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 (之一)

(2010-06-08 19:56:50)
标签:

宗教

种姓

佛教史

婆罗门教

楼宇烈

印度

文化

分类: 慈善文教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 (之一)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7/nEO_IMG_IMG_7324.jpg(之一)" TITLE="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 (之一)" />

 

  上一次,我开了个头,但还没有进入主题,今天开始进入主题。我们要了解中国佛教史,必须先了解佛教的原产地以及佛教在原产地的发展史。

  中国佛教是古印度佛教的继续、发展。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宗教的历史都是其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我们要搞清楚源流之间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任何一种文化和宗教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当一种文化到了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中,更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另一种文化环境的需要,所以它一定在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如果把最根本的东西变掉了,那它就不叫这个东西了。如果中国佛教跟印度佛教完全不同,那它就不叫佛教了,所以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国佛教,就必须要了解它的源头,了解最初的发展。

  佛教是在其产生后的600年传入中国,当时的佛教与刚诞生时候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大乘佛教系统。佛教诞生以后的六百年历程中,它在印度本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下,为了适应中国文化环境,顺应时代的需要又有了很多改变,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历史理清楚,只有这样,我们对佛教才能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了解。今天这一讲,恐怕只能介绍印度佛教原来的面貌,佛教前六百年的状况。总的来讲,我们今天先介绍佛教是怎么产生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一些变化。

 

一、佛教的产生、发展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或者称为佛陀,他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当时的古印度与今天印度不是一个概念,古代印度要比现在印度的地域大得多,现在的一些国家古代都属于古印度。释迦牟尼诞生在当时的北印度迦毗罗卫城,现在尼泊尔的南部。他出生在释迦族的一个王族,是一位太子,所以我们现在经常听到有太子佛这样的说法。他的名字叫做悉达多•乔达摩,他诞生的具体年代,以及他的寿命等等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致来讲,他的生活年代是公元前566年到公元前486年之间,传说佛陀一共活了八十岁。佛陀是我们佛教信众对悉达多•乔达摩这个创立佛教者的尊称,佛陀的意思就是觉者,觉悟者。释迦牟尼是对于悉达多•乔达摩的尊称,释迦是姓,牟尼是圣人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陀,是直接音译的,有时也译为“浮图(屠)”,浮在水面上的浮,图画的图,或者是屠夫的屠,意思是一个,觉者。

 

1、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种姓制度社会

  佛当年生活的社会环境,整个古印度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种姓制的社会。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四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下一等级的人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互相通婚。《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最高的等级是婆罗门种姓,是祭司贵族,属于瓦尔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古代的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雅利安人相信,藉着苦修、祭祀奉献,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婆罗门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沟通渠道,所以占据了社会上最崇高的地位。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交各种捐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他们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印度这个民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拥有很多宗教信仰的一个社会,其中比较重要的、占统治地位的就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个有神信仰的宗教,它信仰很多的神,其中最主要的神——他们称之为梵天。婆罗门教认为社会的种姓都是由神来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是由梵天来决定的。婆罗门种姓的人掌握了跟梵天的一种交通,所以它在社会上是一个最高贵的一个等级。

  第二等级种姓是刹帝利,意译土田主。即国王、大臣等统御民众、从事兵役的种族,所以也称“王种”。其权势颇大,阶级仅次于婆罗门。《续高僧传》卷二释云(大正50·432a):“刹帝利种,隋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因即号焉,今所谓国王者是也。”释迦牟尼佛的种族即属刹帝利种。此刹帝利种可讽诵吠陀,行祭祀,但不可以教授他人、为他人祭祀,亦不可接受他人的布施。刹帝利种姓主要是指武士、王公大臣、国君阶层,当时的印度是许多联邦合成的一个大印度国家。悉达多•乔达摩就属于这个等级,他的父亲被称为净饭王,是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的国君。

