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7,246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月6日龙泉日记

(2010-06-07 08:55:39)
标签:

文成公主庙

结古寺

义工

习气

玉树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6月6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5/nEO_IMG_IMG_9751.jpg

 

 

安居第九日

 

  戊班今日从居士寮房正式搬到见行堂四楼的僧众寮房,挨着师父的丈室,禅兴法师和贤龙法师帮着为他们腾房。

  搬进僧众寮房,新的净人服也都已经换上,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丁班留下的净人服当初是丙班留下的,留给戊班出坡用,丁班除了剃度时发的新僧服,也找前面的法师结缘旧僧服。

  前面的法师的僧服、鞋等都是穿了多年,很旧很旧还依然穿着,给后来人做了很好的表率,寺里上下在穿着上一直就有着良好的惜福风气。

  晨九点,图书馆负责人贤才法师在接待处边的会议室接待并进行了一场图书馆软件管理技术的培训,继续推进龙泉寺图书馆的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培训单位为思华科特(中国)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8/nEO_IMG_IMG_9851.jpg

 

  经过两个小时的培训、交流,龙泉寺的图书馆软件开发小组就寺里的需求向对方提出了诸多问题,思华科特公司的负责人一一耐心地予以解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8/nEO_IMG_IMG_9845.jpg

 

  会后,软件开发小组请对方参观寺院,更详细地了解图书馆未来的功能和发展方向,贤海师,贤林师,贤超师,贤信师及戊班的几名同学一起参加了培训、交流。

  图书馆在现有的两万册图书管理基础上摸索更多的经验,初步的功能是电子刷卡,令服务功能更加便利。

 

沙弥日志(2)

 

  寺院本身和出家人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往往会跟神、怪什么的联系在一起。

  也难怪,社会发展变化,人的思考和想象也是千奇百怪,所以就乱了。

  这多半年,学修中,偶尔会听一些师兄讲一些比较神异的事情,大多数时间都是做着一个努力——改习气。

  最初,也是有幻想的,睡前作完功课,睡下后,总是希望会有一些神异的梦境,但一直都未遂,直到有一次,闭上眼睛,忽然眼前一亮,心里很振奋,想,哎呀,来境界了。睁眼一看,原来是上铺的师兄在用手电,晃了我的眼睛。

  再有一次,快睡着的时候,依然是眼前一亮,一看,是旁边铺的师兄打手电晃了我的眼睛。

  这一下,彻底死心了,学修不是靠幻想和妄想来的,确实要靠改自己的习气毛病来获得身心上的某些超越。

  这里指的习气毛病,表面上看,类似贪吃啊、贪睡啊、咬指甲啊、歪着肩膀走路啊等等。这些是外在的,好改,真的难改的是内在的,看不到的,完全是心上的、思维上的东西。

  没有人指导,不靠出家学修,确实是难以发觉,连找都找不到,何谈改掉它。

  我尝试把出家做沙弥后的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体会用文字讲清楚。

  僧团里有很多人,人与人之间在一起相处,难免就有摩擦,上位和下位之间的,同位之间的,等等,习气和习气撞在一起,就有烦恼,起争执,化解不开,又不能拔腿就走,天天还要面对,然后人就痛苦。

  有几个人让我看的很不顺眼,综合起来,过失太多,能力太差,毛病习气简直让人受不了。让人难以接受。

  实在是没法跟他们相处,但又不得不相处,好在出家前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事情,懂得出家不是来评判世间的是非曲直的,而是来修心的。

  服从一个能力差的比服从一个能力强的人的管理更会让人获得进步,更利于修心,让自己练习更宽容,更善良。

  这个道理懂,但是,落在现实上,会很不舒服。

  忙碌时,不大想这些事情,但是静坐或者用斋的时候,这些事情就会一一浮现,脑海里不断地、有理有据地、有逻辑条理地、清晰地想起不顺眼的人说的不妥当的话,做的不妥当的事。

  所有的思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不受自己的控制。

  而且越想越烦。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忽然又一天,猛然意识到,这是为什么呢?想别人的过错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除了让自己更烦恼以外,还能让自己获得什么呢?

