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31日龙泉日记

(2010-01-01 06:41:43)
标签:

宗教

哲理

义工

法会

李居士

大寮

龙泉

日记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2月31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31/nEO_IMG_IMG_0277.jpg

 

 

元旦精进法会前行准备

  今天是2009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元旦精进共修法会学员、义工报到的日子,下午相关部组已经开始进入法会系统的前行运作,大寮更早些,上午就下山去为法会采购了。

  李春莲即是大寮的义工,也是这次法会餐饮部的部长,早晨要去买菜前,先去大殿拜佛,他说:“下山好多情况不好把控,担心遇到境界,就去祈求让我外出能够如理地去处理所碰到的事,办事顺利,当然要是能因为这个因缘,有人来信佛就更好了。”张厚生居士开车,一起去的还有义工曹殿春,一路上三个人唱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了皈依也就没有那么多担扰了。到了回龙观菜市场,张厚生居士开车经常来,和摊主们很熟,谈价选菜的过程,只要摊主们念一佛,他就从兜里掏出一块糖送给对方,前段时间听客堂的郑居士说,张居士拿袋子装了糖外出,很奇异张居士开车出去还带那么多糖干嘛,饿了路上吃,也吃不了那么多啊,没想到张居士带的糖有这种妙用;买芹菜,选定一家谈好价钱是一斤一元二角,往外拿菜时,发现芹菜有些冻还不太新鲜,李居士决定先不买,再转转,第二家的芹菜很好,看好菜再谈价钱,谈到一元二角,摊主不肯再降了,李居士和他说,特意从龙泉寺开车过来买菜,这菜是买回去办法会用的,摊主瞧着李居士,最后决定一元一角五分卖给李居士,买妥了。李居士赶紧跑去找在一边选购的张居士要糖,拿回来送给摊主。买腐竹选的地方,以前没有在这家买过东西,李居士说:试着选选新的商家,这样多一些选择,也让多一些人和龙泉寺结缘。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31/nEO_IMG_IMG_0861.jpg

大寮的小义工,忙得不亦乐乎

 

  要采购的东西都采购全了,有两千多斤,回来时,李居士、曹居士就坐在菜堆里,虽然很不舒服,不过还没忘了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号。

  下午义工、学员陆续上来了,餐饮部有位义工因为家里有紧急情况实在来不了,找了人来替,现在法会都是提前报名,替换的人名单上没有,就没办法安排住宿,可是护持的义工都是定岗定员的,少了人有些活就会忙不过来,而且替的人这么冷的天大老远赶过来,也要保护这种发心,李居士这个部长只好忙完外边再忙里边,把义工交给所在的组,安排干活,自己拿了替换义工的身份证,去法会秘书处找刘广泛居士协调。

  法会秘书处所在的居士楼二楼,人来人往都是报名的义工、学员,接待部部长王硐铭和一位义工一位辅导员站在213教室的门口进行疏导,如果是咨询或者找其他部组的,就在门外引导。法会学员、义工报名,则指引到教室内义工、学员的报导台前核对信息,登记入住、分组、发卡。室外这样一疏导,室内登记又是按着义工、学员、男女分别设的登记台,进来的人立即就能找到自己该排的队,室内的秩序虽然没人来维护,却井然有序很安静。报好名义工开始去找自己的部组报到准备工作,学员到德尘居佛堂参加辅导员和学员的相见欢,在接下来的几天,学员们将和辅导员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朝夕相处,大家先熟悉一下,张晓东、刘志华两位居士主持相见欢,张居士一开口就给人很温暖的感觉,告诉学员,大家在这几天中,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辅导员,辅导员会和学员们在一起,为大家服务。刘居士向学员们介绍龙泉寺,还有在寺院学修的礼仪规范等。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31/nEO_IMG_IMG_0276.jpg

 

