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区文学》2012年第2期“诗人联席阅读”之十三读荆溪、七夜

(2012-03-30 10:30:02)
标签:

特区文学

诗人联席阅读

荆溪

七夜

徐敬亚

王小妮

安琪

莱耳

文化

分类: 安琪收藏

【自选部分】

想念并祝福

——读荆溪诗作《忆蔡其矫》

文/安琪

 

荆溪的诗歌越来越神奇了,几乎像个迷宫,使人只有走进而没有走出的能力。我知道荆溪正遭遇生命中某种不可言传的处境,于诗歌,这处境可遇不可求,于现实人生,这处境也是困住她的迷宫,她深陷其中,使迷宫外的我们焦灼,而无奈。

对荆溪,我不讳言我的喜爱,这个脸色苍白,身体瘦削,行动细悄无声的女子,极度敏感而善良。2002年10月,全国书市在福州召开,我因为黄礼孩主编的《狂想的旅程——新女性新诗歌》(海风出版社)在活动安排中有一个签名售书仪式而到福州。此前,在第三说论坛上我曾对荆溪的诗进行指点,那时她叫林晓风,出过一本诗集《理解一滴水》,是很青春期写作的那种。在签名售书仪式上,荆溪来了,戴着墨镜和一个样式奇怪的草帽,我一下子记住了她。后来我应邀在荆溪家住了几天,我看到她拿出一大叠打印的我的长诗稿并向我请教写作奥秘。其时正是我诗歌狂热阶段,基本上是逢人必谈诗,必强行推广我的写作理念,而荆溪,居然听了进去并全盘接受。后来她在接受吴晨骏访谈时如此表达:“《任性》对我的阅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我迷失在它的速度、力量、破碎、新奇的语词组合……使我产生极大的快感。我似乎明白我要找的是什么了。我遇见安琪,她的诗歌给了我新的血液。”重读荆溪这么坦诚的叙述,我眼睛发酸,我见过并领教过诗歌界欺师灭祖的现象,他们和学界的认祖归宗构成多么大的反差。时至今日,在语言的出神入化上,荆溪已远远在我之上(按她自己的说法就是,“我觉得我轻易一写就是,跟吹了仙气般的语言”),这是我要推举她的原因之一。

看看这首《忆蔡其矫》(在荆溪近几年神秘莫测的诗作中它算比较好读的一首),通篇碎片式地呈现了与蔡其矫有关的几个意象:1)园坂,隶属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冒镇,是诗人蔡其矫的故乡。舒婷有诗《车过紫冒》,写的就是此地。因着蔡老的友爱和好客,福建诗人许多到过此地,荆溪也不例外。2)翻土种粮,据我所知,蔡老喜欢花草,亲手在自家花园种植了许多花卉,此句当是诗人们在蔡老庭园里种植的记录。3)苎麻,植物一种,可视为诗人们和蔡老共同种植的例证,而加之于苎麻的“暗恋日程”“怀孕日程”,拟人化地说出了苎麻的成长,也暗含着诗人们鲜活生动的情愫和生命想象力。4)星期四,无疑,这说的是诗人去园坂的时间,春天的某个星期四。

蔡老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诗人,《忆蔡其矫》选择的角度正好切合蔡老的热爱,可见诗人对蔡老生平的把握是准确到位的。而通篇之跳跃闪烁,反映了诗人情绪的起伏跌宕,这起伏,这跌宕,福建诗人们都能感同身受,蔡老之于福建诗界的贡献,有舒婷散文《退役诗人说三道四》可以佐证。而蔡老之亲切、平和,之竭尽全力举荐新人的义气,在福建诗界已成传统之源。荆溪此诗用如下一句话给予了精辟概括——

“只一个人,很快变成山河”

这一个人,现在躺在大地的怀里,成为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所留下的诗歌激情,所走过的福建每个角落,都将传递他不息的生命之火。

我想推举荆溪,还因为她美好的品性所给予我的温暖,记得我刚到北京,漂泊困顿中她经常对我说,安你不要发慌,老了有我吃的就有你的。同样的话柔刚也经常说。我家乡有家人,老了自然不会找他们但他们的话对我却是非常有力的安慰,2002年10月我曾用“荆溪”为题给荆溪写过一首诗,时隔10年,我愿意用此文感谢荆溪好姑娘,新的一年里祝福你!

 

2012-2-3,北京

 

 

《忆蔡其矫》

荆溪

 

散落纪念册中

一些事物,翻土种粮

涌出很多小鸟儿,小绿,小旋,小仙儿

小小的春天

车到园坂,只一个人,很快变成山河

苎麻的暗恋日程,怀孕日程

礼拜四

但不是带走

 

2010年4月14日

 

【推荐部分】

推荐诗作:七夜《安魂曲》

推荐人:胡桑

 

绝望和我的父亲同龄

——读七夜诗作《安魂曲》

文/安琪

 

若干年前的福建时期,我经常就着莫扎特的《安魂曲》写诗,诗行的起伏和音乐旋律的高低保持一致,这使我对《安魂曲》的题目有着一见倾心的情意。《安魂曲》这个题目许多诗人都写过,海子就有一首《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我自己也曾写过。说起来《安魂曲》本为追思之用,有如中国人丧礼上播放的哀乐,如果不是舶来曲并且冠之以莫扎特这个伟大的作曲家之名,谁家里敢常年累月播放哀乐啊?

