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焦海民
焦海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07
  • 关注人气:1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2013-08-15 21:08:24)
标签:

转载

中国文化,原本有“内华夏、外诸夷”的观念和认知,传统视阈认为中国文化独步世界,源远流长。因此历史学和历史中的人每每会因中国文化的自我中心成为盲点,只看到自己。犹如江山凝固,而《万古江河》则是崩石为峡,冲开河道,把中国文化看成一个开放、有容纳与消化能力的活动体,常处于移动的状态之中。关于“长城”的象征,总是和封闭保守相联系。但是在许先生的考察中,长城并非如此。“今日中外视为世界巨大工程之一的长城,其实不是秦汉以来的边塞,而是明代建筑的边墙!”“从长城遗址来看来,秦汉的边塞并非连成一线的城墙,毋宁是纵深布置、互相交持的堡垒群:山上是高踞山顶与岭脊的烽火台;平地上市以障塞(堡垒)结合的地形(如壕沟)或植物(如大片荆棘)的工事。如见北族敌迹,即以烽火传讯——这是一个有数里至数十里纵深的预警系统,使经常集结在边防兵站(如汉代的右北平)的重兵,可以推进袭击来犯的敌人。这样的防线,并不是一条密封的界墙。平时,胡汉贸易照常进行,……在心理上,北族游牧地区与中国农耕地区并不隔断,而是有进有退的开放地带。”这在陕北一线(榆林)的行走中,最为明显。“秦汉与明代都以长城为防线。然而,秦汉的障塞是开放的,明代的边墙是封闭的。城墙如堤岸,在压力甚大时,还是会溃决。”(第210页)这就是变化,是历史的转折点。

 

 

大概缘于故乡情结,陕北的历史与文化始终是我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去年十一月有幸沿新修的G210线由榆林去了一趟米脂与绥德,G210线的榆林—绥德段基本上与无定河走向重合,无定河沿岸的历史与文化虽在书本上不时读及,但实地考察还是第一次。公路沿线山峁上时有墩台入眼,当为古代烽燧遗址。烽燧,俗称烽火台、烽堠、烟墩、墩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军情传递方式之一。这类遗址是军事史研究的重要文物,然建于川原平地者随着近现代城乡建设而大多平毁,而山峁高地或因人迹罕至而得以保存,尤显珍贵。因公务在身,不可能一一实地踏勘考察,行车途次拍摄照片数帧以与博友分享。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转载]陕北历史文化考察之一:无定河边烽火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