  寺里义工参加法会共修的,也都到213教室报到,吴志超居士,因为现在工程不忙,在法会中承担辅导员,他带的组员大部分是寺里常住义工,大寮报名做学员的几位老居士,都在他的组里,只是他的组员都没有去报导,因为他们还在大寮的面食间忙着蒸馒头,吴居士就去找法会处协调,帮他们把卡领出来后,又亲自到大寮,给谢居士、周居士几个人戴到脖子上。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31/nEO_IMG_IMG_0867.jpg

辅导员的服务到位

 

  杨雨彤还是个小学生,妈妈在大寮和义工们一起做馒头,他也帮着从面食间往蒸屉运馒头,义工们看他忙的小脸上都蹭上了面粉,忍不住笑,他自己也嘻嘻的笑。

  除了吃还有住,这个季节天气冷,怎么保证学员不挨冻,承担住宿的肖金兰领着几位义工一边铺被子,一边给窗子钉塑料布,贤健法师也来查看住宿,过来看塑料布钉了一层,担心还不够保暖,和肖居士说:里面再钉一层。刘广泛居士也跟过来看,三个人商量除了钉塑料布,门帘也再挂一层,然后再隔上床板,两边挂上布单。烧锅炉的陶伍贤居士在路上遇到义工问:屋子里冷不冷。义工回答:不冷。陶居士很欣慰:应该不冷了,这都没停。

  为了能够让来参加法会的学员们安心的学修,法会各部、组义工,寺里常住系统义工,还有很多法师,都在各处忙碌着保证各项工作落实,晚上师父回来,也出来巡视。

  19:00,在见行堂,贤健法师和禅兴法师主持了法会前行会。会议结束后,学员们就正式进入止语精进共修的三天历程了。

 

 

僧团故事:依师训练(1)

  刚搬进见行堂没多久,贤地法师和贤俊法师有一天在走廊里说,我们想帮你,你知道吗?因为你岁数大,所以要严格要求你。

  现在回想起来,万幸自己是相信了这个话,而且是深信,如果稍有怀疑,后面的故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就像一个电子游戏,开始的一个道就偏了,后面也能走几步,但肯定不好走,乃至走不到头。

  这真是一个凶险的经历。

  没过多久,贤地法师和我谈话,说,你用斋的时候为什么东张西望?还有,你出坡的时候,为什么笑那么大声?所以,要罚你。

  第一个念头是,我有吗?

  第二个念头是,法师是不是对我有看法。

  第三个念头是,这不是成心整人吗。

  第三个念头是,要解释一下。

  第四个念头是,不用解释,肯定是法师要调教我,可是这个调教也太粗暴了吧。

  第五个念头是,一定要解释,不解释太冤了。

  第六个念头是干掉上面所有的念头。照法师的去做。

  第七个念头是,还是解释一下吧。不然太。。。。。。

  第八个念头,不解释了。不用解释。

  然后,种种的念头此起彼伏,如翻江倒海一般。

  法师,说,你看看你现在变的,跟刚开始进来的时候简直不一样,你想想你都做了什么,你要好好反省,反省你过去世做的恶业。

  于是念头再起,让我反省这辈子做的恶业,是能做到的,反省过去世的恶业,这得有神通啊。我怎么能反省的出来。法师真是,这么不讲道理。

  又一个念头起,法师一定是为了我好,一定是我自己看不清楚自己,否则法师也不会这样。但是……

  两个念头来回折腾。

  但很快,心里虽有不甘,接受所有的调教的念头占了上风。法师说,从今天开始,每天罚你磕三百个头。

  心里当下接受,有委屈感。没有忍住,还是解释了一下用斋张望和出坡大声说话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很丢人,根本就不用解释,直接痛快地接受调教不就得了吗,费那么多事干吗,早一分钟入道都是好的,白搭那些口舌解释来解释去的。很可笑。

  嘴上立刻答应下来,但心里当下就犯愁了,每天的学习、功课、出坡安排的满满的,怎么可能抽出时间来磕那三百个头呢?

