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本清源之探

(2009-08-30 15:07:05)
标签:

长者

夫子

《中庸》

周礼

尼山

文化

分类: 随师行记

●心的旅程之七:

正本清源之探

——随侍师父“山东—上海”行心得感言(20090624)

正本清源之探

夫子故里

 

    中午12:10,下榻圣源大酒店,用午斋及稍事休息。15:00,出发前往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参观尼山孔庙及尼山书院。

    当车运行在宽敞的公路上,看着两旁嫩绿的杨树,还有一望无际的农田,心情就感到莫名的舒畅。远离城市的喧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人的心就像得到洗涤一般清澈、寂静。

    凝视着窗外,一副场景又涌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者,和几位秉性各异的弟子,自由自在地畅谈着人生的理想和抱负。

    长者先发话:“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长者很谦和,说我也不过是比你们年长了几日,你们常常抱怨说没有人理解你们,那么现在你们可以谈一谈,如果有人理解你们,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

    没想到长者话音刚落,其中一个弟子就发话了:“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真是出口不凡啊!千乘之国,也算是不小的国家了,如果不幸面临困境,外有大国威慑军队加逼,内又闹饥荒民众困顿,如果让我治理的话,不出三年,就能使国民个个信心十足,且明晓摆脱困境之途径。既有信心,又知道方法,又何愁国家不强盛富足呢?

    今天看来,这人能耐也算是够大的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但能保证让国家脱离困境,而且能让民众充满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如果拿今天的职务来安立的话,至少应该可以做一个国防部长。可是这长者呢?却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说话的人,碰了一鼻子灰,真不知心里是何滋味?

    “尔何如?”你怎么样呢?长者问另外一个人。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看到前面的人不被长者所肯定,后面这个人多多少少有点心怯,说话的语气谦和了很多:一个方圆六十七里的国家,或者小一点五六十里也没关系,如果让我去治理的话,可以让民众生活富足。但至于礼乐教化,我却无能为力,还是要请有德行的君子来才可以。

    语气尽管谦虚,担当的责任也着实不小,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国家的职责安立上,至少也应该是个财政部长。

    “尔何如?”对于刚才的回答,长者没有任何的表示,继续问下一个弟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越往后,弟子可心里越是没有底气了,但老师还在期待着,那也得回答啊!怎么说呢?老师啊!不是说我现在就有这个能力了,但我很愿意去学习。对于诸侯国之间,如果有一些祭祀宗庙方面的事情,我愿意做一个小司仪。

    真是愈贬愈仰,愈想贬低自己,却愈展现出不凡的追求。本来就想去实习一下,结果选择的场合还是诸侯国之间最隆重的礼节,这职务至少也是个国家的外交部长。

    尽管三位弟子所愿望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实质并没有什么差别。看来长者只有把希望寄托给最后一位弟子了。

    “尔何如?”长者望着最后一位弟子。听到老师在向自己问话,这个弟子停下手中正在鼓的瑟,不慌不忙地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我的志向怕是与三位都有所不同。看来有戏,长者就鼓励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啊!没关系,大家只不过谈谈各自的志向而已。

    听了长者的鼓励,这弟子也就不客气了,悠悠自在地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志向可真的是出乎意料,甚至还让人产生怀疑:这也算是志向吗?在那晚春时节,穿上做好的春服,带着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兜风,唱着歌儿返回。

    这无忧无虑田园般的生活,尽管自己可以过得很快活,可实在是有点消极,不是吗?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几位有着远大志向的弟子们不免为他捏了一把汗,不知到长者会怎样的批评他。

    “吾与点也!”我真是赞同他的观点啊!没想到长者竟然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故事写到这里,或许您早就明白了其中的主人公:这长者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而前三个弟子分别是子路、冉求和公西华,最后一个弟子则是曾子的父亲曾点。尽管故事还没有完,但最精彩高潮的部分已经结束了,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韵味和思索。

    我在想,如果一个国家能拥有一个杰出的国防部长、一个优秀的财政部长、一个进退有度的外交部长,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不难做到强大、富足而且在国际间享有威望。这难道不是每个国君梦寐以求的吗?当然是!所以在后来的历史中,三个弟子也果真都做了各自相应的工作,而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然而时代总是在变迁,很多丰功伟绩随着时光的流逝,也都变成了尘封的记忆,乃至最后被人们所遗忘。而那无忧无虑而又充满和谐欢乐的生活状态,却成了永恒,成了人们不懈的追求目标,似乎从来不曾过时。

