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有句名言: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一般熟悉文学理论的同学,一看就知道这是新批评主义的观点。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就是喜欢“搬运”现有的学术理论,搞成一堆浆糊互作高深。
德里达反对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很可能是跟海德格尔学的,要挑战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这是民哲都干不出来的事情,自然是不被主流学界认可,但他们是怎么进入哲学史的呢?肯定背后有人在捧,海德格尔的纳粹捧的,德里达很可能是他的老乡阿尔都塞捧的,然后阿尔都塞精神病发作,把自己的妻子给杀死了。对于当代所谓的哲学名流,我们完全不必盲目崇拜,老实说真正值得尊敬的哲学家,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
德里达认为文学要比声音更加重要,你们怎么看?其实,我一开始也觉得文字更重要,为什么西方的传统会是声音呢?后来一反省,可能在应试教育下试卷做多了!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听课上,特别是上新课时老师带来的启迪,要比考多少分更加重要,这样自然就是语音中心主义了。德里达出身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想要在法国立足,自然是少不了要卷考试,多练习法国的哲学高考作文,结果陷进去就出不来了,真就认为文字比声音更重要。事实上,翻开现在的语言学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声音是第一位的,文字只是从属的,有些比较原始的语言可能只有声音没有文字呢。
德里达提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似乎认为文字能够包打天下。这里Strongart教授把它改成“论文之外别无他物”,这样更加能够体现出它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要像土博士那样只把论文当成学术货币,还是要关注其中的内容。不管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写成论文来研究,到最后就只需要看论文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理性主义的观点,有点像维特根斯坦的最后一句名言:对于能够说清楚的,我们就要努力把它说清楚;对于不能够说清楚的,我们应该保持沉默。怎样才算是努力把它说清楚呢?写论文呗!论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可见的论文替代了不可见的逻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德里达的问题所在,想要超越传统的理性主义,却只是玩了“延异”之类的文字游戏,类似的版本还有海德格尔的《同一与差异》,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他们想要有所创意,结果只是变得怪异,真能创意的最讨厌这些烟雾弹,其本质还是考试版的机械理性,不得不说这是类似小镇做题家的共同悲哀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