  于是念头再起,为什么是三百个头呢?是不是法师信口说出来的。是不是他没事干了,是不是他看我不顺眼。那干脆来个软对抗得了,就说可以磕三百个头,但是别的功课或者出坡就不出了,提个条件,让心里好受一点。

  接受调教的念头,也就是依师的念头,再次战胜了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倘若这些念头中有一个战胜了依师的念头,也就完了。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被调教。因为有了这个经验,就有能力冷眼旁观看法师调教别人,一般对方拒绝或者抗拒,法师就立刻停止。以免对方起烦恼,适得其反。而那个人就失去了提升的机会。下一次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说老实话,真的挺难的。旁观的时候感觉很揪心,其实,咬咬牙,一翻也就翻过来了,人就是一个面子,死抱着不肯放,认个错比登天都难。

  当心里接受调教的念头占了上风,思维的第一瞬间就找到了每天磕三百个头的时间。晚上肯定不行,到九点半就要睡觉。白天忙的一点时间也抽不出来,那只有一个办法,早起,别人四点起,那自己就三点起,乃至更早一点。

  只能这样了。否则,怎么完的成这三百个头呢?年纪大,脑子笨,悟性差,再不勤奋一点,实在对不起因自己弃家舍业而付出代价的亲人们,出家了,上不能尽孝照顾老娘和家人,下不能带孩子,又不勤奋办道,修行转心,吃信施吃的实在愧的慌。

  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就是转心吗,转呗,修行还要什么面子。转心。当下转过来,最难,难的不是磕那三百个头。

  虽然,心里还是有怨言,但已经好多了。

  第二天一早,怕起不来,没敢睡死,两点多就起了,迷迷糊糊地去了佛堂,纳头便磕,没磕一会儿,又来了几个人。丙班的贤海师和贤山师,还有贤喻师。

  惭愧啊,人家是早起来修行的,有的磕头,有的诵咒。而自己却是被法师罚来的,心里还存着怨言。

  丢死人了。

 

 

俗众学修:2009年的最后一天

  俗语讲辞旧迎新,文化部和弘宣部在2009的最后一天,召开了本月总结大会,各个组都选出了优秀佛子,考勤明星,为众服劳明星等等,气氛温馨热烈。各个组负责的同学报告了这个月的工作进展情况,还介绍了组里的同学在这一个月的身心变化、进步。

  贤启法师的父母也参加了会议,两位老人家怎么也不肯坐到前面去,安静的坐在最后面听义工们发言,等大家的发言结束了,还是被义工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到前面去发言,两位老人欣喜地表示:听到你们的谈话都非常好,大家都这样配合他的工作,在一起工作的这么开心,我彻底对儿子放心了。并表示以后会常来寺里的。义工们回应老人热烈的掌声,真诚地欢迎二老早日加入这个团队,也希望所有法师和同修的家人都能够真正的认识这个团队,得到三宝的摄受。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31/nEO_IMG_IMG_0775.jpg

 

  之后进行影片教学《生之欲》,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先生导演的,这部影片给大家带来了许多震撼和启示,大家都感到瑕满人身的难得,在充满着欲望的世间,不用说去考虑无限生命,就是能把握自己当下的状态,使自己的生活快乐起来都很难办到,更不用说面对死亡能够面无惧色了。主人公渡边先生在被胃癌击倒颓废下去之后,又坚强的站了起来,为市民的福利历尽艰辛,给最后短暂的生命划上美丽的光环。

  在这部片子中,能够强烈感受到人生的迷茫和痛苦,当我们漂泊在这历史长河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是在寻找着自身的价值,我们活着的时候不容易说是去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当生命越来越接近死亡时,才会认真看待生命,去真正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任何反思与悔恨似乎都已太迟。生命就像是一道光,光明闪耀,只是刹那间,闪过也就闪过了。

  影片就像是社会,像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缩影,很多人都稀里糊涂的过了一辈子,为了各种各样的目标和利益而生存,但是临终的时候走的不一定是安乐的。为求离苦得乐也要好好为自己定一个目标。佛法讲业果,种善因得善果。种善的种子,因缘和合就会发芽,即使为了自利利他,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编辑室杨师姐从两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她说:从人性方面来讲,每个人都是不原意死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影片中的主人公过了三十多年木乃伊般的生活,当他知道自己得胃癌时,希望得到活下去的原动力。人求生、离苦得乐的本能可以使人做很多事情,是可以做有意义的事,也可以做没意义的事情。

