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质感来自虚构不出的强大现实
----写在伊沙获“第三届葵现代诗成就大奖”之际
君儿
在伊沙越来越成为汉语诗歌高峰(我觉得也可以说是绝顶)的当下,谈伊沙诗歌创作几乎成了一种冒险,因为你无法说全无法涵盖甚至也无法真正触及伊沙近30年诗歌创作的真正“底细”,就像从天津蓟县就能见到的太行山脉居然一直蜿蜒到河南山西交界还没有结束!
先说一下选稿体会。那是去年西娃邀请我及其他几位女诗人和她一起编一本《中国当代短诗三百首》,记得当时我打开伊沙在葵文学网上的那本在台湾出版、繁体版的《尿床》,结果发现,选伊沙的诗最容易却也最难,因为虽然有二十行以内的出版条件限制,但伊沙在规定之内好诗还是一首接一首扑面而来,最后选出最多的仍然是伊沙的诗,交卷时又只好一首一首再往下减,忍痛豁爱,留下两首《最后的长安人》(1990)和《今秋何年》(1991)。震撼之余我问自己,这说明什么,我想只能说明伊沙诗歌的整体品质已达到让同行如我仰之弥高的程度,其诗歌的高度、深度与令人拍案的诗歌敏感与诗歌自觉不是亲自操刀,不是选诗中确实存在的不自觉的比较,还真不敢断言。“牙医无法修补|我满嘴的虫牙|因为城堞|无法修补|我袒露胸脯|摸自己的肋骨|城砖历历可数|季节的风|也吹不走我眼中|灰白的秋天|几千年|外省外国的游客|指着我的头说:|瞧这个秦俑|还他妈有口活气!”。我好像也因此明白伊沙当年在诗江湖等论坛贴诗时其名字前为什么要贯名“长安”,这“抒情”中的霸气岂是一般者能够做到。
在别人以为没有诗意的地方,伊沙不仅发现了诗意而且写成了响当当的名章佳篇,这是为什么?我记得一次伊沙在当时的扬子鳄论坛发言,他说如果当初没有我掮起闸门,哪有你们这帮小虾米今天写诗的份儿(大意是这样),当时看了让我喷饭不已,这句发言以及类似的诸多发言其实和伊沙的诗一样,实在是太形象和生动了。回过头去看,《车过黄河》(1988)、《饿死诗人》(1990)、《野种之歌》(1992)已成为中国当代汉语先锋诗歌发展历程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完全可以佐证伊沙那句话。让我们来看这一首《9.11心理报告》:
第1秒钟目瞪口呆
第2秒钟呆若木鸡
第3秒钟将信将疑
第4秒钟确信无疑
第5秒钟隔岸观火
第6秒钟幸灾乐祸
第7秒钟口称复仇
第8秒钟崇拜歹徒
第9秒钟感叹信仰
第10秒钟猛然记起
我的胞妹
就住在纽约
急拨电话
要国际长途
未通
扑向电脑
上网
发伊妹儿
敲字
手指发抖
“妹子,妹子
你还活着吗?
老哥快要急死了!”
这一心里过程可能我们每个人当时都曾有过,没有这么多,也应该有过其中的几种,诸如“目瞪口呆”,诸如“隔岸观火”,诸如“感叹信仰”,可是恐怕没人以为这就是诗,诗怎么可能是“真实发生”的完全复制?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心理话“和盘托出”,怎么可能在如此大事大非大事件面前只是因为一个住在美国的妹子就改变了它的宏大走向和历史追问?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一毫的加工、修饰和意义升华?但是对不起,伊沙把自己完全交出来写进去时它就是诗了,而且是杰作水准,不可复制,谢绝重演!
