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3/3)

(2009-05-15 09:11:41)
标签:

宗教

戒律

发心

菩萨戒

华严

北京龙泉寺

结夏安居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

——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3/3)

(5月14日)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3/3)

绿色背景前,比丘解界羯磨

 

    龙泉之声:还有一个,涉及到广大的信众持戒的问题,师父也很重视居士对戒律的学习,但居士在学戒的过程有很多困惑。您觉得像居士学戒的话有什么样的次第和方式,能够把握戒律学习的次第的步步深入,把它的内涵逐步掌握?

    法师:居士学戒,主要是五戒、八关斋戒,还有菩萨戒,主要是居士对于戒律的开遮持犯不了解,又没有很好的法师可以亲近。他们可以看看相关的五戒、八戒的讲义,不看的话,戒相上不清楚。像我们寺里经常授八关斋戒,给他们讲一讲,他们有疑问解答,犯戒了忏悔,这样就挺好。

    龙泉之声:那他那种平时持戒要把握的原则性是什么样的,要把握什么样的内涵,这样不至于出现一些偏差?比如有的人他就有这样的疑问,就是说,他对戒相很了解,他发现他平常持戒的时候,内心持戒的力量不是很强,即使戒相非常了解,但是持戒对他内心的转变也不是特别大,针对这个问题来问我。这种情况我当时就问他,你对戒相感觉比较了解的话,那你都看过哪些书让你对戒相非常了解的?他说他就看过五戒相经,我再问他,有没有看过其他的一些书,他说没有看过,这样的话就他个人来说那我觉得他首先对五戒的戒相也不一定了解,五戒相经虽然里面说得还是比较详细的,但是也不是非常清楚和清晰,那就有必要看一下其他的讲义、讲记,或者表解这样的,台湾的忏云法师、广化律师等都做过这样的注解工作,很多是比较详细的。另外,有一个困难,居士学戒要想深入的学,《南山律在家备览》还是要看的,这样才能对戒相有一个比较深广的了解。相对在家居士学戒,首先戒相上面还需要深入和进一步去了解,当然出家众有责任去引导,但相对他个人来说,要注意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一个部分像刚才说过的这种人,他说戒相很了解,但平常持戒的时候,内心持戒的力量不是很强,就是说你做不到,有些时候代表并不真正了解,你了解了之后你就肯定能够做得到。比如知道这个东西是毒药,那打死我也不会吃的,戒律也是一样,真正知道这个东西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这个东西就会把你牵住,然后带给你巨大的痛苦,这时候再怎么让你做,你也不愿意做,也愿意持戒,也就是说,他对这个戒相不是非常得了解。另外一部分,戒律是法、体、行、相四部分组成的,并不仅仅是戒相,也就是说,哪怕我对这些戒相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有的时候你对这种戒法、戒体、戒行不把握的话,持戒的时候依然会产生执著的情况。就是说,法体行相的综合比较关键。我感觉,像中国为什么可以把律单独开创为一个完整的宗,因为有完整的体系,比如华严宗,他就建立了独立的判教体系,他认为这样判教,所有的经律论他都可以判到他的体系里面去,所有的都是无违的,可以包含在里面;天台也一样,所有的都可以包含在里面,如果有一部佛说的经不可以包含在里面,那他的体系就不完整了。那律宗既然可以单独立宗的话,就说明他的体系是很完整的,那就是说这部分,这种戒律的学习呢,他不是单纯地学一个跟戒律相关的东西就行了,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这些经论的学习,都是戒律的一种辅助,这个部分就是帮助你去了解这个戒体,这个戒法的。所有的经论部分的学习,都不相违,最后肯定都会通到你这种持戒的精神里去。这里面,我感觉一个是对戒相要了解,再一个呢是,真正要持好戒的话还是要去把握戒体的内涵,这种内涵需要参阅经和论,经论的学习部分也是很重要的。经论的学习可以让你把握住内涵,把握住精神再去持戒的话,不会有偏差。您觉得呢?

    法师:是!戒律的精神,发心是非常重要的,本身我们受戒,上品发心就是上品戒,真正得发起这个心,有那个体,持戒才有味道,才感觉很亲切。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3/3)

给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授最后筹

 

    龙泉之声:从这个历代弘律的经验来看,像当时道宣律师本身造三大部,是汇通了唯识,他根据《成唯识论》来讲这个戒律。像近代的弘一大师呢,他本身就是唯识还有华严,弘一大师很注重华严,他说过他是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他对戒律的要求也并不是要单纯学戒律,背后有这种华严的体系,这样去开演那个持戒时,才能够把握得住内涵。

    再往后,日常法师弘扬《南山律在家备览》前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讲了很多遍,大家对其内涵有了了解了,然后再去讲戒律,也并不是单纯的一开始就讲戒律。在讲《南山律备览》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汇通了《广论》的内涵,他就出现经律论汇通的情况,把这些汇通了之后,再去了解戒体的时候,才能比较清楚。

