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孟迁亲子关系心灵成长育儿心理治疗 |
分类: 《我读我看我想》 |
我博友那里看到一篇博文《婴儿与自我实现者之间的区别》,很有感触,我想说说我的理解。
我不想说婴儿“好”的一面,那是很明显的,很神奇无与比拟,甚至可以说闪耀着神性光辉的。我要说那些所谓“坏”的一面。
我不费力描述了,借用原文吧:
婴儿的三个共性:自我中心,完全依赖,缺少自制力
只管自己的需要,饿了,冷了,或者任何的不舒服,就哭,没有自制力,任意排泄,不在乎父母是否吃过,是否需要睡眠,却要摄取父母完全的注意力,如何父母很忙,或者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姐妹身上,他们就会生气,婴儿喜欢大人们抱他们,逗他们,爱抚他们,自己却没有能力回报别人,父母们仍旧疼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婴儿本来就是这样的。
婴儿的三个特点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面对同一个事实,我们的理解却常常不同。就像,一个失去双臂的人,可以悲观自怜甚至自杀,也可以成为残奥会冠军,也可以弹钢琴唱歌当选达人,也可以说上一句:至少我有一双完美的脚。
所有的婴儿除了具备那些“好”外,也是具备这些弱点的。问题在于,你的内心在一个什么样的充实程度,你的内心怎么感觉他。
孩子就是需要很多很多的,需要很多的爱,很多的注意,很多的照料,很多的服务的。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如果你没有能力给,你尽可以先不要孩子。事实上,多数父母又想要孩子,又没准备好,然后又嫌弃孩子、责怨孩子。你没有准备好付出,没有能力付出,可是你想要,很想要,想要很多,这个贪心、这个妄念是整个世界的罪恶之源!
一个人要买一架钢琴,会考虑自己房间的空间是否放得下;一个人买房子会考虑能否承担月供;一个人想要一个孩子却很少顾及他的内心、他的生活是否放得下、禁得起。难道一个生命还不如一架琴、一个房子需要准备和衡量么?
你,现在心思全在生存或者发展上,没有时间给家庭给生活给孩子,你可以等呀,女人四十多岁还可以生育,男人则更久,上帝不是没有给我们空间呀?!你知道一个孩子因为父母不能陪伴而十有八九产生的被遗弃感要走多少路多少年才能修复么?!
你,贫穷而无力,想要让孩子长大改变你的命运,就算是孩子做到了(事实上几率极小一旦成功都会成为传说,传说可不是邻里日常呀),你好意思么?你怎么就这么忍心让孩子背你的负担,你怎么就这么忍心让孩子从小就活的拮据、艰难甚至苟且?
你,对自己失望,却想生个孩子完全符合你的心意让你满足,这合适吗?且不说始乱终弃的纠结,这合适吗?
你,自己对世界失望,家庭关系中不能有好的亲密感、安全感,然后把孩子“据为己有”,他不能爱你讨厌的人,即便那个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或其他亲人),你非要他永远和你站在一条战线上,非要听你的向着你而不是怀着爱朝向公正,你还声称爱他,为他活着,没有他你就没法活,你怎么这么善于伤害孩子呀,你有没有对你这种伤害的能力惊讶过?!
孩子是一个生命,生命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使用的!你怎么能这样多的去使用并骂他不够用不好用,而这么少的去爱?!
