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嗨,孟迁,你想干什么?!

(2011-06-16 17:26:25)
标签:

孟迁

亲子关系

心理治疗

心灵成长

育儿

分类: 《我读我看我想》

               嗨,孟迁,你想干什么?!

                   嗨,孟迁,你想干什么?!

                                                           文/孟迁

   我在这条路上走的十年,经历了三个关键词,教育、心理和治疗。

   我赞赏并期盼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出,正如纪伯伦所说“他若真是大智,他不会强迫你进入他的智慧殿堂,而是引你来到自己心灵的门口”。但很不幸,我在生活中见识的教育都不是这样的。在我的生活里,“教育”不是一个有人缘儿的“词”,有谁真的喜欢被教育?!被教育意味着我不够好、我不成熟,这首先让我感到压抑;你教育我意味着你比我好,你想教育我,你以为你是谁!你了解我为何如此吗?你关心我为何不能吗?你就来要我改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平等的人之间说“教育”是很不礼貌的,可是,人天生就是平等的。任何两个人之间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哪怕是国王和乞丐,哪怕是大人和孩子。国王不一定比乞丐更幸福,国王可能在某方面比乞丐还乞丐,乞丐可能在某方面比国王还国王,亚历山大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大人就有资格教育孩子吗?亲子专家就有资格教育父母吗?你37岁,他7岁,但你的37岁可能是唯唯诺诺、充满遗憾痛苦和无奈的37岁,而他是生长中的7岁,你用你并不丰盈、满足的人生经验,教导一个成长中的充满了无数可能孩子,你应该小心你耽误了他才对。至于“亲子专家”,让我来说我自己吧,我是经常被定义为“亲子专家”的,但实际上,我懂什么是“亲子”,不知道什么是“专家”,所以,就像我前不久对某媒体说的,我不想引领什么,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资格“教导”谁,我只是分享我自己罢了,无论我写作还是演讲,我只是分享我自己,我相信别人有智慧也有权利来决定如何看待我所说的。

 

    教育里,充满了对错和好坏,有太多的批判和无数的应该,这不是我喜欢的味道;教育仅仅关注到对错和好坏,它的效能是非常低的,你每天都对自己说不要对小孩发脾气,你就能不发脾气了么?你每天都对孩子说不要粗心,孩子就不粗心了么?你每天告诉老公吸烟有害健康,老公就能戒烟了么?

 

    我不认为“教育”没价值,一个好的导向当然有价值,但是,我忍受不了“教育”自以为是的评判、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唠唠叨叨的无效,所以我开始探索自己更喜欢的东西。

 

    我记得自己再不去书店的家庭教育专柜,而是去到书店的另一边的心理学专柜。我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里了解到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任务,我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了解人的自信心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能有效地提高。书中的知识解开了我的困惑,很多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原来早就有了这么出色的回答。当时,我有很多的惊讶和愤怒,为什么那些“从事亲子教育数十年的资深专家”、那些占据了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的“教育名家”,他们的言论是那么的肤浅和片面,尤其是关于“赏识”,我相信在他们从事亲子教育数十年的岁月中,如果能有一个晚上读到类似的书,他们一定就不那样强调自己的观点了。难道他们一点都不读书么?班杜拉在心理学史上排名前十呀,难道他们就一点也没注意到这样一个人的核心观点吗?我非常的惊讶和愤怒,这其实也消耗了我的精力和能量,实际上,那个愤怒中有我的妒忌:为什么那些无知的人享有这么充分的话语权,而我却没机会说出更有价值的声音,为什么他们水平不如我却名利双收,而我却穷困无告。总之,那个时候我学习心理学,我尊崇心理学家,看不起教育专家,因为我觉得他们太无知。

当然,现在我不了,我才不用宝贵的生命来管别人如何,我就做好我自己就行了。而现实也在改变,我也慢慢有机会向大众发出我的声音,教育界也不再尽是些无知功利之人。

 

    教育关注的是“对错和应该”,心理学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如果让我用一本流行书来代表后者的话,那就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我曾经非常爱这本书,我2007年读到它就爱上它,像爱一个温婉美丽而又智慧的女人一样爱她,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感情在她身上……我在那本书上的批注密密麻麻,因为读的次数多,不断的翻阅,我的那本书已经很“厚”,相当于一本未读过的新书的一本半厚,以至于我再见到一本新书的时候,我惊讶,怎么这么薄?

 

    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总体上还是很好读、很好用也很让人舒服的一本书,但它还不够,作为一本书来讲它已经足够好了,但是面对现实,它还不够。绝大多数读过这本书的父母会有很多的觉察和技巧上的改变,但他们并没有真的能够改变他们对孩子的情绪,改变他们和孩子的关系。这本书是非常有用的,但它也还很不够用。

 

   这也机缘巧合的促成了我写本书的初衷。我在这本书的姊妹篇《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的推广中被邀请参与一个发布会,结识了青豆书坊的策划人苏元女士,我很欣赏她,我和她达成了一个共识,既然这本书这么好,那我们就在它的基础上,写一本再好一点的。

 

    然而,谈何容易?我是那种投入的人,我爱一个人就会把整颗心投进去,我写一本书也是把整颗心投进去,可是,谈何容易!我穷尽自己所能依然不够,我不是指和原书比够不够好,而是说我不能让自己满意。现在,我依然能看到当初勤奋、辛苦、偶尔兴奋更多是苦闷的自己。

               嗨,孟迁,你想干什么?!

