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气”和“安全感”
文/孟迁
“谁让我这个生日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绝不仅仅是“老佛爷”的逻辑,固然程度、情境以及个人影响力有所不同,但“你让我生气,你要负责任”的逻辑是人间常态,大概世界上有多少个水龙头,就有多少个人在这样想。
什么叫“你让我很生气”,“我”生气是因为“我”对你有期待甚至依赖,同样的事情,别人可能不生气。你不同意“我”甚至误解“我”怎么能让”我”生气呢,如果“我”不依赖你的认同;你拒绝“我”怎么能让“我”生气呢,如果”我”不依赖你答应;你看不起“我”怎么能让“我”生气呢,如果”我”不把你看得重要到可以判定”我”的价值;你不接纳“我”怎么能让”我”生气呢,如果”我”自己足够接纳自己。
显然,生气是失望而不是满意,而这个“望”,这个期待,是“我”的,我们有充分的权利为自己负责。为什么”我”要因为你的一个言行、态度、决定而或喜或忧,为什么“我”开心与否你来决定?我不能自己决定吗?我不能向自己选择吗?用徐静蕾话说“我求求我自己好不好”?
觉知的人告诉我们,我的期待是“我”的,我来负责。如果你能满足我,我将非常开心和感激,因为“你”通常都没有义务一定满足我,而你恰好能且愿意满足我,我当然要感谢,但若是你不能满足,那又有什么理由可以向你生怨的呢?
对于未能在“你”那里满足的期待,我还有很多的选择。我可以换一个人或一种方式来期待,我可以自己给自己更多时间、付出更多努力来满足期待,我也可以根据现实来调整我的期待,并不是每个期待都是好的。我可以尊重我的期待,为之负责并做出较好的选择。
这样,“我”就不会那么生气了。这是我理解的,如果你问我本人是否做到,我只能说我做到的时候变多了,而我是确信这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不需要想自己什么时候完全做到,只要多做到一点,我们就会感到更多的通畅和充实。
为什么人会有“你让我很生气,你要负责”的逻辑,因为绝大多数的父母自己不能够觉察并很“专一”地这样对孩子。如果细听,你会听到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声音,“你气死我了”“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你太让我伤心了”……而这是非常伤害孩子的安全感的。
一个人的安全感包括自我独立和与人连接两个方面。上述的逻辑对这两个方面破坏极为“有效”。
孩子的安全感最初是来自于父母的,在他的安全感建立起来之前,他哪里能够对抗这种破坏?如果父母对孩子说“你太让我失望了!”孩子尤其是较小的孩子几乎不可能想到可能父母的期望本身是不合适的,偏差的或者过高的,而多半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错了。多半的父母会因为自己的生气失望来惩罚、责备、冷淡或者疏远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无意识中形成一个经验:如果我不同意不答应父母,而做自己想做的或者说自己想说的,是有可怕后果的。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自然地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来迎合父母,孩子的“自我独立”的发展就被抑制了。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每当面临他人尤其是利害关系的时候,他就会因为害怕而不敢独立的表达和做事,又因为长期的忽略自己内在而变得空洞人云亦云,于是一个唯唯诺诺的“成人”就出厂了。而这种唯唯诺诺是非常压抑的,所以他们就更容易生气。
因为父母“你让我生气,你要负责”的逻辑和状态,父母不能够有心思去体会和认同孩子,不会接纳孩子并重视孩子的需要和现实,孩子也就不能感到来自父母的爱与支持,也就无从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与人连接的信任”的发展也就不充分了。
所以,从我们的生气觉察我们自己吧,从我们为自己的期待负责来重塑自己吧,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更为通畅的人并深爱孩子的话。
(ps:为什么选择一个这张图片呢,因为我觉得生气的状态就像一个小孩子要别人为自己负责有趣,如同我们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一样,给自己做个提醒吧)
你有这样对过孩子吗

我爱我的懒惰和软弱
教孩子感恩是愚蠢而无耻的(划线部… 
什么时候我们能懂得重视自己 
当孩子“犯错”时

什么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嗨,孟迁,你想干什么?! 
孟迁心理成长日记: 每一步(下)

做小孩真难 
生活自有安排,我们并非无可把握 
我最近学的4个好东西 
如何让孩子“听话又有主见”
谁为郑明生的心理负责
"爸爸"的性能与功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