写到这时,我去了一次洗手间,路过客厅,妈妈在边包饺子边看电视,我微笑着对妈妈说,我在写一篇激昂的文章。妈妈说,不懂。我也不知道怎么给妈妈解释,说,一年前,流行一个团体叫做“父母皆祸害”。当然,妈妈还是不懂。
这就是现实,我的母亲没有能力懂我,她只能懂得我非常外显、物化的方面,只能懂我有没有女友、何时结婚、吃喝穿用。而固然我懂得能力强一些,也远不能真的懂她,她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僵化的规条、激荡变型的时期她都赶上了,而更重要的是,她在那个家里没有被好好的爱过,非常低的自尊和无力感,当然,她活了下来,现在还算身心健康,还能自得其乐,入睡比我快且容易,她有一套她应对痛苦和过去的策略,这很是个本事。但很明显,我看不清她的生命力和她的环境、遭遇如何互动,我了解她也不算多。我们母子彼此感到温暖、牵挂和归属,不算太纠结,还好,但内在交流是极为有限的,我也有整个成长期不被她看到和理解,父亲更甚,那是怕的有话不敢说。好像是李承鹏说过一句话,“这是我父母,我和他们不熟”,那是中国大概前后数代人的现实,这算普通的,我的一个好朋友昨晚刚刚给我读了她的写作计划,她要写一本书,写出她姐妹对父母的仇恨。
请不要去指责她们这样做,不要批判她们的用词,你可以不同意,你可以按照你的方式和父母相处,但请不要指责她们,如果你这样做,我心甘情愿和你翻脸,即便你手上有枪。
请允许她们仇恨,请允许她们愤怒。孩子,尤其是中国的孩子,被压抑的愤怒太多太多了!而压抑最多最大的愤怒就是孩子对父母的愤怒,如果一个小孩子对父母愤怒,几乎全世界都会指责他,这才真是“千夫指”,可是小孩子哪惹得起父母呢?!所以那个愤怒 便被压抑下来,发酵,伤害自己,伤害父母(你和父母有隔阂,他们渴望的连接得不到),伤害自己的孩子。
我不提倡对我们的父母不好,不提倡在我们的内心怨恨、疏远或者惩罚我们的父母。我会对妈妈尽可能地好,她所缺失的尊重、安全感,我会尽可能的给,让她感到富足,感到踏实。但这不代表我无视童年的失望、困难、害怕、委屈和痛苦。相反,我越是能够去处理这些失望、困难、害怕、委屈,我就越能够给出对父母的爱。倘若,这些感受得不到尊重、关心和处理,被压抑、被指责,这个人就没有可能真的爱他的父母,他可以尽义务,但不能够爱,他可以付出钱,但他很难付出时间,他可以付出时间,但他给不出亲密。有多少中国人在对待父母的时候心里在想:嗯,这样我算个孝顺的人了,谁也不能说我不孝顺了,你看我给父母的生活条件多好,你看父母住院的钱都是我出的,你看我给父母寿辰或葬礼的场面多大,谁都得说我对父母够好了!有多少中国人在面对父母时候心里在说:父母还在,真好,看着他们年老,有机会为他们做真好;当父母去世,他悲伤中也有欣慰,幸好我做了我所有能做的,有那么多机会给出自己的爱,有那么多机会感受和父母的连接,足够了。
如果你不允许孩子愤怒,你怎么是爱他呢?如果你不允许他怨恨,你怎么是爱他呢?你根本就不能接纳他的自然,你怎么是爱他呢?
你不接纳他是为什么?如果你有足够的觉察力,你会发现,任何的不接纳根源都是你对他有个期望你没有满足。你是在要,而不是给。如果你是给,如果你是爱他,你就会去关心他为何愤怒、为何怨恨,他需要什么。
所以,请允许我的朋友仇恨,请允许和她类似的人愤怒,请允许豆瓣网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存在,请允许我们内心对父母的不满。你越是能够允许,越是能够重视,越是能够深入的体会,越是能够痛快的看到和诉说(当然不是直接对父母说,这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懂),你就越能和自己连接,你越能和自己连接,你就越能够感到力量感到爱,越能够给出对父母的爱。这时候,你会看到内心里,如同巴赫G弦咏叹调一般绵长久远的,对父母的爱!
不要做相反的事,不要听社会的,不要听曾仕强们的“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他们又错又老,不管他们,我们还年轻,我的心还热着,我们的生命还很鲜活,听从我们的心,别怕愤怒、纠结和仇恨,他们是受了委屈的爱,尊重它们,倾听它们,表达它们,给它们平凡,对父母愤怒甚至仇恨根本不代表我们不爱父母,只不过内心的爱暂时被这些覆盖遮住罢了。尊重他们,表达他们,处理他们,让我们充分的愤怒,以便到有一刻悲伤,让我们尽情的悲伤,以便到有一刻我们能够接纳,而那时候,我们将会学着为自己负责,学着爱自己和他人。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说到这里来,我本来是要说怎么看待一个孩子的,呵呵。但这个弯绕的是好的,如果你不尊重你内心曾经的那个小孩,你怎么能养好眼前的婴儿?