  从社会方面来说,透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看到当时那个社会。虽然说一个善念、一个善愿可以改变生命状态,但是社会却不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的。影片中的主人公就像是黑夜中划过的一颗星,带给人思考的机会。

  贤启法师妈妈也也分享说:现在很多人都在寻求心灵的解脱、寄托。我们寻找到了龙泉寺,但是很多人还是在黑暗中,我们有了佛法,有我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到最后也只有他们可以帮助我。

  一位义工分享自己在日本的时候,有一次发生了地震,他们夫妇不约而同地扑到了隔壁房间儿子的床上,用身体撑在了熟睡的孩子身上,地震过去之后三个人抱在一起,非常的激动。当你找到了比你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你就不会惧怕死亡了。还说:自己最向往的就是能够平静安详地面对死亡的来临。

  最后法师看了看大家,略微沉思了一下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师父的功德,我是对颠倒梦想有体会,对瑕满有体会。佛法讲“为利有情愿成佛”,一切痛苦都是自利,快乐都是利他。《入行论》里有一句话说:世间所有乐,皆从利他生。世间所有苦,咸从自利起。佛法讲念死无常,心里有感觉了,念起来了修,“死”念起来那个力量是非常强的。很多同学都讲念头,有些人醉的时候,佛性现起来了,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中就和从前一样了。师父曾经讲:以事业凝聚共业,以事业推动共业。在现在这种环境下修行,只有靠团体。

  这部影片真实的展示了人生的无常,无常生起的话能摧服对世间的一切贪恋。俗话说:三十小孩说的了,八十老翁作不了。这就是我们的特点。看了这个影片,没有体会就不会产生恐怖,身体也是一样。真正升起这种感受、苦受了,产生逼迫了,应该做什么?爱自既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这是业果,必须要升起这种紧迫性。当我们内心有一个宗旨和目标,比生命还重要的时候就可以渡过这个考验。把众生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努力为众生付出。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很重要,就连生死都可以超越。佛法透过修信心,破除对自我的贪爱,能够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所有的痛苦都是我爱执。人我执,法我执。培养自己的慈悲心。透过修信,和环境的保护,可以慢慢地破除我执,对师长修信心,对众生修慈悲心。佛法就是自利与利他的完美结合。即使为了自利也要生起成佛的心。何况是利他。为了众生发起成佛的心,是没有退路的,靠师友的力量,靠苦逼,才可以超越自己的过去。

  外在无常,任何对外在的奢求都是不现实的,很多东西只有从自己内心去寻求。师父曾经说:外在物质、外在快乐都是短暂的,佛教精神上的快乐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是精神上的一种超越。但是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是要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的。

 

 

居士心得:日本影片《生之欲》观后感

 

  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做什么?不是某个未知的时候,而是只有半年时间。没有学佛的人可能会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过去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或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取出存款去各地旅游,吃好吃的,对一个喜欢已久的人坦露心怀……其实,一般人的理想也不过如此平凡。也有可能用所有的钱、甚至负债借钱去尽力救治,以求发生生命的奇迹。当面对死亡的时候,大家显得如此慌乱,这表明了什么呢?我们从来没有严肃地正视过自己的生命。死到临头,才忽然要去想:我的生命要用来干什么?这对于因循习惯、无所用心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命题。而且,是一个根本无法在很短时间里就能想明白的问题。很多人只能靠亲友虚幻的安慰和对现代医药的侥幸希望维持生命,几乎没有人有勇气想要真正过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人生!死亡,对一般人来讲,并不能改变什么,不能成为重新审视自己生命意义的契机。生,在习惯中生;死,也在习惯中死。那些痛苦的呻吟、治疗、挥霍、享乐,不过是死亡之前一段小小的挣扎。因此,死亡对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特殊意义。这正如出生对人没有意义一样。如果“生”和“死”都没有使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一种严肃感,发出对自己存在意义的审问,更不用说其他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了。