“伊沙质感”真的来自中国“虚构不出的强大现实”、来自阳光里的那层“微尘”、
那样一种“纯粹存在”吗?这么多年读伊沙,说整体感觉那便是基因独异(套用伊沙语)、舍我其谁,他就像阳光中那个聚光筒,所有光线的照射、灰尘的起伏、阴影的摇摆、甚至天末刚刚吹送的一丝微风,都能被他的第六感觉抓往——入诗,所以那真是天机自藏,可大可小,可屈可伸,可宏可细,可正可反,随心所欲,无不成器——可以大到祖国、黄河,小到一泡尿与厕所,可以大到伦敦、西敏寺、大英博物馆,小到一盏小小的蓝灯,可以宏大到太阳底下的天崩地裂,可以微妙到一个人的梦里乾坤-----最重要的是你几乎(其实应该说是括号“完全”)看不到伊沙凌空蹈虚,几千首作品皆能掷地有声,有时我心中会冒出一个词叫“金刚品质”。金刚是不坏的,既已修成便不再退转,所谓金刚就是说它与铜铁矿物等任何普通无机物有机物等再无任何瓜葛了,虽然它可能来自于它们。它已是一种“纯粹存在”,世界上能摧毁“纯粹存在”的东西要么还没出生,要么出生了还要等地球毁灭才再发挥作用。这里是不是说玄了?但细想一想一个人诗歌文字达到这样的质地,付出的是什么,而心中能装下的又怎么可能是常人可比。《张常氏,你的保姆》(1998)、《中国底层》(1999)、《非关红颜也不关知己》(2001)、《越南的忧郁》(2007)、长诗《灵魂出窍》(2007)、《唐》、《无题》、《梦》------这些诗哪一首哪一部不让人叹服其诗境的美妙难言,精微的语言、微妙的意境、几乎是纯出“写实”又如神的铺排。伊沙有一首诗叫《中国的质感来自虚构不出的强大现实》,我觉得用它来说明伊沙自己的诗也是适合的,“伊沙质感”来自有时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了的虚构不出的强大现实!其实伊沙在写于2005年的一首叫《中国质感》的诗里已多少道出了他创作的秘密:
沿著一條街
向前走去
放眼一望
滿街的陽光
無處不在
人人可見
舉頭可感
伸手可摸
關鍵是——
我還看見了
他們看不見的
漫天微塵
像陽光一樣
到處彌漫
這是早就
蒙在我的詩章之上
和小說裏的那層灰
此為本城乃至中國
那不可或缺的質感
在有無之間
決定著一件作品的
成色和品質
伊沙是讲理的还是不讲理的,“伊沙情怀”是保证其诗歌情感底蕴的秘密小道吗?我觉得伊沙的诗是至精至密,可以用科学人文学中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星象学、心理学以及诸如此类的各种“商”分析的。因为支撑起伊沙诗歌大厦的基石和梁柱的,是他巨大的诗歌情怀也就是人(普通人)的情怀。这情怀中有大凌厉,又有大温情在。这情怀从来不是单面的,它是多棱体多折射面的水晶,是真情弥满又涌流于大道情理之中的:对母亲对妻儿对朋友对一个大案案底底层中人的温情,对虚伪对世故庸俗对恶劣的写作与生存环境的大凌厉。在伊沙作于2001年的《非关红颜也无关知己》这首诗里,这样写道:
亲爱的
亲爱的
亲爱的
为什么
别人只见我
体内的娼馆
而你总能发现
我灵魂的寺院
并且
听到钟声
我有时想,如果伊沙写传统意味比较强的抒情诗,那些以知识、修辞、无尽铺排相高的诗人真能写得过伊沙吗?伊沙在新世纪诗典中,把自己创作于2001年的《有一年我在杨家村夜市的烤肉摊上看见一个闲人在批评教育他的女人》推荐其上,马上让我想起第一次初读这首诗时的强烈印象,记得我把诗读给当时还只有6、7岁左右的儿子,读后我俩开怀大笑,笑不能止。显然伊沙是同情那个被打的女人的,但他只用“啪一耳光”的环环递进的白描就达到了多少知识与修辞都描摹不清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伊沙早年的一首诗中,我注意到这样一句诗:“那是命运之神!叼着烟斗!吞云吐雾!站在其身后!握着他这管!粗大的血肉之笔!在写!”在这样的诗句面前,夫复何言,对我而言只有低下头来,一步一个脚印,瞄着伊沙前进的方向,一路追将过去!
20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