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建设及教师发展的九个问题
(2022-09-30 15:42:55)分类: 工作思考 |
9月28-9月29日,对城区与郊区四个单位进行教师工作坊的调研走访,先后与40余名学校领导、工作坊坊主、业务领导、核心成员面对面交流。现就一些典型性问题予以梳理。
问题1:教师工作坊的定位,坊主如何选。
回应:教师工作坊不能包打天下,她是个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她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发展的核心取决与教师个人,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意愿,教师发展的责任主体在学校。
教师工作坊的坊主遴选很关键,我们要找那些有发展意愿,虚心学习,有工作热情的优秀教师。即使能力不是特别突出,但也要作为重点的培育对象,因为这些教师有后劲儿。
问题2:(镇工作坊坊主)我们的工作坊一共13人,有7名青年教师参与市级工作坊,按照,不重叠,不交叉的原则,我们的工作坊无法正常活动。
回应:镇教师工作坊的定位与市教师工作坊的定位要有不同。市工作坊可以调全市的优质资源进行活动,镇工作坊受条件的限制,我们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工作坊为平台,让参与市教师工作坊活动的青年教师在镇平台上展示。减少镇教师工作坊的研修次数,一个学期可以开展两次大型的,全员参与的工作坊展示交流活动,并且要有计划,有次序的邀请市级学科名师参与现场指导与交流。
问题3:(市级工作坊核心成员)我自己曾经参与过市级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当时能过做到专业编组,针对性课例研究,感觉现在市教师工作坊的研修活动,没有青年教师以课堂为中心的培训的针对性。
回应:工作坊的坊主每学期至少要上一次到两次的公开课,核心成员每学期要上一次到两次的公开课,与青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不允许全部让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工作坊坊主这一块要做好示范引领。同时,专业的讲座要压缩,重点要放在课堂教学研究和备课的交流上。工作坊的内部分组尽可能的按学科年级为单位进行分组,这种编组本身就是一个平台资源,即便没有集中研修,但日常的教学信息交流就要比一所学校的效果要好。
问题5: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现在读教育专著效果不明显。
回应:青年教师的阅读要稍微“功利化”一些,可以遴选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去研究,去模仿,去分析,去实践。课堂录像也要多看,要通过录像和文字版的课堂实录梳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基本范式和逻辑关系,最大限度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以此减少教师的不必要的工作量,少些无用功。让其在分析课堂、评价教学的过程中去学习理论,这样也许会好一些。
回应:关于青年教师校级培育的问题很现实,也很有研究价值。无论是青年教师培育还是教师发展,我们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观念,设法激活教师个人成长的意识和自觉。教师个人成长经历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别人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种被动的成长与学习养成了一种惰性思想,凡事都被动,结果领导和导师很辛苦的劝说,被要求者一味地抵触,结果效果很差。就以您刚才提及的问题为例,这个老师总说与家长的沟通效果不好,请求帮助,还指明让本校刘老师来指导。很好啊,那你就让这位老师把自己遇到这个故事整理一下,或者复述一下,自己先复原一下前后经历,自己再反思一下经验得失,最后再把自己真正“行不通”、“做不好”的问题提出了,再让刘老师给你出主意。
其实,很多时候,青年教师遇到的现实问题是缺乏应变能力造成的,如果静下心来,慢慢想,他们自己是能够解决的,这是好与不好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最后我们会发现,他们会自己“教育”自己,而并非必须要人帮忙。但我们仍要认真聆听他们的“故事”,以示重视,在他们“想不通”的地方予以点拨和建议。15名青年教师,他们各自面临的问题各有差异,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训练他们,这是不太符合规律的,但我们可以用讲述、聆听、交流、实践的方式去引导教师自己反思,自己解决问题。除去这些问题之后,剩下的难题也许有共性的,个性的,就明确了很多,可以分类研究,个性化破解。
问题7(市级核心成员)我已经负责一个小组的青年教师的每周千字文写作的批改任务,如果再加之自己的每周写作任务,工作量太大,难以支持,希望政策予以调整优化。
回应3:关于每周千字文写作的问题,之前已经提出过破解思路,这个再讲一下;第一“千字文”的写作不要设定为必做题,而是“选做题”。有能力的,可以写,能力弱的可以少写,甚至可以不写。
第二“千字文”的写作内有要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比如有的工作坊提出写“教学设想”。如果写教学设想的话,我们的老师会有很多想法,写个几百字应该不困难,甚至远远超过一千字。因为,写作的关键源于自己的内在想法,教学设想对一个老师来讲应该很多,所以就有话可说,有话说,就能动笔。与教学反思比较,教学设想要容易,因为,设想是一个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着多种可能性;而教学反思则是对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进行总结反思,如何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和多角度的反思能力,很难写好,写深、写细。
第三“千字文”不要局限于写小论文。每周写一篇千字的论文是不现实的,是根本行不通的,即便能写,也是瞎编乱凑。
第四“千字文”可以把每天的几行字分段编辑起来。每周千字文的目的是让教师养成一种动笔、动手、勤整理的习惯。比如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一周五天,今天100字记录一下,明天50字记录下来,后天没有想法,可以空缺,大后天有了新想法再记录百十字,一周下来把他们连缀编辑起来,也是自己的“千字文”。因为,这些都是自己的思想感悟和观点呈现,为何不能称之为“文章”呢?《论语》不就是只言片语连缀而成吗,谁说《论语》不是经典呢?