或许,我们的父母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让我们体会一个生命需要怎样对待,我们的不满、怨恨中暗含着真切的信息,也暗含着动力。
当我们能够去爱,我们就能遭遇惊喜,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惊喜。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神奇,更有力。我们的父母那么不懂我们,那么不能满足我们,我们都成为现在的我们,这靠的不是我们在那个愚蠢无知的社会教化,而是根源于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生来既有的生命力,我们能成为今天的我们,就是一个奇迹。不过,这也没什么特别,因为生命力从来都是奇迹。尤其是当生命能够被爱滋养而不是被怕控制的时候,你就能看到一个生命是多么的浩瀚、瑰丽!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婴儿,看到时而呈现出“自我中心、完全依赖、缺乏自制力”的婴儿,仔细的去看,深入的去看,试试能看到什么?
如果你能够给它充分的时间,你就不会着急;如果你做好了为它调整生活的准备,你就不会因为他不符合你的作息而感到麻烦;如果你的心情够好,你就有心思关注他,而不是觉得他的哭他的要让你烦;你准备的越好,他越让你省心,你照顾的越不够,他就越让你觉得麻烦。如果你做他父母的时候已经有了关于生命的经验,而不只是生存、生活的经验,你就能在他身上看到生命的体现。
他那么敞开,那么活在当下,那么能够吸收,那么多的变化,那么纯粹……他的笑就是笑,不会是客套不会挤出,他的哭就是哭,没有压抑(如果你不惩罚的话)没有羞耻(很多成人因哭而耻),他的行为那么自然而丰富,他不会因为担心别人怎么看而不跟着音乐摇摆,他不会因为担心失败而不去做,只有有机会他就去尝试,跌倒仅仅是跌倒绝不会“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他那么好奇而从不无聊,他和这个世界没有尊卑大小之分,他不瞧不起任何人也不在任何人面前卑微(如果你没有影响他的话)……如果你有生命的经验,你能借他来真切的体验的到生命,如果你懂得学习你能从他身上学到最高深的智慧,所有的工作坊里所有的大师们都在讲活在当下、保持好奇和自己的生命力连接,而你,有机会和这个婴儿相处的你,不需要去交高昂的学费,不需要听真大师假大师的口舌,你只需要去看,你就能学到,他不说,但是他做,甚至他都意识不到他自己做,一切浑然天成,无可挑剔。
不要担心他“自我中心”,不要担心他不顾及全局和他人,所有的社会性都是很简单的东西,社会上是个人都会的东西,这个婴儿能不会?!不要着急,让他慢慢来,让他按自己生命的节律来,这不代表你要满足他的一切,无论是针对他的“自我中心”还是“缺乏自制力”还是“完全依赖”,你不需要完全的满足,但是你要尽可能地满足,你是有限的,你的时间、精力、物质条件以及你对生命的了解都是有限的,你在你的有限里做到最好,不要出于害怕、担心或者社会上的、传统中的陈腐观念去限制就好。你在有限里的最好,就是无限,就是无极。外显的当然是有限的,但是你做到了最好、做到了充分,你就付出了无限的爱,那就足够了。
“完全依赖”不是事实,你以为他依赖你吃喝拉撒睡哄陪就是完全依赖吗?你喂他还得吸收和消化呢,你能把一个布娃娃养大吗?你会像周弘一样无知的以为他走路和说话是你教会的吗?只要你不限制,他该爬就会爬,该跑就会跑,他是依赖你,但你是外因,你是条件,但这是基于他是一个健康的生命所拥有的生命力。
“缺少自制力”还是缺少你以为的自制力?一个缺乏足够照料的孩子会自己寻找替代物来安慰自己,他没有自制力?一个八岁的孩子正在哭,妈妈打过电话来,他在电话里表现出开心让担心的妈妈放心,他没有自制力?他懂的知识不如我们多,他没有我们以为的自制力,可另一方面他们让我们惊讶的另一种自制力和接受力。我们尽可以去根据现实的有限去建立我们所感到的、社会所需的自制力,但是我们不能莽撞的小瞧它,觉得它没有自制力。
先说这么多,呵呵,好像已经很多了。
ps:以下是博友的补充,我很同意。
路上随想:看你的博文,那段话竟然说孩子没有能力回报,我想问作者什么事回报,知不知道很小的孩子就已经回报给你很多,是你自己不知道 (10分钟前)
路上随想:回复@老孟的后花园:加上刷新一遍吧,孩子能给予父母的,真的要远远多于父母付出的,只不过很少有父母能感受到。我怀疑那个作者认为,只有物质的回报才算回报,那样的话,尽可以不要孩子,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孩子真的只是负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