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

(2009-12-22 08:37:18)
标签:

宗教

师父

国图

《周易》

孔子

斋堂

文化

分类: 随师行记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二

 

  最近常常想起“惯性”这个词。在物理学中,“惯性”主要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一般来说,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也就是说,质量越大,你要想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也就越不容易。这个对学佛有什么启发呢?我发现,启发大着呢!

  笼统来说,佛教将世间诸法分为心法和色法。所谓的色法,便是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并具有自他相互障碍,能够生灭变坏的物质总称。心法则不具备这些属性,它没有质量,也不会占据空间,或者说它遍满整个空间,不会相互障碍,也不会随着色法的生灭变坏而消亡。色法因为有质量,而具备惯性。那么心法没有质量,是不是也有惯性呢?当然也有!孔子说他到了七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反过来讲,七十岁之前,他的心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自在,还被某种东西所约束,也就是说还具有某种惯性。色法惯性大小用质量来表征,那么心法所具有惯性的大小又如何来表征呢?我觉得这个就要用业力来表征。业力越大,那么心的惯性也就越大,业力越小,心的惯性也就越小。如果业完全净化掉,那么心的惯性也就消失了,心也就因此获得了解脱和自在。 

  那么业又如何才能净化掉呢?总的来说,应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感果来消业;二是通过智慧来消业。通过感果来消业,是被动地消业,而且感果的当下还是会造新业;通过智慧来消业,是主动地消业,不但可以消未感果的业,也可以衰减正在感果的业,同时也让造新业的力量衰减。那么什么是智慧呢?能够观照到诸行无常,便是智慧。因为观照到无常,内心便不会粘着;因为内心不粘着,所以心所本自具足的灵活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而自在的心,无论在什么境界中,都是自在的。

  无常中蕴含的生机,莫过如此。

  尽管昨天两点多钟才休息,师父今天精神却显得格外好。

  师父:“现在,首要任务是把《大藏经》再看一遍。”师父上了车不久,就谈到重读《大藏经》的事情。师父的规划既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之所以在预料之中,是因为以师父的视野和格局,发愿通读《大藏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之所以在预料之外,是因为师父竟将读诵经典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我:“师父第一次读《大藏经》是在什么时候?”既然是“再读一遍”,那么就说明有第一遍。

  师父:“九十年代。”那就是十几年前了。那时师父正在担任莆田广化寺的方丈,同时担任福建佛学院院长,而且近十年都一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看来那段时间是师父深入经藏的黄金时期。

  师父:“准备早斋开示讲一千场。”早斋开示一千场!这是善知识的愿力,能否最终完成,那就要看四众弟子的福报了。

  我:“一千场太少了吧?三年就过去了。”一千场绝不嫌多,祈愿善知识能将法轮长久地轮转下去,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转到每个众生的心田。

  师父:“还要看听的人接受能力了。大家相应的不一样。”

  我:“是。有的相应理论方面,有的相应实修方面,有的相应世俗谛,有的相应胜义谛。因为最近几天准备PPT的缘故,我发现以三个阶段来划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被历史记载,都是因为他们曾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工作。”

  人们常说“时势造就英雄”,这其实只是强调了一个方面。在每个特定的时代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基业。古人讲:“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嵫基,不如待时。”正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师父:“必须要有发展。既要有共性的部分,也要有特性的部分。共性的部分就是大家对经论的学修,但读同样的经典,每个人悟出来的都不一样,这就属于特性的部分。”

  我:“这个与他本身的经历背景,以及着眼点都有关系。”

  师父:“每个人都有他的境界,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出来的不一样。”

  我:“是,就像是一个新手,专家行手一看都知道。”

  师父:“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关系。专家行手所关注的还仅仅是技术层面,除此之外,还与人的心境有关。就像拍照,以一颗清净的心拍,就会把心的力量加进去,若心不清净,力量就不强,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我:“师父有一次在早斋开示时讲到‘依法摄心’和‘以心摄法’,当下做这件事情就能把心给摄住了,这也是一种修行的功夫。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事情一来,心就散了;事情过去了,好像心才能静下来。”

  师父:“那天在谈到心对境的时候,我有提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是《易经》里面的话,这就是古人做学问的情形,学问也跟心有关系。”

  我:“师父,您对这些古代的经典以前都有背过吗?”一听到师父引用《易经》中的话,也引发了我的兴趣,很希望了解师父学习这些传统经典的方法。

  师父:“一般读过的话,前后都能联想得起来。”

  我:“我现在在读《庄子》,觉得《庄子》很难,很多时候读了半天也记不住,只是偶尔有那么一两句话,觉得有点体会,就比较容易记住。”

  师父:“《庄子》都是寓言,寓言就要慢慢去体会。”

  我:“这些寓言也比较有启发性,引发人的悟性。”

  师父:“中国的书,除了佛经以外,最难的就是《周易》。”

