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帝的用人——读《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三》

(2022-10-04 18:54:08)
分类: 闲聊经典


《酷吏列传》的抄读用来很长时间,一则篇幅确实较长,二则七月至今事物繁杂,静不下心,心静不下来。三则这篇列传是多人的合传,传主的知名度比低,事情琐碎,读起来不太通畅,如果把这些人物再穿起来想明白,难度不小。四则和团队开始正式共读《史记》,便又抽出时间回头读其他篇章,这种双线作战,又占据一些精力。

酷吏这个词是不是司马迁“发明”没有考据过,但至少从司马迁有了这篇列传之后,凡事用法严苛的官吏似乎都可以与这个词关联上。并且,这个词至今还很活跃,可见中国文字的生命力。

司马迁与武帝是同时代人,武帝历来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正方说他扩疆土,立儒学,开一个大汉帝国;反方说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毁掉了祖辈积累的亿万财富也没有真正解决边境问题。显然,司马迁属于反方。所以,但凡武帝的做法他都有不同的看法,而两人的矛盾点就是李陵投降的问题。

武帝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外患。如果说文帝用平和的方式处理了吕后留下的烂摊子,那么景帝在这个基础上处理了刘氏内部的诸侯纷争,为武帝留下一个稳定的治理环境。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武帝时期,匈奴崛起,北方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发生冲突是必然的。加之武帝的性格,他的许多做法不为人理解和认同也是必然的。于是,他需要能够执行他想法的并且与现有权贵脱离关系的一个官吏群体——酷吏。

司马迁是有高明是历史观的,他以一种比较的方式写起。他说,吕后时算得上酷吏的应该只有侯封一人,吕后死后,候封被诛杀。在景帝时,晁错算是一个,结果引发七国之乱,被腰斩与闹事,之后就应该是郅都和宁成了。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如果晁错也算酷吏的话,那么司马迁的酷吏的范畴也就太大了,关于晁错归为酷吏,我是不太认同的。

在郅都和宁成之间,司马迁重点写了郅都。郅都号称“苍鹰”。原本是景帝身边的侍从,中郎令,工资也就在三百到六百石之间。在一次见到野猪进入贾姬正在如厕时,敢于违背景帝的命令,不去救贾姬,而是守在景帝身边,因此他得到了窦太后的提拔重用。可惜,郅都在处理临江王的案子时坏了事,临江王自杀了,结果窦太后大怒,要诛杀郅都,景帝没有办法让郅都去了雁门做太守,远离是非之地。匈奴知道郅都到了雁门做太守,数年不敢接近雁门。在郅都死后,他们按照郅都的样子做个箭靶子,发现竟然射不到“郅都”,可见郅都在匈奴人心中的杀伤力。但郅都还是死了,他没有死在边境的战场,而是死于太后的报复,即便有景帝的保护,让然逃脱不了以命相偿的下次,因为,他“杀死”了窦太后的孙子——临江王。

在家天下的汉朝,任何一件皇家的小事都是大事,都是掉脑袋的大事,郅都没有想明白,他认为只要忠于皇帝就可以了,但他忘了,皇帝的娘更厉害。

郅都宁成之后,进入了武帝时代。司马迁写武帝是很小心的,但即便小心,也改不了秉笔直书的史家品格。

武帝时代的酷吏应该是最多的,因为,武帝需要他们。这群酷吏中,司马迁以张汤为中心。

张汤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就是长安丞,是一个老狱吏,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张汤自小显示出狱吏的天赋。后经过攀附田蚡的弟弟田胜,进入武帝的视野,多年经营之后,进入权利中枢,一度权利熏天,超过丞相公孙弘。

张汤除去具有郅都的杀伐果断之外,还特别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善于观察武帝的心思并见机行事。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办好,武帝批评了他,他会说原来自己手下人提过这个意见,自己愚昧没有采纳。如果一件事情办好了,武帝表扬了他,他会说这都是自己手下人的意见,给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大家都很愿意在张汤手下做事。其他的不说,就凭这一点,张汤如果活到了现在,也会有很多人愿意在他手下做事的。因为,很多人与张汤相反,遇到做不好的事情,上方问及的时候,总说自己不清楚,都是下面人办的。反之,遇到上方认同的事情,他们就说这是自己亲力亲为,下面的人只是执行罢了。这种遇到错处,归于他人,遇到好处,归于自己的人是极其让人讨厌的,他们的面具其实早被人看透了,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小丑在表演而已,比如武帝时期的公孙弘,一个被称为儒学大师的人。

张汤除去为自己手下人出头之外,还有就是善于处理各色关系,就连最善变的公孙弘之流都说张汤的好,可见,张汤的长袖舞的何其到位。

武帝也好,文帝也好,遇到张汤这种善于办理事情的官员,自然要高看一眼,赋权是必然的。但这种过度赋权也让张汤丢掉了姓名,因为,张汤的高光超过了其他人,比如丞相庄青翟。于是,他在多方的夹击之下,被对手抓住一个小小的纰漏,失去了武帝的信任,被同行赵禹劝杀。

张汤死后,其母亲坚决以最简陋的方式埋葬,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儿子是被人陷害而死了,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武帝杀错了人。

武帝何其聪明,看到张汤已死,庄青翟一伙人也不能得到重用,反而要予以重罚,于是尽诛三史,丞相庄青翟自杀。这就是两败俱伤,特别是在武帝时代,以及武帝以后的时代都是如此。张汤之后,有赵禹,赵禹之后又周阳侯,周之后有朱买臣,、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角色不同的酷吏。

在司马迁眼中,从郅都起到杜周终,这些酷吏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杀伐果断,甚至是杀人如麻,比如义纵这个人,凭借自己姐姐的力量,做了官吏,他一次竟敢杀戮四百名罪名不等的犯人,一时间血流成河,到了立春时节,他竟然跳着脚说,可惜了,要再给我几天,我就可以杀更多的人,来办好自己想办的事情。这种冷色杀手,今天读来,还让人感到恐怖。

但武帝喜欢,因为,他只有用这种杀人如麻的酷吏,才能维护自己的意志,让百姓和大臣生活了恐惧之中。有时候,武帝觉得酷吏杀人太麻烦,不好看,也自己亲自下场,比如一个叫狄山的读书人,当面反对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武帝就派他去做了一个哨所的小官,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匈奴给杀害了。于是“群臣震慑”,再也不敢反对武帝的主张了。

武帝的用人就是这样,要用顺手之人,如果都是狄山,都来当面反对自己,自己的颜面和威严何在呢?所以,酷吏只是武帝的一个侧面,写酷吏,其实是在写武帝,因为是武帝的支持才让他们成为酷吏的。万幸的是,被武帝严酷打击的司马迁冒死记录下来了,更万幸的是,没有被武帝全篇删去,保留了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