  我可不可以尝试着不去想它。而是掉转头来,真正地、老老实实地思维自己的过失。那一瞬间,确实是一种体验,甚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比较重大的突破。尽管做起来也是不大情愿,因为人的习气是想别人的过失,而不是自己。

  偶尔会想自己的过失,但都是浮皮潦草,而不是狠狠地深究自己的问题。但对别人的过失却毫不留情,毫不手软,认识的即清晰,且深刻,绝对是明察秋毫。

  那一次思维上的彻底掉头是从一次午斋时开始的。之后,我所遇到的最让自己看不顺眼的渐渐也就不怎么觉得不顺眼了。

  掉过头来找自己的问题,确实是唯一的办法,而且非常之有效,其实不难,就是思维上掉个头。转过来。可就是转这么一下,却是花了很大的代价。

  现在回忆起来,就我个人而言,需要几个条件,首先要对所学修的对象、老师、经典等等等,充满信心,然后要实践,照着去做。

  其中,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是内心要先静下来,能够注意到到出家前听得到却注意不到的那些声音,比如自己的呼吸声,心跳声,门拌的响声,自己的脚步声,纸张的摩擦声,乃至生活周围种种的声音,在普通人而言都司空见惯,但对出家修行人来说就太大了。

  人一静下来,心也静下来,就有了思维的可能。

  所以,很多人到了寺院以后,往往都会觉得寺院里很安静,其实不仅仅是声音世界的安静,我个人觉得也有很多安静的心影响到整个环境,使得大家都可以感觉的到,但只是表达不出来,而会觉得只是寺院里噪音小而已。

  其实,不仅仅是这样。

  有了静下来的条件,还需要有一些经验上的指导,以及掉头思己过,不去管人非的环境熏陶。然后自己把它们联系一下,贯穿一下,积累下来,时间久了,悟性使然,就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次突破。不然的话,文字和道理通了,但就是掉不过来。

  可能有的人,一听就掉过头来,有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掉过来,甚至,有可能有的人一生也掉不过来,或者,有的人会掉转一点点。

  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境界,都先调转过来,找自己的问题,而不去找别人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能力,在获得这个能力之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而且找到了很多以前根本就意识不到的问题和烦恼。

  那个一直让自己看不顺眼的师兄,有很多毛病,在大家安静看书的时候,他总是会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常常一边打很怪声的哈欠一边念咒诵经,又不敢提醒他,怕他跟你着急生气,就只好忍着,时间久了,就忍不下来。

  有一次,又听到打哈欠怪声诵经的声音,心里又如往常一样,烦恼起来,书也读不下去,抬头一看,打哈欠发出怪声的竟然不是这个师兄,而是另外一个平时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师兄,就在那一瞬间,刚才的那个哈欠声忽然变得可以原谅了,可以理解了,心里也就不那么烦恼了。

  也就是在那一瞬间,自己也意识到,自己是被自己的意识骗了,让自己的烦恼的并不是那个怪声哈欠,而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一直在注意那个师兄的过失,观察他的习气和缺点,所以导致自己的内心里对他有了偏见。以至于他的所有行为都会引起自己的猜忌、排斥、抵触和烦恼。

  他的声音、行为本来很正常,但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有了不正常,扭曲了,所有他的正常的举止折射在扭曲的内心上,就变得扭曲,成为让自己烦恼的根源。以此类推,一个人,倘若活在世界上不开心,不快乐,不幸福,往往都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

  根源就来自自己的内心。

  意识到这个,就知道从哪里去解决问题,找自己的问题,宽容别人,而且别人都是感觉得到的,自从意识到这个并且开始实践之后,与看不顺眼的师兄的关系迅速地缓和,迅速地互相尊重起来。当然,有可能别人就是有缺点和过失,但那是人家的事情。跟自己也没多大关系,出家修行时修自己的,修别人肯定就错了。

  人就是这样,你观察和介意他的缺点,然后看不起他,人的本能会使得他立刻也会对你还以颜色。然后就有矛盾、痛苦、纷争。

  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知道以上的文字讲清楚了没有。也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有价值的体悟,对他人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如果有帮助的话,那真的是很好。

 

 