通读七夜诗作《安魂曲》,感觉到了安魂的本意,全诗朗读下来,身心俱宁。开篇第一句“一切是虚假”,作者特意注明“出自孟浩然诗……”云云,我以为这注明可以省略,“一切是虚假”毕竟只是一句家常话,不是只有孟浩然才说得出的。也许作者特意引出孟浩然为的是使全诗的语境有点古典意味?而本句用句号作结突兀而果断,似乎又体现了作者终结中国传统的决心,他终结了中国传统而继之以西方意象。接下来我们将看到鸫鸟、十字架这两个西方常用语汇的出现。首先是鸫鸟,它引发的联想轻易就到斯蒂文斯的《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一诗中,八十年代开始写诗的人对这首都不陌生。我不知道七夜的鸫鸟是否取自于此但这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鸫鸟在此诗中的意义:它隐居,它举着翅膀。在用句号把“一切是虚假”做了一个干脆利落的表述后,诗人展示了另一个一切它首先由鸫鸟出场,这头鸫鸟很鲜活,是静态的鲜活,循着诗人的笔触我们眼前的它安静地在凉夜里收割月亮的姿势恍然有着奥妙无穷的含义。接下来诗人给出了第二种飞禽:海鸥。这海鸥不像鸫鸟自己成立,而是被作为一个喻体来比喻本体的“我”,“我”在干啥?我只是绝望地坐在门槛,“和我的父亲同龄”接续在“绝望”之后歧义得很有技巧,可以理解为此时的我和我的父亲同龄,也可以理解为“绝望”和我的父亲同龄——说实话,全诗的这句我最喜欢——在绝望中,诗人看见灯火烧掉了灯,剩下余烬和黑暗;诗人听见马蹄声响起,但不想知道随着马蹄声抵达的是什么,绝望啊绝望,更绝望的还在后面——

阳光住在透明的瓶子里,被另一只/乌鸦给喝光了。

本诗的第三种飞禽“乌鸦”来了,乌鸦在中国语境里本是不祥鸟,更何况这是一只喝阳光的乌鸦。绝望到此真是彻底。

一般而言,绝望与孤独总是相伴而生,由此我们来到《安魂曲》的第二段,这段诉说的果然是孤独,这个孤独的人没有打开天空之门的钥匙,也就是他走不出自己在这个天空的孤独,这个孤独的人就是第一段的“我”。“我”在做什么?在窥视“我”进不去的另一个天空,天空上的云,和那即将钉上十字架的人,《安魂曲》之意在此得到解释,原来,这《安魂曲》正是为那即将钉上十字架的人而作,那个人似乎是我,也似乎是诗中的先知,在一种类似幻象的错乱中我们进入到了蹊跷的心理震荡,那只举着翅膀不出声的鸫鸟,诡异地在诗中再次浮涌,代表了诗人自己追求的形象。

七夜的《安魂曲》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气息,弥漫全诗的低沉的静谧的气息,若有若无的死亡身影,一个孤独而绝望的人,在等待。

 

 

                                    2012-2-8。

 

安魂曲

七夜

 

一切是虚假1。隐居在凉夜里的鸫鸟,

举着它的翅膀,收割着月亮,

海上的消息一直没有通知我逃离

我不是岛屿,也不像海鸥,

绝望坐在门槛上,和我的父亲同龄。

远处的灯火烧掉了灯,

马蹄声从余烬中响起,

抵达我的是什么,我不想知道,这些年

阳光住在透明的瓶子里,被另一只

乌鸦给喝光了。

 

孤独始终左右着开锁的人,他没有

另一把打开天空的钥匙,

从锁孔中我窥见十字形的天空,尚未有它的云朵

和钉在十字上的人。

大地的安宁,比不上夜猫的脚步,

一切如此蹊跷——从中我得到先知的生活:

一只不发声的鸫鸟,举着它的翅膀。

 

注:1、出自孟浩然《云门兰若与友人同游》:“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

【相关链接】请点击:

《特区文学》2010年2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一

《特区文学》2010年3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二

《特区文学》2010年4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三

《特区文学》2010年5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0年6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1月号“诗人联席阅读”之六

《特区文学》2011年第2期“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第3期“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第4期“诗人联席阅读”之九

 《特区文学》2011年第5期“诗人联席阅读”之

《特区文学》2011年第6期“诗人联席阅读”之十一

 《特区文学》2012年第1期“诗人联席阅读”之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