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商君
(2022-10-11 10:16:25)分类: 闲聊经典 |
——对共读共写《史记》10月讨论话题的回应
1、民间私事斗殴就现在来讲也就是治安案件,一般达不到刑法。变法中为什么特意列出“为私斗者”之处罚?这对于一国之变法,应该不是大事大法呀。
答:商鞅变法的目的的富国强兵。强兵需纪律和约束。因此制定了对外要勇敢杀敌,建功立业。对内要和睦共存,严禁私斗。因此,用极端的手段控制内斗,用奖赏方式鼓励立功。
2、大篇幅写商鞅和赵良之争,是为单纯了揭示商鞅的悲剧结局吗?
答:赵良这个人物应该只在本篇里出现过,其他地方没有找到只言片语。因此,这段对话应该是司马迁的杜撰,用两人的对话,透出自己对商鞅及做法的不满。
3、司马迁在《商君列传》中的创作中使用了哪些手法。
答:手法多变,不拘一格。商鞅出场用魏王与丞相的分歧,商鞅入秦,用秦王与景监的对话,可见此人非同一般;前期铺垫之后,商鞅此人到底“本领如何”,作者仍然猜测侧面叙述的方式,用朝廷辩论写出商鞅的对变革的看法。有了秦王的支持,但如何实施,司马迁用了一个简单的一诺千金的例子,这是巧妙千斤的写法。看似可笑,实则味长。有了信用,遇到阻力怎么办,司马迁再举惩戒一例,惩罚太子师傅。取信于民,惩戒于王,一正一反,写清了商鞅做事的手法。商鞅十四年的两次变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之后,开始东扩疆土,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东扩,在战争中商鞅不择手段,显出兵者诡也的兵家手法。但司马迁可以省略此处,只所以写,是因为内心对法家的看不起。要把他们的缺陷放大,固定。但仍觉得不过瘾,于是,设计赵良与商鞅的对话,彻底痛批商鞅。
司马迁前面肯定商鞅对秦过崛起的功劳,后面贬低他的人格,这种矛盾性显示出良史的本真。功过分明,秉笔直书。
4、商鞅变法有哪些利和弊?
答:利弊要看从谁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都是写帝王将相的,极少从百姓的视角去看历史。因此,我们也只能按照那个时代帝王将相的视角去历史进程。显然,对秦王来讲,利大于弊。因为,通过变法国富兵强,具有了与山东诸侯抗衡的本钱。在这个变革中,慵懒的贵族显然受到冲击,但他们与从中受益,即便他们杀了商鞅,但也没有把商鞅的法律更改到从前。
5、卫鞅拜见秦孝公共几次,最后用什么方法说动了秦孝公?
答:四次。比较法,案例法。
6、为什么古代的变法者,都是悲剧的结局?
答:甘龙和杜挚即便说清楚了。变法都是让多数人受益,少数人受损,整体利益提升的。如果把利益比喻一个可以计量的数字的话,利益是一定的,要让多数人受益,少数人必定受损,而少数人往往具有话语权,因此,变法者成了他们的对立面,最终仍然会失去话语权,而成为一个“失败者”。当然,在受益方中,他则是一个“成功者”。
7、商鞅变法十年后,秦国路不拾遗,无盗贼,家给人足,但赵良为什么说商鞅失了人心,出门兵车护卫,持矛操戟,危若朝露?
答:问题信息有点混淆。商鞅出门摆阔,或者是其本身应有的配制毋庸置疑,这与治安应该没有太多关系。最多在赵良眼中是其骄傲的反映。从《战国策》中看,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辞官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但新的秦王仍没有放过他。可见“带兵卫护”永远不可靠,这是历史,更是司马迁高明的写作技巧。
8、商鞅住店,没有证明,商鞅说这是变法的弊端,商鞅为什么说是弊端?之后去了魏国,为什么去魏国?商鞅使诈掳获公子昂,去魏国不是送死吗?
答:人都有私心。并且以自己的体会来判断,对其有利,即认同;对其不利,则反对。商鞅赞成变法是因为对自己有利,他说有弊端,是因为对自己不利。商鞅确实应该学习吴起,不走回头路。当然,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下商鞅的去处,他应该去哪里。
9、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实施变法从不便到便这是实际情况,但卫鞅为什么说这些人是乱化之民呢?
答:法家的不仁之心,也叫霹雳手段。反对和恭维都要处罚,他就是要封着众人之口,按照拟定的规则做事。也叫控制舆论,减少杂音。
10.商鞅为什么不听赵良的劝告,及时抽身,隐退埋名?
答:赵良与商鞅的对话除了《史记》之外,没有佐证。商鞅是隐退了,但仍然被杀。
11.
答:各有侧重。商鞅是法家治国,他是以国家称霸为目的。而五羖大夫的治国目的与之不同。
12.
答:国家在强大的过程中,各方利益都是要受到影响的。因此,要考虑到各方的承受能力。商鞅这一点做的不够妥当,或许是秦孝公过于着急,毕竟变法是在他执政的最后十几年才做的,如果再早一点,这种矛盾或许不太激烈。
13.
答:司马迁深受法家的迫害,比如武帝,比如武帝手下的酷吏们,这也影响了司马迁对所有法家人物的客观判断。因此,他在肯定商鞅对秦国崛起作用的同事,从人格上并没有高看商鞅,甚至有过度贬低的地方。这就是个人修史的特点。
14.
答: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他所有的目的是为了迎合秦孝公。秦人无法惩罚秦王,于是找来商鞅替罪也是正常的。况且秦孝公已死,就像支持吴起的楚王一样,贵族们宁肯冒着杀头之罪,用射楚王尸体的方式杀掉吴起。可见楚人对楚王和吴起同样愤怒。所以,以儒家的观点看待法家的人物,总是有错位的感觉,因为两家的基本价值判断不在一个层面,很难说服对方。
15.商鞅的个人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究竟该说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了,还是说他创造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答:所有的人物都是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没有人可以逆流而上,独善其身。唯一区别的是下水的早晚和深浅罢了。商鞅可以不去秦国,在魏国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中国历代的读书人都想出人头地,总想扬名后世,他确实做到了,以超越历史的视觉和能力引领了潮流,但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他始终是一个棋子。
16.前有自言“强国之术,难以比德”,后有赵良劝说,商君为什么不听劝?
答:作为战国初期的人物,商鞅很难摆脱儒家或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他也知道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甚至开始就主张用他们的方式治理国家。但对于一心强国、扩张的秦孝公而言,他不需要这些。他们需要一个兵力强盛,国家富足,法度严明的国家。一句话,秦国是孝公的,不是商鞅的,所有的制度设计要按照秦王的意图做,而不是商鞅的意图办。
17.
答:秦王需要,商鞅能办。目的是国富兵强,东扩疆土。依靠法律,依靠规则,依靠人治。
18.变法时为什么会被甘龙和杜挚阻挠?他们代表的是什么声音?
答:他们是利益受损者,理应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