  在二战后的日本,一个叫渡边先生的迟暮男子正在面临着生死的考验。这便是导演黑泽明在影片《生之欲》中要为我们讲述的故事。

  作为主管社区工作的市民课课长,渡边先生谨小慎微地度过了他三十年的政府公务员生涯。早年丧妻,为了养育儿子而一直单身。最初对工作充满理想和热情,却在长年繁杂而无聊的例行公事中变得麻木冷漠。直到——他得了胃癌!身体的剧痛唤醒了他的知觉,死亡的突兀刺痛了他的灵魂。在一个酒吧相遇的作家“启发”下,他出入各种声色娱乐场所,以图释放长期压抑的苦闷,在迷醉中忘却死亡的恐惧。但这一切却让他感到更加沮丧,内心的绞痛继续像潮水一样涌来。有一天,渡边在街头忽然遇到他的女下属,这个年轻简单的女孩以她阳光般的欢跃为他开启了一道希望之光!他的心灵在一种纯洁的爱的气息里复苏了!他开始给女孩带来关心和快乐,开始为民众的生活疾苦奔走呼告。为此,他甚至受到黑社会的威胁!但是,这个一向懦弱的病夫在直视黑社会头子时,眼睛却像黑宝石一样沉静镇定。同事问他:“他们那样对你,你不生气吗?”渡边回答:“我不能憎恨人,因为我没有时间这样!”

  他最终还是死了。但是,他为社区贫民建了一座美丽的公园,取代了原来污浊不堪的臭水坑。辛劳的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们到这里玩耍。他死了,在冬夜的雪花中,坐在简易的秋千上,摇啊摇,低声吟唱着一首老歌:

  生命多么短促,少女啊快快恋爱吧!在红唇褪色以前。

  生命多么短促,让爱的火焰燃烧吧!在热情冷却以前。

  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一个曾目击当时情景的巡警这样描述:“我以为他是个醉汉,因为他在秋千上唱歌,那歌声动听极了!我无法形容他的表情,是一种奇异的幸福。”

  这是一个卑微的人,可是在走向死亡时他开始变得伟大;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可是在死亡来临时他却获得了真正的幸运;这是一个备受压抑的灵魂,但在死亡逼近的时候,他却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只有在面向死亡的时候,他才开始了解了“生”。我们的生命正是在死亡的衬托下方能显示出其本有的价值:它要用来爱,用来给予——这是生命的真正主题。它不能用来恨,用来占有——因为我们没有时间这样。

  这是一部很美的影片,一部悲凉又欢欣的影片,是和我们有关的影片。

  对于学佛法的居士来说,我们有理由觉得比渡边先生更幸运吗?对常住山上的义工来说,我们会觉得自己已经解决了生死的问题吗?我们常说:有师父呢!师长可以代替我们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吗?我们也会说:只要在三宝地,不管怎样都不会错!可是佛菩萨能代替我们对生命的觉悟吗?

  以三宝弟子自居而不去直面自己的人生、不敢面对生命的痛苦,一切责任和问题都推卸到师长佛菩萨身上——我们想在安逸的环境中自我麻痹吗?如果内心不觉醒,在三宝地又有什么用呢?

  印光大师让人把“死”字贴在额颅上,向死而生,一心念佛。我们在这样安稳的环境中,如果反而忘却了生命的主题,忘却了人生的凶险,早就与学佛背道而驰了,何谈修行、更何谈成佛?

  念死无常,暇满义大。这不是空话!可是,如果我们幻想躺在善知识为我们营造的“避风港”里就可以躲避死亡的恐怖,那怎么可能真正了解人身的可贵、生命的真义!我们的生命只有放在死亡面前才会显示出它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而我们正是为了这种终极意义才继续活着,并修习佛法。

  师父曾对僧团开示: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作为义工居士,我们反而没有危机了吗?寺庙不是“摇篮”,真正的安全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要靠我们自己求解脱!善知识只是帮助我们获得解脱的人,所有的路都要我们自己一步步去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