一念欢喜心

  上午,西跨院里热闹的很。几位从山下来参加周末共修的师兄,到菜地出坡。还有保安组的几位师兄在帮着菜地搭架子。一位师兄昨天从山下来,为的就是今天下午的课。下午才上课,师兄就来菜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菜地田老菩萨的指导下,学着给西红柿上架。边做也边聊起自己来龙泉寺的因缘,因为参加放生听人介绍龙泉寺。到了寺里,心里就有一种清净的感觉。以后就一直坚持来。后来也带自己的父母来皈依。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0028.jpg

 

  现在自己很想做寺里的常住义工,但一直犹豫不知该怎么选择。先后两次给师父博客留言。第一次师父给回复是,自己选择。当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对这个问题也做了更深的考虑,再次给师父留言时,师父的回答又是,当你的决心坚定,你的障碍就会小。同样的问题得到不同的答案,师姐内心却是非常的欢喜,因为从中感受到的是师父对自己那种心境的了解。

  在菜地旁边的平台上,保安组的几位师兄在帮助用钢管搭一个架子。当问到种菜的田老菩萨为什么非得用钢管来搭,用木棍搭不行吗?他说,架子搭好,这些瓜苗爬上去,一方面是给苗搭架子,一方面法会的时候这个架子下面还可以乘凉,反正搭架子的地方也不能种地。一举两得。现在寺里的男众义工比较少,田老菩萨就请保安组的义工来帮忙。保安组的义工在寺里真的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他们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能帮助大家,我们能做就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0030.jpg

 

  在栗子园菜地,范小娥和宋雨莲两位义工,上午先将长大的黄瓜摘下送到大寮。当到了金龙桥的时候,正好碰到周末共修的学员。大家看到这鲜嫩的黄瓜,也抢着要帮他们将黄瓜送到大寮。下午,两位义工又兵分两路,一个人在山下的菜地一边给木耳菜浇水,一边给西红柿打枝;另一个人,跑进栗子园给那里种的南瓜浇水。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49.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0100604%20007.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32.jpg

 

  周末的学员大多数一周也就来一天,上午来,下午就走。除了学习之外,他们也积极参加寺里的各项出坡活动。今天中午十二点半,学员就分两批,分别到大寮和竹林里面清扫垃圾。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小时,大家干的都很认真。因为大寮捡菜的工作是临时定的,事先没有和学修部联系,当现场和学员及带领出坡的师兄说这件事后,学员们马上就说,那我们赶快去做吧,只有一个小时。周末的学员都非常珍惜在寺里的时间,总想能在最短的时间做更多的事。进入竹林中的学员,也用心地清扫里的的枯叶和砖块塑料等垃圾,并把这些垃圾分类。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0065.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0016.jpg

 

  今天流通处的义工张会云没有来,恰巧今天客流量超出平常,山下学员杨新双,就来支援流通处。流通处总会有一些人来请帮忙加工念珠等,张会云会做,其他几人又不大会做,大家这时才后悔,平时没有和张会云认真学习。这个境也提醒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用心把握,失去了后悔也没有用。幸好纺织这件事还能补救。流通处今天还有一件高兴的事,就是法师请来西藏手工制作的像框,只有一件;图形是个牛头,据说是青海地图,金线勾边,很是精致庄严。

 

活动结行

  上午9点,贤启法师带领文化部里参与了昨天与山下编辑交流的9位同学在栗子园进行了结行。

  首先由全程参加了活动的同学介绍了活动的整体情况,之后大家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反省或疑问。法师针对每个人的感受说明了问题所在或给出建议。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场地的用心布置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让人心生欢喜:这是境对心的影响。

  反省到自己第一眼看到别人总会有不喜欢的感觉或心存怀疑:与人交流是听闻轨理的训练,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动机和心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DSC04462.jpg

 

  认识到最重要的是通过工作与师长结善缘,不是单纯做事,而是通过做事我们的生命和山下义工们的生命交织在一起,对他们的生命付有责任。每个人身上都有好多优点,都在进步。原来对这种活动没有热情,现在发现自己错了:师父说要把我们的义工团队规模翻一番,把山下义工变成我们的一分子是彼此生命的融合。

