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文化,心飨宴——12.12师父国图讲座结行分享

标签:
宗教师父国图飨宴慈师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心文化,心飨宴
——12.12师父国图讲座结行分享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31/nEO_IMG_IMG_1998.jpg
师父于12月12日在国家图书馆进行了一场《中国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讲座,从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谈到“心文化”。参加讲座的义工们当晚在德尘居佛堂结行,由禅兴法师和悟光法师主持。参加结行的还有僧团丙班的同学。悟光法师说:这一周讲师培训课等于由师父亲授,因缘非常殊胜,师父讲的是全球化下的佛教视野,“心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贤慈师是讲座现场负责录入关键词的听打者。现场录入关键词是一个“眼到”、“耳到”、“手到”,最重要是“心到”的工作,必须有相当的专注力才能胜任。
贤慈师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和几位法师一起准备讲座资料。“昨晚,师父说:‘我在上边讲,你在下面放PPT。’几位法师也勉励我,一定要按师父讲的顺序放好。”
然而,“早晨,师父说:‘不用PPT了’,师父说他在上面讲,要我把关键词录入电脑。录的时候,我的手都是抖的,从来也没这样录过。”贤慈师说,几天前接到指示制作师父国图讲座的幻灯片(PPT),特地到佛协准备。讲座当天,师父临时将播放PPT改成现场听打,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PPT没有用上,心里很难过,但很快转心在讲座上。师父的讲座很有意义,师父讲的三个阶段,各阶段关键人物都打出来,让听众更好了解了历史。回到寺里,一是好好学习,不加把劲是不行了,第二是坚持不向外缘,只有身心安稳才能提升。‘心文化’我觉得就是从内心下手。”贤慈师说。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2/nEO_IMG_IMG_1623.jpg
还有另一个体会,“这次做PPT,对佛协有了新认识。以前特别羡慕去佛协的法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师父,去了佛协,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贤慈师说,师父在佛协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
上午9:30讲座,师父凌晨三点睡觉,四点起床。
心没有到一定量,离师父越近,反而会离师父越来越远。在师父身边,要有一定能力和学识,不然反而会添麻烦。”贤慈师说,我在讲座当天就把电脑丢了,丢在师父房间。
师父说: “如果丢在外边,就回不来了,大家做事都不圆满。”
贤慈师说,出去之后,认识到龙泉寺很殊胜,环境很好;外边很嘈杂。一个离佛菩萨更近,一个离佛菩萨更远。那是与善知识之间,心的距离。
讲座现场,坐在贤慈师一旁的禅兴法师说:“看他打字,我就特别着急。悟光法师、贤清法师和我,我们仨个人把关键词写在纸上,写好了递给他看。看他打得那么慢,就想:干脆我来干吧,把他换下来。后来想:师父让他做,有师父的意思,就是培养人。”
禅兴法师透露,以前师父也常用这种招数,比如法会安排了师父开示行程,到时候了,师父突然说,“没时间,不开示了。”师父常说,要自己逼自己,不然就会懒惰。“师父够条件,可以自己逼自己,我们不够条件,就要靠善知识逼我们。”禅兴法师说,像在建筑上,贤立法师遇到这样的事比较多。有一次,师父突然说要变,别人都说不行,贤立法师坚持要按师父说的来做。过两天,师父又说,当时没想好,不那么做了。“虽然这样师父要多花费一些时间,但师父的良苦用心,是要把弟子培养起来。”
禅兴法师体会了师父的用心良苦。
听了僧团讲述师父讲座的幕后准备工作,大众莫不赞叹师父随机应化兼而培养弟子的种种功德。
居士们随即也踊跃发言,分享聆听《中国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讲座心得。
张居士对师父回答问题的印象最为深刻:“师父回答问题不只精妙,还是智慧,以前就听法师们讲,师父经常会以‘答非所问’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今天算是见识了,师父很善巧地对待不懂佛法的人。善知识真的是智慧引导众生。师父在回答那个提问‘如果两个对立的,想要利用佛教作为他们的统治工具,你们佛教应该怎么办?’,师父的回答是,不要对立。”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2/nEO_IMG_IMG_9668.jpg
林居士感受到的是一种动力:“这次提出心文化建设,已经具体到做的层面了,下手处已经列出来,听后有种冲动,有一种担起责任的感觉。中国人比较贪现世的东西,以前没听过。还有佛教是心的科学,是新的观点。”
钟居士:“心文化虽然刚提出,其实我们做的一直都是,这个提法只是把实践上升到理论,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一面旗帜。第二,师父在政协会议、北大、人大的几次讲话,还有与重要客人谈话,内容是相关相近的,都是与过去、未来相关,都是从文化角度,可以把这几次串起来。”
王居士:“看到屏幕上打着‘万众一心,世界和平’,特别感动。这次对团队建设特别有感受。”
师父讲座的一大特点是从上往下扣,把佛教历史真实展现在面前,每个人的体会、受用都是在各自缘起点上的领纳接受。
禅兴法师为了这次讲座能更好地得到受益,在前行会上提策大家: “听闻时,要思惟闻法胜利,作珍宝想,要求回去看广论,断器三过,依六种想。”
悟光法师在结行会上总结时,以《法华经》穷子喻说明:如果听闻好,就会很受用。“师父的开示,不是对某个刚学佛,或学佛很久的人来讲,关键不在对方,如果一直讲框架很大,那不行。刚才也有同学讲大树、小草的喻,我们吸收的就是那一点甘露,师父在这种因缘下,他在这种时空因缘下发出一种声音。”
师父讲,佛教在公元一世纪“本土化”,到了清初“社会化”,直到现在“全球化”,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大师出现。悟光法师说,发出人类普遍接受的一种声音,必须由代表性人物发出来。“科学界发出的声音被引用研究,师父在国家图书馆发出一种声音,条件够的,从最高受用;千万别觉得不受用,就别受用了,说明我们还没到那个程度。师父是观待共业来讲,对于这个时代要建立什么框架? 过去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几次开示都是建立这样一个系统。”
悟光法师进一步阐述师父谈“心文化”的高度: “‘心文化’这几个字不一定在许多地方能看到,谁提出的?在哪提出来的? 不一样。我们现场每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是超越空间的,同样一杯水,天人、人、恶鬼看到的不一样,是根据个人心的净化希求。师父传出这样一个声音,是对社会人士发出来的。对于一个个体的居士,没有发这么大心,见过这么大的世面,没有听过这么多,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理论这么高,很难。”
法师说,如果你条件够了,可以更深入地去思惟体会,如果你坚持学下去,一定会体会到,一定会像师父一样走这条路,只有这条路自己究竟快乐,令众生离苦得乐。
悟光法师勉励: “只要参与必定有受用,不一定当下有受用才好,心里种个种子,必定发芽。”
相关链接:
无常中的生机——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一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二
连接世出世间的纽带——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三
一问一答中参悟佛法——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四
新时代新趋势心文化——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五
中国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 ——师父于12月12日在国家图书馆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