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学们都看到过脑内会议的场景,脑子里有一群小人在相互争论,如果最后能够求同存异达成共识,那么其人格还算是正合的,就怕这个脑内会议的结果是吵起来打起来了,恐怕这就是所谓的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边缘型人格障碍就像是装了一脑子的乌合之众,经常是脑内斗争其乐无穷,其自我认知一般都是混乱的。这样的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东一句西一句,颠三倒四自相矛盾,其人际交往也是在理想化与贬低之间来回摇摆。某个洋葱头曾说哥德尔不如我,但一转眼又把我贬低成本科水平,你要是不觉得这样的人有问题,恐怕你多少也有点类似的问题,只有BPD才能接受BPD.
在网络上,BPD喜欢频繁的更换马甲,或者干脆就是几个马甲轮流转,这些马甲就是他脑子里的小人的代表,本质上就是掩盖其自我的虚弱。
尽管BPD在情绪上大起大落,但他们在一些根本认知上又趋于保守,常常是不肯服输只认死理。有人说这种头脑简单的人脑子里好像有根保险丝,当你摆事实讲道德快要驳倒他的时候,他觉得好像跟原来的固执观念比较远了,就会忽然愣一下,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用这个模型解释一下的话,就是其中一个小人快要被说服了,其他的小人觉得它坏掉了,就联合起来把它给镇压了。除非他们感受到人身方面的威胁,否则他们是不太能够主动退出的,甚至还会嘲笑攻击那些出于自身信念而退出的人,因为他们的自我的零散了,根本谈不上什么高层次的信念。
海德格尔很可能就是这样的边缘型人格BPD,以致于带着强烈的emo不肯退出,最终当了纳粹的校长,而且晚年之后还依然不消停。BPD的脑子里小人一多,就会有个责任分散的机制,搞不好就会觉得只是暂时被某个小人蒙蔽了,现在我还没使出全力呢!事实上,像BPD这样搞了一脑子的小人,连个脑内会议都开不好的,能使出全力就见鬼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