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阿芒诗作《打打打打打》(《海峡瞭望》2014年第5期)

(2014-06-18 20:31:41)
标签:

海峡瞭望

阿芒

安琪

台湾诗人

女性主义者笔记

分类: 安琪文论

                        新风格实验的女诗人

          ——读阿芒诗作《打打打打打》

 

                          安琪

 

本以为阿芒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完成,不料竟构想了三天才终于动笔。阿芒的名字我并不陌生,在周瓒主编的《翼》诗刊目录里曾多次看到,以致我一直以为阿芒是大陆诗人。直至2013年诗人紫鹃为“影响力中国网”组织了一期台湾女诗人专栏时我才发现,阿芒乃台湾人士。此番为《海峡瞭望》专题辗转通过颜艾琳向阿芒约来诗稿和相片,第一次认真读她的诗,也第一次仔细记住她的长相。

阿芒发来的两张相片很有个性,一张趴在草地上,面向观众,右手托住头部,左手伸出作邀约姿势;另一张更干脆爬到大树粗壮枝干上,取蹲着姿势面向观众。两张的共同点是,都有着不羁的中长发、都穿着浅蓝的牛仔裤、都漾着灿烂的大笑容。相片透出的阿芒是活泼调皮的、奇思异想的、不按常理出牌的。

在对阿芒的百度中我有两个惊讶,一,阿芒在网络上的资讯如此之少与我此前对她的想象有距离,我本以为既然阿芒经常出入于周瓒的《翼》诗刊,则她在网络踩下的脚印应该是比较丰富的,结果发现,她并未建有可被大陆读者搜索得到的博客或微博(近几年两岸诗界交往频繁,陆续有台湾诗人在新浪建博,这无疑方便了诗人间的交往),这真是一种遗憾。而我在周瓒题为《网络时代的女性诗歌:击浪畅游一文中却获悉阿芒“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不但与内地诗人建立了写作上的联系,同时也在诗歌写作中积极探索互联网、在线写作对诗歌语言、语感的影响这里面的互联网应该指的是一种同仁间的邮件往来吧,我想。

第二个惊讶来自诗人鲁亢对阿芒的推荐。福建诗人喜欢称呼鲁亢“鲁大师”,一来源于他庞杂的阅读量和博闻强记的功力,二来源于他不俗的鉴赏力和审美品位。此番搜索到他推荐过阿芒不免使我好奇,遂短信问他何故?鲁亢答曰:阿芒诗歌的表现手法比较新颖,在汉语诗歌中亦不多见,她的语言也很犀利,能对问题直接给予激烈的揭示。而周瓒对阿芒的评价是“阿芒的诗句灵敏如呼吸,诗的展开自然如同流动的溪水。一些诗作在形式上带有实验性。她的诗歌细致地折射出女性诗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风格实验,也丰富了身体写作的内涵”。尽管表述不一,但两人对阿芒诗歌风格的认定基本一致。

以阿芒诗作《女战车》为例,首先题目就很另类,战车还分男女?即使我们认同战车可以分男女,那也应该是男的吧?毕竟,战争更多与男人有关,不是有句俗语“战争让女人走开”吗?原来,这战车是女儿用积木搭起来的,如此一来,女战车之“女”字有了出处。全诗第一句使用了一个长句子以至于它必须分成两行成为两句,全句如下——

女儿用积木做了一部战车好像迟早会做出这个东西她先前已做了星星花动物泳池旋转木马云霄飞车公园家学校大楼医院还有很多我记不得了

这里面有一种情景再现的真实,孩子们玩积木总是在不断变换,他们往往迅速搭起一个又迅速推毁再迅速搭起另一个再……好动求新是孩子的天性。某一天,当孩子搭起一个造型时母亲恰好看到,母亲并未认出孩子搭的是什么直到孩子告诉她“战车”,孩子并且询问母亲哪些地方可以射出子弹,这时候,成人与孩子思维的差异性出来了。在母亲看来,只有凸起的部位才能射出子弹,这里有成人对实物的了解导致的,同时也指向“性”的暗示。但在女儿眼里,能射出子弹的可不止凸处,就连凹洞也能攻击。如此一来,这架战车就全身都具备攻击能力了。接下来母亲和孩子一起玩起了战争游戏我就不用继续解释了,诗中采用的口语叙述不会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我们只需看最后一句,这一句提出了一个问题“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觉得这一句饶有深意。全诗的诗眼也在这一句。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从未停止过,战争就像孩子搭积木,打了停停了打打了再停停了再打……究竟人类有没有真正反思一下“接下来要做什么”,在战争之后?