  第三等级叫吠舍,“吠”就是口字旁一个犬,“舍”就是宿舍的舍,吠舍。吠舍是印度种姓中的一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第四个等级叫做首陀罗,首陀罗这个“首”就是头的那个首。首陀罗,梵语sudra的音译,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种姓制度的最低种姓,为贫民、雇工和奴隶,他们大多数是被雅利安国家统治着所征服的罗毗荼人,少部分是因破产而失去平民地位的雅利安人。首陀罗无任何政治权利,备受歧视,从事繁重的劳动,或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服役。首陀罗仍存在于今日印度社会中,首陀罗是奴隶阶层,最底层的。这四个等级互相不能够通婚。印度这个种姓的历史,这个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一直到现在,在印度社会中间,种姓的的观念还是有很大影响的。现在有些人被称作贱民,贱民和非贱民之间是很少来往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7/nEO_IMG_IMG_7308.jpg(之一)" TITLE="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 (之一)" />

 

  前些年,我们解密了一批六十年代中印边界冲突的档案,档案里边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时中印边界发生冲突俘虏了一批印度的军人,当然这个俘虏里面有军官,有士兵。士兵多来自于贱民,军官是贵族。俘虏了以后应该是平等的了,不。这些军官拒绝跟士兵一起吃饭,他们觉得这样有失身份,拒绝一起吃饭。当然后来慢慢慢慢通过教育,这个情况就改变了。这是怎么个意思呢?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的这种社会种姓制度一直到六十年代,还有那么大的影响。所以传统文化的这种潜在的影响力,是比较深的。

 

2、佛教的传播——契理契机

  上回我也曾经讲到过,传统跟现代是“割不断,理还乱”,要让它们彻底的断绝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要想原封不动的搬到现在来那也是不可能的。佛教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始终强调要“契理契机”,佛法的传播一定要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就是保留佛教一些根本精神,根本的这个理论基础。所谓“契机”,就是要符合时机,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根基。这个机两个意思,一个是时机,一个是根基。佛法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你要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开导他,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来度有缘人。佛教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不能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法,就是要契理、契机。在当时等级制度的印度,占主导的地位是有神的婆罗门教,人的命运都是由神来决定的。古老的婆罗门教发展到公元前六世纪,社会对婆罗门教的很多教义提出了质疑,所以当时到公元六世纪的时候,印度出现了对婆罗门教教义产生质疑的思潮,历史上称作“沙门思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婆罗门教的教义提出质疑,其中,就有后来那发展成为佛教的一个思潮。

 

3、人生的现实——苦

  佛教这样一个思想的产生,是与悉达多•乔达摩本人的生活经历、生命状况有关系的。身为太子,经常到他的城邦里外到处巡游,当他看到城邦里面的这些居民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痛苦,一个“苦”字。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老了以后的种种的痛苦,病了以后的种种的痛苦,死了也还是很痛苦。所以他最初就感觉到人的生命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痛苦过程,因此,他思考怎么样才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这个问题困扰着他,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他就到处去参访。他最初学习婆罗门教了,信仰婆罗门教,同时,学习、参访其它教派。

 

4、印度主要教派——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

 

5、太子出家学道

  婆罗门中有种种别派,有些派别是非常强调苦行的,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自己的苦行。佛教里有一个名词叫“头陀”,如果大家看过《水浒传》的话,《水浒传》里边的武松就是个头陀,曾经当过头陀。头陀是什么意思呢?头陀是音译,意译就是苦行,头陀行就是苦行。释迦牟尼要寻找怎么解决苦的问题,传说他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就离开了皇宫,就是我们讲的出家。当然佛教史里面记载也很多,我们可能看到说佛陀十九岁离开皇宫,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二十九岁出家是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个说法,出家是去寻找解决生命痛苦的道路和方法。

  当时他出家走了,后来净饭王看他走了,留不住,就派了五个人跟着他,来伺候他,给他服务。他先苦行,六年下来,几乎到了濒临死亡的边缘。他发现苦行并未能使他找到解脱痛苦的道路,所以他重新来考虑,放弃苦行。佛经里有个传说,有个牧羊女给他喝羊奶了,然后他才慢慢恢复起来了。跟着他的五个人一看,以为太子改变了原来的初衷,认为他的意志力不行,就离开他。佛陀来到一棵树下,坐在那里,深深地入静来反思。佛陀在毕钵罗树下面坐了四十九天,最后他开悟了。毕钵罗树又称思维树、思惟树、印度菩提树,也译成觉树、道树,也被称之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就是佛在这棵树下开悟。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说古鉴今 古为今用 ——北大楼宇烈教授龙泉寺讲座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一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二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三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四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五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