的犯错或搞砸(我把这称为“成长性”的犯错);

 不被接纳多嘴,多问一句,就有一个声音“关你什么事!先把你自己管好!”

 不被接纳尝试,“你不懂就别乱说!”“你不会就别乱动!”“你怎么什么都敢做!”“这也是你该做的吗?!”

 不被接纳怀疑和提问,“你怎么连这都不懂!”“我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的小脑袋整天瞎想些什么?!我不是告诉你该怎样了吗(或者怎么回事了)?!”

 不被接纳请求,“呵——,你还想……,美得你!”“不行!想都别想!”

……

 而且,“犯错”的后果很严重,从不屑、讥讽、劈头盖脸的训斥、勃然而怒的责骂、冷落和拒绝、身体暴力和各种惩罚,虽程度不同,但后果都足以让我们不敢说,不敢问,不敢想,不敢做,小心小心又小心…… 每一个“不敢”都是一条绳索,把我们自己捆住,捆得我们行动不便、吃力,甚至呼吸困难。

 

 什么样的经验把我们“捆”得最深、最牢呢?幼年的经验。在我们最脆弱、最依赖、最缺少觉察、还没有自我肯定能力的幼年,我们最容易被捆住,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被捆住,还觉得这是自然和应该。

 

 当然,那些最容易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我们的父母或者抚养人。如果,你和我以及很多人一样或多或少的被“捆住”,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我的方法是,如果我们没有理想的父母或者抚养人,那么现在我们去做自己的理想父母。我们给自己重视,告诉自己:你可以,你值得,即便是犯错或失败那也是有价值的,我允许你。

 

 即便是被拒绝那也没关系,我们借此知道什么是对方不愿意或者不能够的;即便是被笑,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无论你们怎么看,那就是我想的,我可以决定要不要调整自己,但我允许自己刚刚或者依旧这么想;即便是关系有损伤,那也没关系,如果因为一个尝试对方就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这种薄若蝉翼关系不要也罢,而那些我曾经想要从那个人那里获得,我可以尝试着自己给或者另外寻求;即便真的是不适合、不应该,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借此知道怎样更适合而获得成长,这样的犯错是好的,并不说不做的“安全”好得多!这样的冒险和犯错说明我们正“活着”,而那样的“安全”实际上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死了”或者“装死”。

 

 我没有说这样容易,我的经验是很不容易,需要很多的勇气和努力,但这个不容易很值得。我们也不必为难自己做太多,只要量力而行的多做一点,力量不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继续“小心”来保证安全,这没有问题,只要看到“被捆的我”,只要知道怎样解开,慢一点没关系。

 

 比较有帮助的是增加一些相信,相信自己,“我”本来就是小心的人,犯错又能犯到哪里去?即便是犯错也是谨慎的犯错;相信别人,尤其是在未尝试之前就假定人家会不高兴、不喜欢会改变对我们的态度,这样是我们自己先小瞧和拒绝了别人,我们怎么就知道我们展现真实的自己不会让我们的关系更好呢?!我们怎么就知道我们想说的也正是对方想了解的,我们想要的,也正是对方想给且能给的?实际上,真实和自由的展现,更容易建立够好的关系。

 

你有这样对过孩子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我爱我的懒惰和软弱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教孩子感恩是愚蠢而无耻的(划线部…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什么时候我们能懂得重视自己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当孩子“犯错”时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什么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嗨,孟迁,你想干什么?!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孟迁心理成长日记:  每一步(下)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做小孩真难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生活自有安排,我们并非无可把握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我最近学的4个好东西 别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如何让孩子“听话又有主见”

     谁为郑明生的心理负责

     "爸爸"的性能与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