    两千五百年过去了,孔夫子仍旧为世人所怀念,至于其中的原因,我想主要应不是他曾经过做鲁国的大司寇,当然更不可能是之前更小的官职如司空、中都宰、乘田以及委吏,尽管夫子在任何一个职位上,无论是大还是小,都做得极为出色和成功。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么历史上被记住的人就不是他,或者至少不仅仅是他了。

    历史好像总是在为人类开玩笑。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名扬后世,因此尽可能努力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而对夫子来说,他的成功没有被人记住,而他的失败却永载史册,并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希望在鲁国恢复周礼,使鲁国成为诸侯的典范,从而重新恢复天下动荡混乱的社会秩序,然而他失败了,换来的却是十几年的背乡离井;十几年的周游列国,他希望能找到一个贤明的国君,以推广治国的理想,结果他失败了,不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他的主张,还经常遭受误解、羞辱和伤害,好多次差点把命都给赔上了……

    然而惨痛的失败中,却积淀了成功的因素:正是因为失败,让夫子明白,“礼”背后还有一个“仁”在起作用;而“仁”的背后还有一个“道”在起作用。更进一步,这“礼”无非是趋向“仁”的方便,而这“仁”又是趋向“道”的方便。因此,在夫子追求最高的理想中,其实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呆板受旧的“礼”,而是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实践“仁”,并以此体验究竟圆满的“道”。因此在记录夫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论语》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多少具体周礼的内容了,看到更多的则是“孝”“悌”“忠”“信”“慈”“爱”,而这些都是“仁”的具体体现,更成了国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标准,维系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更进一步,对于至高无形的“道”的描述,并不是由夫子完成,则由夫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最高的“道”就是“中庸之道”,它体现的是宇宙人生的终极智慧。

    遗憾的是,夫子“仁”的本意以及子思所阐释的“中庸之道”的内涵,在后来历史的演变中严重地被曲解了,不但不能很好地利益社会人群,反而成了维系不平等社会最好的工具,真不知道夫子与子思在九泉之下,又该是怎样的忧心与痛心!

    那么这是怎样被曲解的呢?实际上,“仁”从来都是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的。要求自己的,才是真正的“仁”;要求别人的,就成了“不仁”了。因为这“仁”是一种德行,它只能感化人,影响人,却不能要求人,强迫人。夫子在看待君臣关系的时候,从来都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也就是说,夫子在界定这种关系的时候,从来都是从双方面去定义这中间的责任和义务的,从来也不曾说过“君为臣纲”,“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的话。同样,对于父子关系以及兄弟、夫妻、朋友关系,也都是如此。不可否认,单方面界定,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基于不平等的关系和强制性的手段下的规定和制度。这样长期以往,对人性的扭曲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了。但我们应知道,这绝不是夫子的本意和文化的本怀。

    而这“中庸之道”又是怎样被曲解的呢?实际上,“中庸”是就体性上来说的,如果把它理解为相或者用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通常“中庸”被解释为“不偏不倚”乃至“调和折中”,这都是就相或用上来说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最后必然会走到圆滑的为人处世哲学上去,而这与“中庸”的本意不但毫不相关,甚至还与之相反。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中”是就体性而言,“和”是就相用而言。体性常恒不变,故曰庸;相用随缘而变,故曰易。作为对最究竟圆满大道的阐释,《中庸》主要是就其体性方面来阐释的,但这中间自然离不开相用,而且往往还要随时借助相用,以趋向体性。所以,《中庸》里就开出了“诚者”与“诚之者”的差别,分别对应“圣人”与“凡夫”。简单来讲,“中庸”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人生至高的境界,这是一种内心时时刻刻与大道相合的境界,并远离了凡夫俗子“喜怒哀乐”等种种变化无常的情绪。而这种境界的外在体现,则是“和”,也就是因为外在因缘的不同,也会展现出“喜怒哀乐”的面貌,但都能“发而皆中节”。因能“中节”,故能辅助引导自他远离凡夫俗子的世俗情染。而这些世俗情染,也正是导致人们受苦的根源。受苦根源不存在了,人生的痛苦也就没有了,从此进入一种极乐的状态。

    当我们重新审视儒家最核心的人际伦理准则“仁”,以及最高的人生境界“中庸”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遗憾的是,这批精神财富在被后人享用的过程中,不小心加入了一些精神垃圾。这精神财富是让我们的精神富足的,而这精神垃圾,则是让我们精神贫乏的。在今天,当我们重新面对这些遗产时,并不是全部要吸纳进来,而是要将精神财富部分挑选出来,而将精神垃圾部分给剔除出去。

    以这样一种心境,来到了尼山孔庙及书院门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