  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根,因缘深厚。大家来到山上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从承担的编辑工作中都很受益,特别是山下义工的负责人发愿要把大家居住或工作场所的拉近以方便沟通之后,果真逐渐改善,当事人也觉得不可思议:师父说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新来的人;带头人要有愿力。

  相关同学发言之后,法师带领大家对下次联谊活动的时间、主题和内容进行了讨论。

 

6月6日玉树前线报道

  早上,林秘书长启程返京了,新认识的中科院王文忠主任碰巧一路同行。秘书长今天飞抵西宁,明天乘机回京。

  上午,王卫和雪娇到赛马场带动小朋友,一个帐篷被布置成了手工作坊,小朋友们亲手做了许多可爱的折纸和图画,将帐篷布置得五颜六色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1.jpg

手工坊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2.jpg

大家一起做手工

 

  赛马场板房建设今天完工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3.jpg

赛马场仁爱社区板房建设完成

 

  因为明天有两位志愿者要返回,因此,下午第四批赴玉树的5位志愿者,集体参访了文成公主庙和结古寺。自从5月18日启程赴玉树,这一批志愿者一直投入在仁爱工作中,还没有拜访任何一处寺庙或胜迹,今天是两位志愿者在玉树的最后一天,所以放香允许大家去参访一下。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4.jpg

通往文成公主庙的路上

 

  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记得博客上已经发过了,今天增添一些文成公主庙的细节和精彩图片以飨读者。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5.jpg

加上摄影师,一共5个人

 

  文成公主庙依山而建,前有溪水后靠山,还未看到庙前,先看到满山的经幡,异常壮观。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6.jpg

壮观的经幡

 

  进到殿内,首先看到的是一根挂满东西的柱子。我们看到柱子上不但有美丽的各式饰品,还有念珠、转经筒、哈达,甚至还有手表、勺子等等。这应当是来参拜庙的人做的供养,藏地人习惯把身上最好的东西供养,有的人来的时候可能没带什么别的东西,便取下手表供养。手表上已经落很多灰尘了,而且也已经不走字了,看起来日子很久了吧。

  我们也找遍身上的东西,留下来做供养,每个人都栓了东西在柱子上。一个手机链、一串念珠、小朋友们串的彩珠串等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7.jpg

挂满饰品的柱子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8.jpg

供酥油灯

 

  一位喇嘛在吹海螺,他可以边吹边换气,而使声音不间断,一次可以吹很长时间,用海螺的音声来做供养。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09.jpg

音声供养

 

  公主像在里间的墙上雕刻着,庄严美丽,大概有两三层楼高。从外面看,是金顶的。听说,藏地人把几乎所有的金都用在装饰寺庙殿堂的屋顶。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0.jpg

文成公主像

 

  主殿旁边有一个嘛尼石堆,也同样缠满了经幡。石堆旁的一个房子里,有一个巨大的转经筒。转经筒下挂着一个铃铛,每转一圈,铃铛就会在指定的位置撞上一块镂空红砖,发出清脆的响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1.jpg

转嘛尼石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2.jpg

大转经筒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3.jpg

转经筒下的铃铛

 

  殿堂的另一侧,有一处可以转经的地方。经筒下面,还发现了很多小佛像,不知是做什么用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4.jpg

转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5.jpg

 

转经筒下的小佛像

 

  山缝里能看见一些小房子,高处也有。是关房吗?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6.jpg

山缝中的房子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7.jpg

爬上去看看!

 

  庙附近有很多放养的羊,溪水里还有成群的鱼。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8.jpg

溪中鱼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19.jpg

平衡高手!