台湾诗人鸿鸿评价阿芒“对于身体与欲望的书写向来大胆而深刻。形式上,她也善用不寻常的断行断句,制造意在言外的悬疑,和语带冷笑的节奏”,在《女战车》中,鸿鸿的评价基本得到体现。无论诗歌前半部关于凸凹的隐喻,还是后面关于战争的思考乃至批判,《女战车》都不是一首简单之作,它有着令读者在阅读的狂欢中戛然而止在思想沉郁处的力量。

阿芒另有一诗《打打打打打》也让读者过目难忘,她写出了键盘时代与手写时代有趣的不同。后者完全听凭作者本身的思路在走,前者则常常能在键盘敲击中被计算机参与进来而成就另外一种文本,这种写作经验相信今日键盘写作者大都遇到过。全诗从“悲剧的一致性”打成“悲剧的医治性”开始生发,循着因谐音而产生的离奇效果,诗人思绪飞扬,仿佛飞身到冰湖打水漂去了。其中打水漂的打自然是打键盘的打的合理联想。而第五行倒数第四字的“按”我想了很久终于确认它是作者有意为之,此“按”在第十四行又出现一次,取的也是一种谐音产生的魅力,天按不下来,天当然无法被按下来,这跟“天暗”是两回事,读者细细一想,自然心领神会。

回到本诗第一句,原来,这首诗是计算机自己而非诗人想写的,诗人想干吗呢,诗人想的是去冰湖打水漂,去遇到一个她想预见的人。

 

                          2014-03-18

 

 

 

《打打打打打》

 

               阿芒  

 

有一次我打计算机的时候计算机正在构想一首诗

那时我用手指敲下“悲剧的一致性”计算机用它的白日梦

翻译成“悲剧的医治性”

我就骑上它光秃秃的脑袋去玩

滑溜溜的我们到达一座冰湖的时候天还没暗天似乎永远按不下来

我就蹲在冰湖旁边打水漂儿希望遇见一个一见钟情的人

每颗石子飞出去时像水做的

它具有弹性速度在书房我那个难以驯服的键盘上我体会过什么叫弹性

速度我将用诗驯服这野性有朝一日现在石子飞出去它触及湖面

瞬间化为动物跑的跳的游的

拍一下翅膀喝一口水晃一晃扭扭屁股朝水里注射

产卵

用意志的魔术打冰湖冷脸的巴掌我看得都痴了

天按不下来没人会喊我回家我坐着继续

打打打打打

水漂这冰湖

上下左右卷动无止无休旁若无人我瞌睡

醒来湿了干干了湿

继续

打打打打打

变化变化变化

打打打打打

骑着骑着计算机骑着骑着鲸鱼

卷卷卷

滑过无止无休的兵

希望遇见那么一个人

 

 

阿芒简介

 

阿芒,出生于台湾东海岸太平洋、海岸山脉之间,现居台北,教儿童英语、爬山、拍纪录片。1995年开始写诗,作品曾在台湾、香港、大陆、美国发表,含纸本及网络期刊、杂志,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发表于FascicleJacket  Hayden’s Ferry Review。目前有两本诗选,《on/off2003年台北出版,作品选自1995-2002)、《没有爹》2008年北京出版,作品选自2003-2008

 

 ——————————————————————————————————

[相关链接]

【《海峡瞭望》专栏】

2012年第12期:因为太太的缘故——读洛夫诗作《因为风的缘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pa.html

2013年第1期:抓住生活中诗意的瞬间——读紫鹃诗作《动物生活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y0.html

2013年第2期:她诗中极具先锋意识的书写风格——读颜艾琳诗作《听海子的妈妈朗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6l.html

2013年第3期:每个诗人一生中都要给春天写一首诗——读管管诗作《春天的鼻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vu.html

2013年第4期:他的想像力总是跑在阅读者和常规思维前面——读白灵诗作《目睭金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5fw.html

2013年第5期:中正诗风的写作——读林焕彰诗作《中国,中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0x.html

2013年第6期:在自己智慧能够指挥到的地方行驶——简读方群诗作《过儋州东坡书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fo.html

2013年第7期:诗的张默和人的张默——读张默诗作《无调之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ry.html

2013年第8期:“一整座海洋的静寂”——读罗任玲《风之片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77p.html

2013年第9期:夏天就这样被公报私仇处决了——读杨小滨诗作《四季歌·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7mg.html

2013年第10期:为了心仪的梦想——读孟樊诗作《九寨归来不看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9j.html

2013年第11期:诗人可以为历史作证 ——鸿鸿诗作闻以军退出加萨走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q5.html

2013年第12期:变造古典添入现代意识 ——兼读唐捐诗作《细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q8.html

2014年第1——2合刊:女性命运悲剧的一面——读洪淑苓诗作《女声尖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9o0.html

2014年第3期:一首动人的乡愁诗——读痖弦诗作《红玉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8m.html

2014年第5期:他不会顺着常人的思路去构思写作 ——兼读陈克华诗作《车站留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zn.html

2014年第5期:新风格实验的女诗人——读阿芒诗作《打打打打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zm.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