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世间之父母谁个不疼爱自己的子女?
谁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谁个不将一腔真情和热血奉献给孩子?!
然而,不是每个家长的真情都能获得理想的回报。
原因在哪里?主要是有些父母并不懂得如何去用情于孩子、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和引导子女、并不懂得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也许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孩子了,怎么就没有理想的效果呢?这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用情方式是否科学缺乏清醒的认识,以至于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总结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少父母在教育引导关爱自己的孩子时常常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步入了6大误区,这是需要家长们认真思考和加以修正的。
1、百般迁就成溺爱。有的父母认为,爱孩子,就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应顺着他们的意愿办事,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百般迁就,不想让孩子受到一丁点委屈,不想让孩子有半分的不愉快。殊不知,这样的爱是一种溺爱,不仅对孩子一点好处没有,只能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不明是非、不知荣耻、不明事理,最终被生活的海洋所淹溺。看一看:有多少娇生惯养的孩子能成大器?
2、信奉棒下出人才。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倒是很严格,但是却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抱着不打不成器的信念,抱着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发现孩子的不足或错误时,轻则重骂,重则棒打,直打得孩子屁滚尿流、皮开肉绽、直打得孩子只好叫服。这种严厉的管教方式,虽然当时让孩子口服了,但是心里却未必真服。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敬畏,还埋下了潜在的种种心结,以至于影响到孩子一生的人格和性格。历史发展到今天,孩子们对外界的信息已经是随处可捡,他们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靠压制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聪明的做法是应该在严格教育之下用说理的方式去向他们灌输道理、引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做人。
3、家长作风太霸道。依仗自己是孩子的父母,错误地以为自己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子说的话儿子就必须服从,等级辈分界限极为鲜明,不允许孩子的争辩,不允许孩子的解释,总以为孩子永远是孩子,自己过的桥都比孩子走过的路多。这样的父母同样也是不会令子女真正从内心敬佩的。我们必须肯定,作为家长,确实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问题,在某些方面确实比孩子们知道得多,但是这一点也说明不了家长就什么都比孩子懂。孔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家长应该学会放下架子、学会谦逊地与孩子平等交流,给孩子一点空间,这样,才会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一定要知道:只有彼此关系融洽了,才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温暖的爱。
4、出言不思祸根栽。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一些言论,很容易对孩子起到某种暗示作用,或者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或者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等。比如说下面的这样一些话就是不该随口而出的:“你简直就是个笨蛋!”、“谁家的孩子也不像你这样!”、“像你这样今后还能干啥大事?!”、“这点小事你都干不好,你还能干什么?”......。想一想,这类型的言论,你说起来倒是痛快,但是对孩子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正是在父母这样一些有意无意的言语之下,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失去自尊心、没了上进心,于是乎,破罐子破摔,真的就沿着父母骂声所预言的邪路滑下去了。专家们说,对孩子要多说点“你能行!”、“你真行!”、“你很棒!”、“你真是天生的聪明孩子”等。人是需要表扬和激励的,孩子尤为如此。
5、望子成龙千钧压。有的父母,把很大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父母未竟的梦想也渴望在孩子身上得以实现,于是成天给孩子讲大道理、讲伟大理想、讲只有出人头地才有好日子过,讲父母一生就是为了孩子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等,这一切,有形和无形地在孩子的身上加上了千钧重压,使孩子时刻都将工作和学习的神经绷得紧紧的。在这样的高压下,孩子为了成“龙”,往往不得不拼命学习玩命工作,弄得神经错乱、身体散架,最终不仅没有成了有用的龙,反倒容易成为呆呆傻傻的虫。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而是不少。假如是这样,当初父母又何必给孩子施加那么大的“大爱真情”呢?!
6、懒惰园丁任花开。与望子成龙的家长相反,有的父母又恰恰是对孩子不管教、不要求、自信天无绝人之路,任由孩子自由,放任孩子自流,顺其自然。就像一个懒惰的园丁,对花园不浇水、不除草、不耕作、不观察,至于园子里是开的腊梅花还是牡丹花拟或是狗尾巴花等,他们都不过问,并以为这也是对孩子的爱护。孩子就如一棵小草、一朵小花,怎能离得了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以及园丁的呵护呢?
父母之爱乃人间大爱,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正确地把自己的爱播洒在孩子的心田吧,只要父母播下了爱的种子、洒下了情的雨露,孩子就一定会还你一个芳香的春天!
(你对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方法是什么态度?请投票:赞成? 反对?

重磅推荐! 钓鱼岛撞船事件已到中方该强硬的时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