 

  从文成公主庙回来,顺便去了嘎结古寺。师父他们前两天来玉树,就是住在结古寺的板房中。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0.jpg

嘎结古寺

 

  地震让所有的房间都成了危房,寺中已经没有人住了,门锁上,都住在较比平安的帐篷里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1.jpg

只看见两位僧人,再无人烟.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2.jpg

白塔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3.jpg

即将倒塌的房屋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4.jpg

我们到了结古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5.jpg

寺院内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6.jpg

红白彩条是结古寺房屋的特点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7.jpg

未来得及用上的屋顶装饰已被地震破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8.jpg

从结古寺俯瞰结古镇

 

  回来的路上,路过一处废墟,看到墙上有这样一幅标语。很巧哦,竟然跟我们是同名!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6/nEO_IMG_29.jpg

“仁爱”标语

 

附:

走在历史车轮辗过的轨迹上

——在文成公主庙缅怀先人有感

  单纯的通过历史书的记载,我永远不会相信,一个人可以改变两个民族的关系,更不会相信,一个人融入到另一个民族里,能够改变另外一个民族的信仰。

  大唐的光辉影射得中国其它朝代的历史略显生涩,贞观长歌的响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中经久不息。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史书留给我们的只言片语,去凭吊先烈们在民族大融合中付出的生命和心血,只能通过口口相传下来的传奇和故事,去回想那个朝代里民族的和谐乐章。

  今天,我身穿着印着“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的义工服,站在挂满经幡的文成公主庙旁的山腰,几千年前吹在公主身上的风,此刻拂过我的脸颊。不远处的山峰上,皑皑的白雪映射着太阳的光芒,在光芒的中央,仿佛看见大唐文成公主乘坐的马匹,在藏族人民的簇拥中向这里走来,她一步三回头的望着东方,眼睛里噙满了思乡的泪水。“皇兄,保重!”这是她在入藏前对唐太宗最后的告别。她不知道,两三年入藏途中的颠簸,遥远的皇宫内是否依旧升平;她很有作为的皇兄,身体是否安康;她的朋友、亲人是否如她思念她们一样思念着她?

  她思念的有些累了,家在她离开皇宫的那一刻开始就成了永别,对家的印象,只留给她越来越模糊的记忆。此刻,唯一能带给她家的感觉的,是陪伴她多年的奴婢,但此时奴婢不是奴婢,是公主宽慰相思之苦的亲人。在亲人的侍候中,她想在这里歇歇,于是她歇下了。并且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庙——大日如来庙。这是她入藏前的最后一个驿站,深爱她的夫君——松赞干布已从千里外的拉萨赶来这里,陪伴着她走剩余入藏的路程。她在玉树落脚了些日子,这里的人们用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迎接着她,照顾着她。她被藏民的热情感动着,也感动着这里的人们,在停留的日子里,她把随身携带的一些东西给了这里的人,并且教给他们如何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农具制造等,还给他们带来了最好的精神食粮——中原的汉传佛法。短短的日子,人民记住了这个漂亮、智慧的大唐公主,他们视她为救苦救难的菩萨,也认同了大唐皇帝的统领。

  汉藏的融合用一种非常柔软的方式融合了,中华大地上两个人口最多的民族,就在这样一位美丽却并不柔弱的女子推动下融合了,没有兵戎相见的血流成河,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掠夺。

  历史的车轮在不经意间又过了近七十年,松赞干布的后人吐蕃赞普遣使到大唐的皇宫里求婚。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朝的天子唐中宗何以舍得将自己深爱的养女金城公主远嫁他乡,但我们会在历史的评价中得知,他的这个决定是如此的英明。作为一个强盛大唐的皇帝,他完全有可以把自己深爱的养女留在身边,而对一个属国的国王说不。但他没有这样做,亦然将自己深爱的养女远嫁吐蕃。这就是一个英明君王的高瞻远瞩。

  金城公主没有辜负父皇的期许,它继承了文成公主的智慧和勤奋,以及与这里人们相处的友善。当她来到距离现在玉树县城近三十公里的文成公主庙,她缅怀起了太爷爷(唐太宗)的堂姐妹文成公主,于是把文成公主曾经待过的文成公主庙重新修缮了一下,让破损后风吹雨淋的大日如来佛像群有了遮蔽,使得这座雕塑能够历经千年的风雨而依然存在。

  风吹着挂满了经幡的山头“扑扑……”作响,像是历史的呼声。我想此刻,两位公主的灵魂一定在山头注视着这片遭遇灾难的土地。她们对天灾痛心疾首的同时应该会感到欣慰,因为在大灾面前,各族人民的心紧紧的相连在一起,没有抛弃,没有放弃,有的是相互支持和勉励,有的是各族群众的心相连、手相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