第四、“千字文”不要找人去批改,让教师个人去评价。我们坊主和核心教师本身工作任务很重,虽然都有分工的青年入职教师,但我们要学会做导师,不要像教小学生一样面面俱到,这样带不好学生,反而懒了学生,累坏了自己。每人的“千字文”要自己负责,自己觉得写的很好,可以在工作坊的公众号上发布,就毛遂自荐,负责公众号老师认同就可以发布,不认同就不选用。青年教师主动向导师请教,我们就去有重点地指导,他们没有问题,导师也不要追在后面“要作业”,教师的培育一定要处理好内动力与外干涉的关系。一切的外部干涉都要以建立内部动力为前提。
问题8:校本研修缺乏专业引领。
回应:全市优质的资源就那么多,我们现在有了市级教师工作坊这个平台,所以我们各学校要用好市级教师工作坊的资源。这个资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各个工作坊的研修主题,我们学校可以直接拿过来用,这样这个市级教师工作坊的研究资源可以整体对位我的学校校本研修。其二是市级教师工作坊的坊主和核心成员资源。如果校本研修的主题与某一市级工作坊的主题一致的话,这样,这个市级工作坊就可以直接点对点支持某一个学校的校本研修。市级教师工作坊有优势也有不足。她的优势是集中全市优秀学科骨干,可以帮助学校培育青年教师,可以研究一个共性的问题。不足就是缺乏与之对应的学校成为他们研究的“实践基地”,即便有,也是坊主所在的学校,而其他非坊主所在的学校得不到辐射。但如何学校主动改变思路,把他们的研究主题直接拿过来,或以给小的命题——成为市级工作坊研修主题下的“子课题”,那么,这些学校就可以将市级教师工作坊的研究直接转化为本校研修的实践样本。
问题9:(镇坊主问题)全镇60人小学语文,我们分了两个组,我带一组,但学校规模有限,双规的学校不多,每期活动都要用这些学校的场地,协调难度大。另外,每次通知活动,我只能管好我们所在学校的老师,其他学校的老师参与率不高。我们希望集体观摩市级工作坊活动。
回应:一个工作坊的组建需要一个对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坊主一个人身上。以市级工作坊的组建为例:我们采用自愿申报,自行组合,双向选择三个阶段组建完成的。对于坊主我们公布了基本条件,然后自愿申报。他们在申报之前,必须要跨学校组建起工作坊的核心团队,一般为5-7人。然后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加入市级骨干教师和5年内的青年教师,这样才组建一个完整的教师工作坊。这个坊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比例约为1:1,一个核心即为一个组长。这种方式在市级层面是可行的,因为有足够体量的教师人数,但对于中心校而言,就困难,因为人数有限,没有选择余地。但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要想办法,比如学科工作坊应有业务副校长参与或主持。如果让一个教研组长活动普通教师做坊主,他所调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其次,要分工负责,在所在学校轮流实施。
关于参与观摩市级教师工作坊的问题是可以的,但不能全年去观摩,而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轵城是个大乡镇,应该有自己的学科团队,研修主题和研修制度。我们已经发布了市级各类工作坊的研修主题,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如何使用,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与某一市级工作坊研修主题保持一致或者相似,这样就可以借助市级工作坊的资源为我所用。学校校本研修也是这个思路。既然市里有20个小学学科教师工作坊,初中有26个学科工作坊,他们都有主题,我们可以用拿来主义,去借鉴,去对接,借助市工作坊的研修成果推动我们的工作坊和校本研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