    法师:是!对戒体的把握,通过经论更容易把握一些,经论是展开来讲,另外的话,像师父写的《以戒为师进趣菩提》那篇文章,也非常好,因为他前面讲了很多戒体、戒律的精神,开通变化,后面又讲戒相,四根本戒的戒相,结合当下的因缘,他们看看,也非常好。

    龙泉之声:那师父,比如说对这种持戒,除了《以戒为师进趣菩提》这篇比较系统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

    法师:其他其实很多,像《法音》上面的文章,像《行出家之道成人天师表》,《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其实都是跟戒律、发心有关的。这些文章都是非常值得学的,不然的话,你著在相上,那个体不容易把握住,就很容易偏,持到后来又持得没味道。

    龙泉之声:还有一个就是在家众持守菩萨戒的问题,菩萨戒的话,六重二十八轻,其实这里面对他们的要求还是非常多,非常严格的,他这里面有一些,尤其是一些比如,他这里面说他半月半月还要布萨,明确说他有好多这些是需要环境的,像僧团一样,也是需要一个这样的居士的共修的环境,像现在六斋日受这个八关斋戒,跟现在普通的信众来讲,他也没有这样的环境,好多人受过菩萨戒后就忘了,就有这个部分,那这个部分,相对于这种信众来讲您有没有比较好的建议,或者说在现在的因缘下应该可以做得到的方法?

    法师:实际上就是说,像有些居士还是需要僧团提供条件给他们,因为个人有困难,相对于个人来说,他们看看菩萨戒的一些讲义啊,都要看一看,优婆塞戒经、菩萨戒讲义等都可以看一看。另外持戒需要环境,需要有人给他说法,另外受菩萨戒者最好能够共住在一起啊,这些只能慢慢地提供,慢慢地成就了。需要大家发心护持,环境不是说直接给你创造,都是需要通过因缘来成就的。同时依止一个清净和合的僧团、道场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自己好好学,另一方面,还要把握根本。不仅个人学,大家一群人一起学,这样共同努力去做,慢慢就成就顺缘,不管是持哪条戒,不能只缘着自己,根本的发心不能忘了。把握这个发心,慢慢就能成就顺缘。

    龙泉之声:除了这些以外呢,师父很注重戒律,不管是广化寺还是其他道场,在哪个地方都是很重视戒律的。对出家人强调持律,对在家众也比较重视戒律作为引导的方向,像我们这边菩萨戒受完之后六斋日就给大家受八关斋戒,师父他做的这些重视戒律的举措,最后要起到的一种效果,您觉得是什么样的?

    法师:师父的发心是希望能真正兴隆佛教、利益大众,当然也利益国家。佛教真正兴盛起来,戒律还是基础,没有戒律的话,那就相当于没有个基本的原则,那到后来佛法很难真正的住持,一个人很难安稳地学修下去。因为受讥嫌,很难真正地弘扬,所以需要戒律。师父说要把握根本,很多经论里就讲这个。师父很早就讲过一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他说:我们每个人,每个发心的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佛教的标准。对于佛教,师父一方面会有一些灵活变通,但是基本言行上完全符合佛教的标准。

