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专访
(2013-08-01 09:40:59)
标签:
文化 |
青海日报诗歌节诗人伊沙专访
记者:请谈谈您的创作经历和诗歌观点。
伊沙:自1983年9月25日我在《陕西日报》发表“处女作”(很幸运:我平生写下的第一首诗就发表了)算起,我的诗歌写作已经持续了整整30年,我愿意将前五年(1983-1987)当做“预备役”、“习作期”;1988年(写出了代表作之一《车过黄河》)至今是“正规军”、“创作期”——至于这后25年该如何分期?我愿以2001-2002年创作的巨型长诗《唐》作为分水岭,分为我个人的“旧世纪”和“新世纪”。
在诗人中,我是一个喜欢发言的人,于是便留下了不少的言论。它们主要集中在台湾出版的《中国现代诗论》一书和尚未成书的《有话要说》中。我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诗歌观点是:现代诗要“说人话”。以及:诗的“及物”与“不及物”。
记者:您曾来过青海,能否谈谈对青海的感觉和认识?
伊沙:这将是我第六次踏上青海的土地,此前我曾来过五次,每一次都留下了诗,在此请允许我将2002年首次来到青海时写下的一首诗献给这片神奇的土地(也是我之福地):
《放下了》
看见雪山我没有放下
那处女一样的雪山
也没能让我放下
看见黄河我没有放下
天下黄河青海清了
也没能让我放下
放不下
放不下
塔尔寺里有一千盏
酥油灯的神圣
一名紫红大袍的藏僧
抡动着肌肉饱满的大臂
鼓声滚滚而来
震破我缺氧的
心以及灵魂
我还是放不下
只是——
当我结束了此次远行
回到家中
手中的圆珠笔
在笔记本里追踪着
这首诗的时候
一切都放下了
该放下的
和不该放下的
统统被我放下了
记者:请谈谈您对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看法?
伊沙:很荣幸,这是我连续第三次受邀出席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我认为它是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第一流的国际诗歌节——我说此话是有根据的,我有幸出席过全球历史最为悠久(1962年创办)的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历史第二悠久(1971年创办)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的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诗歌王国”英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奥尔德堡国际诗歌节、北欧瑞典史上连办时间最长的奈舍国际诗歌节……与这些世界知名的诗歌节相比,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举办规模、受邀诗人数量、分布国家之广和活动的丰富性等方面还更胜一筹。在我眼中,上述这些诗歌节类似于网球运动的“大满贯级赛事”,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正是我们中国惟一的“大满贯”。
记者:作为诗人和翻译家,您对本届诗歌节有何希望与期待?
伊沙:国际诗歌节的最大特色与魅力就在于各国诗人间的相互交流,以往两届,我总是认真聆听外国诗人的诗歌朗诵与主题发言,有不小的收获,甚至于还会产生诗的灵感——这一次,我还是对此两项怀着最大的期待。对于来自“大中华地区”的诗人和旅外汉语诗人的作品我也会格外关注,如你所知,自打两年前开办《新世纪诗典》以后,我的每一次外出诗歌活动都兼有了为《新诗典》出差的性质,相信这次也一样会有大的收获。
记者:您对哪些诗人及其作品更感兴趣?为什么?
伊沙:我还没有看到与会诗人的名单,只知道本届的“金藏羚羊”诗歌大奖将颁给阿多尼斯,很高兴能够见到他,我通过英文译本转译过他两首短诗。
记者:作为一个优秀诗人,您认为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伊沙:我刚对《生活新报》的记者总结过“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人类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我认为一是天赋,二是修养,三是阅历,四是命运。
记者:您如何看待青海诗坛?如何看待西部诗坛?
伊沙:在中国诗歌的版图上,大概无人敢于小看青海,因为这里出过昌耀这样的大诗人,现在仍有吉狄马加、马非、马海轶(三匹骏马!)等优秀诗人用自己坚实有效的现代诗写作坚守着这片神奇的高原。
我不知你说的西部是传统所指的“西北”还是“西部大开发”以后的“西部”?如果是前者,我想说:就诗歌而言,“西北”向来是提供辽阔、野性和异质的地方;如果是后者,我想说,在中国诗歌的版图上,东西部发展得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