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蚂评论
(2013-08-01 16:34:11)
标签:
文化 |
我说伊沙:他是个“细节控”——写在伊沙获“第三届葵现代诗成就大奖”之际 Writer:康蚂 Date:2013-8-1 15:05:48 Reply/Hit: 0/16 |
伊沙是个细致的人,是个一件事能做一辈子的人,他按自己的人生哲学走路,他几乎掌握了诗歌创作的所有细节。伊沙本质上不是粗犷型诗人,他的诗也不属于这个范畴。在我看来,伊沙诗歌的精髓是精致,但精致肯定不是伊沙的唯一标签。精致是他诗歌中最隐秘,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部分。伊沙的诗歌数量很多,但不是泥沙俱下,而是从泥沙中打捞出的最具纯度和硬度的“黄金”。从细节入手,是伊沙的专长,他将这项技艺运用于无形,让你能感觉到却说不出来,这是非常高明的。分析伊沙的“细节控”,我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写诗、评诗、译诗。 一、写诗。伊沙每首诗的标题看似普通,却非常精准,直指诗之核心。从断行到每一句诗的长度,每一个词的使用,他都取舍得当,恰到好处。同样一个句子,可以用上万种语言方式表达,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取最精准那句表达的诗人,往往才是最杰出的诗人。伊人沙就是这样控制力超强的诗人,我很少看到他反复修改诗歌的情形,往往都是一步到位,不再修改。 如果说,一首诗需要10分钟写就,伊沙会构思8分钟,用2分钟写完。从某种意义说,伊沙像个制作精密仪器的大师,他手中那个配件一旦安装上去,就必须保证正常运转。一旦有突发状况,也在他的预料之中,何况这种理论上的“突发”概率极小。对于伊沙这样的诗人,一首诗想不好不会轻易下笔,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不信的话,我们将新世纪以来那些著名诗人的诗集与伊沙的诗集做对比,大到一首诗,小到一个标点,你会发现伊沙的失误率很低,每首诗几乎都挑不出毛病。考验某某是否杰出诗人,我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细节,细节处理是否完美,失误率的多少,决定了诗人的高度。就这一点说,伊沙俨然领先于同时代的诗人,他就是这个时代“细节王”。就我目力所及,能对伊沙“细节控”形成挑战的诗人(也包括古代)只有徐江,你将徐江诗集与伊沙诗集对照着看,会发现他们在细节掌控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二、评诗。伊沙评诗精准、直接,不玩虚的。他拒绝空泛的、不说人话的评论。他在评论别人时,也都是提取一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阐释。他戴着显微镜,一眼看出诗人身上最显著的特点,用精准(我无法找到更适合的词)的语言,将之放大、升华到与之匹配的高度,然后定格。伊沙关注别人忽视的细节,从他主持的《新世纪诗典》可见端倪。他选的诗,很多都是被作者忽视的,经他推荐点评后,成为另外一首受到读者追捧的“诗”。一个粗心的人是不会被细节感染的,而在细节面前保持高度敏感,也只有伊沙这样的诗人才能够做到。伊沙评诗往往会换位思考,换到作者的位置,换到读者的位置,他总是能捕捉到诗人最美的细节,照顾到诗人心灵深处的感受。诗人可以粗枝大叶,但诗评家不可以,因为“粗”从来都是诗歌所摒弃的。 三、译诗。从布考斯基到“泰戈尔名诗精选”,从阿赫玛托娃到“世界名诗100首新译”。伊沙将“细节控”进行到底。拿“泰戈尔名诗精选”举例,伊沙的这个版本,读者可以带着个人的喜好阅读,也可以褒贬,这都不重要。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阅读伊沙需要找“参照物”,即其他译者翻译的泰戈尔诗作。在这个基础上做对比,你会发现伊沙对原作者及原作的解读,简直准确到深入骨髓的程度。他把握的还是细节,为什么又是细节?别人都看到的,他早就看到了;别人忽略的,他也看到了。泰戈尔对语言苛刻的精致,他注意到了;泰戈尔对不同语言运用的变化,他注意到了;泰戈尔的孩子气,他注意到了。甚至泰戈尔诗中有画这一细节,他也注意到了。他的理解是全面的又是细微的,遇到伊沙这样的译者,是泰戈尔的荣幸,同时也是伊沙的荣幸。两位金牛座的大诗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细节控”。而我们这些读者,在阅读每一行文字的时候,看到的还是细节。诗歌本身就是细节的艺术,诗人在粗犷的同时,也要兼顾细节。解读伊沙的作品,不能忽视细节,你看细节的同时,细节也在看你。 |
前一篇:[转载]2013年08月01日
后一篇:来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