    龙泉之声:这里有关佛教的标准比较现实可见的就是戒律。

    法师:对。戒律、慈悲等等,是佛教的标准。师父很慈悲,包容性非常大,对弟子,师父讲到说不听我的没关系,只要有道心就可以。

    龙泉之声:那您这种亲近师父的过程中,有没有这种体会到这种师父他戒律方面的特别的一些功德和因缘?这些可能只有通过观察和体会才能了解得到。

    法师:师父经常给我讲一些戒律方面的,体会比较多的是发心。持这个戒,真正来说要兴隆佛教,如果你纠缠到个别戒相上面去出不来,佛教不能生存、弘扬,团体不能安稳,障碍发心承担,那就有问题。师父一直讲这个,和合僧团、兴隆佛教、利国利民、发心承担,我觉得从师父这得到的是戒体,相对于其它的来说,这些是最可贵的,因为从师父身上得到的是非常真切、非常强烈、也非常广大、非常结合现实性的发心,不是空谈。一落到现实上,戒律里面讲,“理可虛求,事难通会”,理上可以虚通,大家讨论讨论,怎么说,怎么厉害,怎么变通都可以,但是一落到现实因缘,很多就难以会通了,有时是非混杂、进退两难,又必须取舍,那你到底怎么做?不同的意见要取舍,有时候要变通。一个人的事要取舍,一群人的事更是这样的,所以往往需要有一些变通。变通的时候你要怎么把握那个根本?要发心。佛是开许有些变通的,你做的话要符合佛法的精神,这个是非常可贵、非常难的。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大家一起学,不一定真心求道。有求道心,不一定能够坚持。权变的人呢,更少了。所以师父能够把握佛法精神,又能为了佛教做一定的变通,这非常可贵。把这个精神和根本把握住了,其实戒相上的东西并不难学,真正愿意去研究的,现在文化人,钻研钻研就不难。当然真正钻研进去,还要有发心,想着说这个戒律真的很好,我要好好把他钻研好,不仅利益我个人,也利益很多人,这就会感觉很亲切,学了戒律了,立即就能够解决问题,真的很有用,能解决很多人的困惑,解决得很有滋味。不然很多东西好像跟自己无关,就说我的环境很简单,很多戒条我根本就不碰到,我管它干嘛。但是如果你考虑很多人,有些情况你碰不到而别人会碰到,你也会很有兴趣。如果只缘着自己,很多东西没兴趣,太琐碎了,我根本就不犯啊,我了解他干嘛。但如果你发心要利益别人,就要仔细了解,就有味道,就有滋味。发心弘戒的话,要有这样的发心,这是很重要的。以前教我戒律的一位法师,我问问题,不怎么答,而界诠法师我问问题,一般都会解答,那是不一样的。他也有很多变通,为了更多的人持戒,他不会卡得特别紧,要适合上中下各种根基,所以戒律才弘得开,那么大一个道场,包容性非常大。应该说带动大家持戒是要有一定的慈悲心的,比如说在我们龙泉寺,我不在时,乙法师能带着大家忏罪。他比较有慈悲心,其实他是刚受戒不久,结果他来带着大家忏罪,本来前面受戒的带着大家忏罪比较好,名正言顺,而现在反而是他来带,因为他比较有慈悲心,有同情心,愿意带别人忏悔。虽然他不是很明白戒相,但因为有这个发心,所以他能够做起来,根本还是有慈悲心。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3/3)

比丘合影

 

    龙泉之声:法师您受戒已经有几年了,这几年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在戒律方面的用功,你现在自己在戒律的持守和在戒律方面的用功,跟你刚受戒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变化在什么地方?

    法师:以前感觉戒律要出离,现在感觉戒律是慈悲,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大一个变化,而且很大一方面是从师父那里得来的,很多慈悲要靠发心。戒律是从佛的大慈门里流露出来的,透过学戒、持戒,你能体会到佛的慈悲。只有真正把握住戒律慈悲的精神,才不会掉到那个“持戒的人烦恼重”的陷阱里面去。真的非常感恩师父!因为一般人太容易掉到这个陷阱里去了,或者偏到另一端去。有些人说我是行大乘的,刚开始一些小的不注意,最后大的也容易出问题了。还有一些人道心比较强的,一心想调伏自己的烦恼,自利的心非常强,利他的心越来越弱,到最后很多常住的事情不管。现在不像以前了,以前的小乘的修行人讲修自己嘛,真的一心修自己,现在修自己,调伏不了自己的烦恼,他就迁怒、观过。以前修行人修自己,他不会观过,不会迁怒别人,只会反观自心,调伏自己的烦恼,真得是调伏啊,他很快能证果。现在的人调自己的烦恼不容易调,往往迁怒别人、责备外境,同时以前懈怠偷懒的习气也有,保护自己,推脱逃避:反正我要持戒,我就什么都不做了。所以要真正跟着大乘善知识,问题才能超越。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很多人根器不够,如果没有大乘善知识的引领,自己一个人学修戒律,一走就走到痛苦那边去了。

    龙泉之声:那您还有没有观察到的一些特别的情况,要说明的呢?

    法师:想说的是:戒律归根到底还是发心啊,发心不够呢,要么是放下不管了,要么是偏执,非常可惜,非常可惜!就想到这么多。愿大家功德增长,阿弥陀佛!

 

后记:

    法师心性纯澈,慈悲心极大,从没有见他起过烦恼,对戒律也非常通达,每次去请教问题时,都能得到很大的受益、启发和加持。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发心,心常念师父教诫,为了团体和佛法的弘扬,不论什么样的需要都努力去承担,让人深为钦佩。在僧团早期时,人手很少,很多常规性的事务没有人做时,他都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去做,忙东忙西,维护僧团的日常工作,常年如此,赢得了大家说他具有“老黄牛”一样的品性的称赞。这时他也没有放弃对经论和戒律的学习,一直在师父的指导下阅读大乘经论和戒律。后来在佛协随侍师父身边,虽然日常性的事务也很多而繁杂,也从没有放弃对戒律的学习。不论什么样的问题,从繁到简,他都一一细心听完,慈悲回答,心的柔软让人很容易接受。不论问的人有什么样的烦恼,在亲近过后都得到清凉,从中看佛陀的言教,真正感受到佛陀的真语、实语。而反观自己,慈悲心是非常微劣的,对比法师,升起的是深深的惭愧和策励。

 

 

名词解释(来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著):

南山三大部:指中国律宗道宣律师的著作,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为律宗之三大部。

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便是。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

 

 

相关阅读:

2006年 结夏安居 ——北京龙泉寺遵照佛制举行结夏安居

2007年 结夏安居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7年5月31日

2008年 结夏安居 ——今日受筹,明日安居 

有关戒的文章

 

相关链接: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1/3)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2/3)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