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507/t3300297.shtml
2009年,黄军其迈出清华大学校门,通过参加选调生考试,一脚跨进基层——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跳出农门,又回农村。”黄军其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承受的最大压力来自父母。(7月1日《人民日报》)
学化工的黄博士毕业时曾收到高校发来的邀请,拿到了大型企业的“入门券”,还有机会赴国外读博士后。但是他想,读了22年的书,还没好好读过基层这本书,为何不试试?一名博士把回到农村当作一本书来读,有理由让人相信他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
曾经有个学食品专业并已经在食品厂工作的硕士生,为了追求职业的稳定,通过考试进入了有编制的环卫系统。人各有志,无可厚非。但他偏偏说食品专业与扫大街大有关系,并信誓旦旦在环卫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云云。看多了名校大学生回老家卖猪肉,帮父母卖糖葫芦之类的新闻,明明是无奈之举,退而求次,如果发出“壮举”一样的感慨,只能让人倒胃口。如果坦率地承认眼下只是权宜之计,是一种职业迂回,人们反而会增加一份理解。
正如人民日报同日报道,另一名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干了5年,当初来,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而迫于无奈。如今走,也是因为婚恋遇挫的一种面对现实。谁不知,在北京当“创客”,就有机会与国家部委领导一起喝咖啡,甚至有可能与李克强总理一起喝咖啡。如果说这值得我们羡慕,那么,终于有资格与高端人士一起喝咖啡,却并不在乎又敢于放弃的黄博士,更值得我们尊重。
无独有偶,近日有个公务员面试题,说一农学硕士选择回乡创办现代农庄,遇到家人的强大阻力,而他本人依然坚守。几乎所有考生都为这“另类选择”点赞,可惜的是少有考生从当事人职业规划角度来理解这一选择合理性,以至于都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入话题。
从一个名校博士的知识量与乡镇工作平台来看,黄博士似乎“大才小用”了。但只要是服从自己内心的追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一个理性的职业规划,又有应对各种干扰的应变与定力,他就值得我们点赞。不论黄博士今后是长期在基层工作,还是走向更大的平台,或是最终回归自己的专业,相信他的今天不是枉然,而是未来之路的坚强基石。(西岸时评、红色起点用稿)
新闻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701/c1001-27233663.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701/c1001-27233665.html
招聘及面试手记系列文章:
看90后怎样劝80后夫妻的架?
究竟是谁掉进了“悬崖取金”的陷阱?
“13号”考生能否变成“12+”?
点评“武汉市2014年公务员面试4套题本”
美丽女神,你不该闪神!
哪些面试考生会让我多看一眼?
为何不理直气壮地选择“诚信”?
如何破解招聘面试中暗藏的八大玄机?
应聘者应如何规避“隐性歧视”?
应考公务员必须具备“五种心理准备”
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有哪些盲点?
有多少火爆招聘会是“虚构”的?
美女招聘官“秀美”招聘会惹争议
对公务员面试准备的“六个建议”
“刷人数”彰显了什么样的竞争智慧?
公务员面试托关系接轨哪个国际惯例?
公务员面试怎样才能出彩?
不合格的面试怎么产生合格的考生?
请按“明规则”善待递补者
在考场遥想官场
南京“天价培训”疑似一场商战屠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