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公务员面试手记)
1。应试表现“八股味”。很多考生抓不住题目测评的核心要素,但对给出工作类的题目,总不忘开个会,成立个专班,制定个方案,申请经费保障,前后都要报告领导这样的套路。语言习惯,“以下几点”、“总而言之”等差不多是每题的标配。培训痕迹显而易见。题目中“你采取哪些调研方法”这样的“关键词”完全被外围无关紧要的东西,被考生众多的挂一漏万给稀释或者淹没了。
2。调研方法“年轻态”。对于“调查”,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要采取网络、微博和微信等手段,这颇具年轻人的时代特征,但有一点不足,几乎没有人想到采用“大数据”这一更前卫的手段。比这更加突出的倾向,是对于座谈法、走访法、典型调查、资料法等传统方法或多或少都有忽略。诸不知,对于最基层的社区,或许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人群,传统方法最管用,你用网络手段,多少有点对牛弹琴。
3。题目与考生的角色错位。上午题本的后两道题,对考生的角色定位其实很具体:“领导安排做前期调研”;“领导安排你带一个调查组”,可多数考生都“自我提升”,成了“一区一品”和“救灾工作”的直接指挥者,对事情直接处置。而下午题本的后两道题,给定的角色是“作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和“如何组织相关人员制定某标准”,加之题目给出工作任务的全局性和高端性,这分明是考领导人而不是科员级的。
4。题本内题目要有区别度。很多年以前碰到过一个题本,共三道题,从第一道到第二道和第三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包含关系甚至于是前对后的覆盖关系,一个考生从答第一道到第三道,始终绕不开同一个话题,考官也听得云里雾里。这样的题本是“败笔”。今天上午题本的后两道题,虽然主测要素不同,但工作事由近似“雷同”,前一个说怎样“调研”,后一个说怎样“调查”,没有区别度。
5。一整天少有精彩与意外。一整天的面试,考生表现的主流是平淡与通俗、乏味与沉闷。不要说下午职位是财政局的,就连上午文化局职位的考生,丝毫感觉不到有哪一个考生表现点文艺范。开始的拘紧尚可理解,等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异峰突起,打破平静。虽然有相对突出一些的考生,或相对出色一点的观点,但让眼睛为之一亮,让精神为之一振的考生终于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
6。考官过度权重“第一题”。其实我也是想简单打分的,但规则规定了每题必须打分再汇总分,就只好逐题打分再相加。但有个考官是这样从简打分的,当考生的第一道题说了个大半,他就将三道题的分全打出来了,第二道题还没开始,他的打分表就已经放到了工作人员取表的位置。首题本来就是高出后面题目10分(40分,30分,30分),考官再次如此“加权重”,考生知道了当作何想?
7。自信考生“13号”。今天上午只有四个职位共12个考生。下午有五个职位,自然有第13号考生。因为官场最近传来许多机关办公楼没有4、13、14层的“迷信新闻”,我的下意思对今天的13号考生多了一份留意。这是一名女生,虽然外形没有特别之处,却从表情中读出一种自信,她还加重语气强调自己是“13号”,最终面试效果还不错。事后我想,如果考生要求弃用13号,不知考场会不会给他“12+”。那样就会变成明天的新闻了。
8。考前培训究竟要不要?对人事部门不支持也无法阻挡社会上的“面试天价培训”,我是一直反对的。因为那就是进入官场的“应试培训”,会背离真正的面试本质。但是,看到有的素质和基础并不差的考生答题时,既没有掌握时间的概念,也没有基本的思维展开、观点提炼和收拢,回答问题信马由缰,三言两语,无层次,无头尾,连基本分都混不到,枉对好不容易争来的面试资格,这些考生是“天价培训”的另一个极端,实在可惜。
招聘及面试手记系列文章:
点评“武汉市2014年公务员面试4套题本”
美丽女神,你不该闪神!
哪些面试考生会让我多看一眼?
为何不理直气壮地选择“诚信”?
如何破解招聘面试中暗藏的八大玄机?
应聘者应如何规避“隐性歧视”?
应考公务员必须具备“五种心理准备”
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有哪些盲点?
有多少火爆招聘会是“虚构”的?
美女招聘官“秀美”招聘会惹争议
对公务员面试准备的“六个建议”
“刷人数”彰显了什么样的竞争智慧?
公务员面试托关系接轨哪个国际惯例?
公务员面试怎样才能出彩?
不合格的面试怎么产生合格的考生?
请按“明规则”善待递补者
在考场遥想官场
南京“天价培训”疑似一场商战屠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