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30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多少火爆招聘会是“虚构”的?

(2009-02-24 01:06:20)
标签:

就业

求职

招聘会

大学毕业生

青岛

武汉

文化

分类: 人才系列

我的一篇《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六个盲点”》的博文,植入了近日武汉的光谷体育场一场大型招聘会的信息:有3万毕业生争夺9000个岗位,由于人多,进场人均排队达一个小时。有个青岛的网友回复说:很羡慕武汉,九千多岗位只有三万人竞争。在青岛,一场招聘会顶多要200个岗,却去了二万人!后面的根本进不去招聘会大楼,两条队伍排了100多米,一直延伸到大马路上。

 

全国各地类似的消息,无不增加经济危机下就业形势的严峻气氛,相信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会更加恐慌。当主办方盘点招聘会得失,拿毕业生素质和应聘技巧说事时,很多没有应聘成功的大学生很不服气。其实,政府和社会各方也应反省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得如何,动不动“火爆”,何尝没有折射招聘会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呢。

 

一是主办方是否发布了详实的招聘信息?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必须有相对充裕的分类用人资讯,并作必要的宣传,减少应聘者的盲目性。强化一种理念,赶场的人数并不是招聘会是否成功的指标。应多组织针对性强、供求相宜的专场招聘会。

 

二是招聘企业或公司是否拿出了有诚意的职位?本来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却普遍要求有几年工作经历,这不是招聘而是婉拒。企业应摒弃上不沾天下不接地的岗位,招聘应该以素质为主,弱化其它硬件,或者具有一定的弹性,寻找双方的公约数。

 

三是高校是否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应聘指导?如就业形势与主要渠道,如何填写个人简历,如何调整过高的期望值,如何推销自己,如何应答招聘方的问话,如何寻找与自己匹配的岗位,如何捕捉机会。学业是马,择业是鞍,要把就业指导真正当成毕业前的必修课。

 

四是招聘会现场是否给予了求职者人性关怀?与其增加警力,不如增加职业指导师。不仅指导求职者应聘,也要指导招聘方的接待,引导应聘人员少走弯路。实行有偿或有约束的投递简历和面试,挤干水分,有利于增强招聘双方的责任心,避免互不负责的恶性循环。

 

五是媒体是否避免了“火爆”新闻的负面效应?媒体既要通过新闻解读就业形势,也要帮助缓释当前就业严峻气氛,别把“火爆”、“爆棚”当噱头,莫添油加醋。要有危机意识,但不能渲染恐慌。负责任的媒体应该懂得,报忧不如解忧,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同样适用于就业市场。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归根结底是要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用人内需,但不是一日之功。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做好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招聘会结构性泡沫,降低招聘成本,并能提高应聘成功率和签约率,也能提振人们的信心。我们希望经济危机下的大学毕业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还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临危不急,恐而不慌,从容面对。

 

招聘会成功的关键在于主办方。想起澳大利亚就业指导机构与政府的关系,他们国家给这类机构的拨款相当可观,拨多少却是由促成就业的具体人数来决定的。基本标准是,分别帮助一个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劳动者就业,政府就会拨给就业服务机构3-5千或1万澳元(约相当于人民币15000-25000元或50000元。这是6年前的比价)。同时,政府对求职者也有相应的约束,如提供三次就业机会而不就业者,政府则取消其失业救济金。在那里,就业工作远没有中国“好看”,却比中国“好吃”,没有火爆的招聘会,就业几乎是悄悄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