  我:“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曾和一群朋友读过《周易》,读一半就读不下去了,直到现在也还不敢碰它,希望以后能再从头开始。”

  一提起《周易》的学习,就能明显感受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师友的作用是多么关键。记得刚开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从《论语》、《大学》和《中庸》起步的,那时候好几位朋友都一直在读这几本书,我也跟着读,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读出乐趣来了。唯独作为四书之一的《孟子》没有读过,也没有尝试去读。直到有一天,一位对《孟子》很有体会的朋友加进来,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才开始《孟子》的学习。开了这么个好头之后,后来也就把《孟子》给读完了,从而将四书的基本思想和内涵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周易》的学习,完全是瞎碰,也就没碰出什么名堂,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师父:“《周易》是整个宇宙、人生的解释学,就是你可以用《周易》来释宇宙、人生,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谈阴阳。所谓阴阳,就是阴不能离开阳,阳不能离开阴,一阴一阳谓之道。你看现在的电脑,电脑里面就是一‘0’一‘1’在控制,就是‘0’跟‘1’组合起来的。”

  我:“是,‘0’是阴,‘1’是阳,‘0’离不开‘1’,‘1’也离不开‘0’。”

  师父:“‘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就不可捉摸,但到‘0’和‘1’的时候就可以琢磨了,也就是到了‘阴’‘阳’就可以琢磨了。你看太极图里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就跟现在的相对论有关系。易,易简、变易、不易,又是变化,又是不变。”

  我:“‘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您那次早斋开示讲这个的时候,影响很深刻。”

  师父:“我这个讲的,很容易理解,而且容易操作。在禅堂讲的所有的法,都是能够操作的,开示绝对是直指人心的,这个跟法堂讲的就不一样。法堂讲法是培养信心,净除业障,以这个为主要目的进行开示说法。斋堂、禅堂都是进行实修的地方。所以斋堂又叫五观堂,吃饭就是修行,就是用心。在斋堂里讲法,如果不能直指人心的话,人家最不喜欢听。”

  我:“是啊!那时心里都想着要吃饭呢!”

  师父:“你看孔子,《诗》、《书》他都可以改,但《易》却不敢动一个字,这很不简单。”

  我:“是。据说孔子晚年才遇到《易》,对这部经典也是赞叹有加,而且是反复阅读,‘韦编三绝’就是描述孔子研究《易》的最好写照。”

  师父:“不过,出家人要去讲这些,弄不好也会弄成世间法。你不能刻意去强调,而是拿来为我所用,把这些当成诠释佛法的资料来参考,它跟佛经还不一样。”

  当师父提及“佛经”的时候,内心真是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些古往今来的圣人啊!他们的思想早已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的民族的界限,超越了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当缺少物质上的财富时,人们所遭受的无非是身体上的痛苦;而当缺少精神上的财富时,人们所遭受的则是百倍的精神上的痛苦。有了这些宝贵的精神上的财富,人类的精神才终有了可靠的皈依处,让内心回归于平和与安宁。

  师父:“做学问,要看古人的著作;搞管理,就要看现代的书籍。搞管理,所考虑的大都是眼前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只关心眼前的事情,他的学问功底慢慢就糟糕了。但如果脱离现实,读书人也会变成书呆子。”

  师父这个总结很经典,让人自然想到中道的不易。不过,这也让我想起早在1991年,师父在福建佛学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现代寺院和佛学院建设的“四化”方针:“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管理科学化”,这与赵朴老所提出的“ 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相比,更为完善和深刻了。这中间,不仅强调了见和行要结合,更蕴含了传统和现代要结合。就在前两天随谈的时候,关于具体僧制的建设,师父又提出了“两化”:戒律生活化,清规制度化。听了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整个僧团前进的方向更为明晰了。我想师父之所以有这样精炼的概括,无不是因为在关注眼前现实与长远未来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

  师父:“在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举办讲座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在庙里所没有办法比拟的。”师父又回到了此次到国图讲座的事情。

  我:“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父:“在寺庙里面讲,就像在自己家里讲,但在外面讲就有不同。在外面讲,在社会讲,在最高的学术机构讲,这个事情本身的意义就不一样。事一样,意义不一样。庙里面你想什么时候讲,就什么时候讲。在外面,你讲了还要有人听。现在社会上很多演讲,也未必会有人去听。基本上,我们国内出家人到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里去讲哲学、宗教的还比较少。主办方往往也会很谨慎,弄不好会引来麻烦。”

  我:“所以师父起的讲座题目也是很有讲究的,叫‘中国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应该超越了宗教信仰的范畴。”

……

  路上还比较顺利,刚9:00,师父就来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东门。

 

 

相关链接:

无常中的生机——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一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二

中国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 ——师父于12月12日在国家图书馆的讲座

真切认识佛教文化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