    拜天所赐,我迎来了自己新的成长,我开始通过萨提亚学派接触心理治疗以及其他更有营养的东西。让我来举例说明这有多么不同吧:

 

    假设:对面坐着一个逃学的孩子。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可能这样对他:

    回到学校去!那才是你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你现在太小,你不明白上学对一个人一生有多么重要!无论如何,一个孩子不可以逃学!作为你的父母(老师),我要对你负责,我绝允许你这样做!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我会给他知识和技巧:

    从知识学习、逻辑训练、集体生活中的人际能力发展乃至将来的考大学、找工作来讲,你是不能够不上学的,如果不上学,你的整个人生都将陷入不利,虽然不能说没有希望,但是会有极大地困难,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应对的,所以,逃学是非常不好的。

    其实,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多方法的,比如……其实,和同学老师搞好关系没有那么难,比如你可以……

 

    从治疗的角度来讲,我会从这些角度说:

1)你喜欢自己逃学吗?

(实际上,很少有孩子喜欢自己逃学,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

既然你不喜欢,什么原因让你在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

如果我愿意也能够,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

 

2)既然你选择逃学,那一定是逃学比上学让你更好过一点,那么,逃学满足你什么需要?或者说,逃学带给你什么好处?

(这有多种可能,有可能他成绩太糟,逃学可以让他离开那种失败感,有可能他和某个同学和老师发生了冲突,逃学可以使他不必见自己讨厌又充满压力的人,有可能他的父母在闹离婚,他很烦很愤怒,无心无力去上课,那么,逃学能让他轻松和休息,有可能他遭遇了校园霸王的恐吓,他不敢去上学,那么逃学能让他安全……但无论哪种可能都包含了一个需要。假设他告诉我他的一个需要)

 

是的,那个感觉不好受,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了。你有没有想过逃学之外的方法来满足这个需要?

(孩子多半是想过的,但是他有他的困难。他会帮他的困难告诉我。)

让我们一起看看对这个困难有没有办法(或者,让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好不好?

 

    我想,你懂我要说什么了,而这正是我着迷的,这正是我十年中历经“教育”、“心理”之后遭遇的。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来理解“治疗”这个词,但在我的概念里,治疗的意味是帮助,是关心,是爱,是温暖和希望。教育关注导向,心理关注路径,治疗关注人的尊严、渴望和希望,或许“治疗”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词,但我真的找不到另外的词。“教育”是一面旗帜或者一个靶子,“心理”是一个路径或者一个工具,“治疗”是营养和中药,他们三者不能截然分开,却并不难分辨,我钟爱后者,我“治疗”自己,也以“治疗”为业。

 

     我不批判不教育任何人,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会提供一些知识和技巧,在我演讲、写作和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时候,那有时候很必要;但我最关心的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渴望,以及什么样的困难妨碍了他们。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也爱自己的小孩,我们都知道自己渴望什么,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满足自己的渴望。好的知识和方法当然是好的,也是需要的,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了这些知识和方法,依然不能够,究竟是什么妨碍了我们?

 

     越来越多的现实让我认识到,亲子教育的结果不在于父母的心多切,不在于我们多努力,而在于我们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缺乏认同和欣赏的能力,缺乏正向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们就很难真心的认同和称赞孩子,让人“放心”的是,如果我们不能真心的称赞孩子,我们一定能真心的责备孩子;如果我们没有安全感不够,我们也无法给孩子安全感,我们不能够给孩子一样我们自己还没有的东西,尽管这重要无比,是幸福的“芯片”;如果我们不懂得重视自己,我们不能够体会“重视自己”有多么必要,我们就无法重视到孩子的感受、需要和选择权,我们就无法培养孩子对自己的重视;如果我们对自己接纳不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就不乏机会焦虑并擅长批判,我们的内心会盛产强烈而频繁的坏情绪,我们的孩子就会自然地感到父母“不公平”“难理喻”,但是现实无数次的显示,孩子即便不喜欢这样的父母,但他们依然会内化父母的态度,也就是说,他们会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将来会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的小孩。

 

     对,我就想通过我的书来做这样的事,让父母藉此成为能够认同肯定自己的人,有安全感的人,能够重视和接纳自己的人,然后他们自然就能这样对孩子,给孩子。

     欢迎继续阅读。

                        嗨,孟迁,你想干什么?!

心理成长日记:  每一步

孟迁如何作父亲 

教孩子感恩是愚蠢而可耻的

当孩子犯错时

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了姜文

我想爱

我最近学到的四个好东西

 你所经历的恰是你需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