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哲学的老师说:辩证法就是变戏法,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失之笼统,下面Strongart教授就来分析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变的。
众所周知,辩证法的基本结构是正反合。有了正题之后,我们就要找一个反题,典型的反题就是找反义词,像主奴辩证法中的主人对奴隶,《小逻辑》中的有对无。遇到有多个反义词的,那就可以任选一个。若是找反义词不方便,我们还看它的未来发展,比如黑格尔举麦子的例子,其反题就是它的种子,然后种子结出新的麦子,就算找到合题圆回来了。
辩证法的合题有下列几类不同的模式:
1)ABA_B型:在麦子和种子的例子中,A代表麦子,B代表种子,这里的种子只是起到过渡的作用,主要是由麦子在主导整个过程。
2)ABB_A型:在主奴辩证法的例子中,A代表主人,B代表奴隶,奴隶劳动升级变成主人,最后在合题中起到主导作用。
3)AB(AB)型:把主奴辩证法的例子稍微改一下,A代表主人,B代表奴隶,主人从事脑力劳动,奴隶从事体力劳动,共同升级能力互补,最后在合题中成为好朋友。
4)AB(A——B)型:在有和无的例子中,A代表纯有,B代表纯无,其合题则是用它们之间的变化硬粘起来。
归根到底,辩证法的模式就是按一定的套路在对面找一个像,然后再想办法撮合起来,不妨就叫做找对象,辩证法就是照着套路找对象。像这样的正反合结构,其实就是一种定向的联想,它不能保证结论的真值性,因此算不上是什么逻辑。一般来说,头脑简单的人会喜欢这样的模式,因为它可以让脑子里转出一些东西,而本来就有创造力的人呢,则会觉得这属于机器人般笨拙的低级联想,就相当于是现在的人工智障AI低创。
在通俗的文艺作品中,经常会有复制体的形象,这就是辩证法中反题的体现。比如《西游记》里的假孙悟空六耳猕猴,圣斗士星矢里的黑暗圣斗士,《无限恐怖》里的黑暗复制体等等,已经变成了一种逗你玩的基本套路。在修仙小说中,这样的反题还会以心魔的形式出现,ABA_B型是战胜心魔,ABB_A型是被心魔吞噬,AB(AB)型是与心魔和解,AB(A——B)型则是一直与心魔纠缠不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