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证的做题家VS无证的教授
(2024-04-26 13:19:58)
在我的B站中,高考数学140+的犹如过江之鲫,但能跟上我的讲课节奏的却是寥寥无几,他们好像是苦练了什么妖功魔法,结果根基全损再也难以寸进,大概只能当一辈子的做题家了,你们觉得这些做题家知道自己是做题家吗?
如果他们能知道自己是做题家,看到我这里的高级数学,肯定会心生向往不明觉厉,非常积极的给我三连支持。你们只要看一下可怜投币数,自然就能够明白他们的想法:他们会说自己是受过正规教育的,你的数学讲得再好都是野路子,我们做题家都是有证的,你这个教授却是无证的,不像洋葱头那样搞“策反”就算不错了,还想让我们都来支持你不成?
其实,也不光是有没有证的问题,B站有个章璞老师的《抽象代数》视频,讲得非常流畅,但做题家就是不买账。做题家要把知识切碎变成考试点,给他们提供保姆级服务,不然他学不到东西,就会说你讲得不行。怀着数学家或科学家的春秋大梦,做着垃圾考试题,只想听考试的保姆课,数学系的老师都不放在眼里,我这个无证的教授就更不用说了吧。
像Strongart教授这样的人,当年也就考个一百二三十分,一四零以上的恐怕只能是专精于低阶考试的做题家,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改进呢?首先是可以放附加题,放个30分附加题,这样教授直接补个二十几分,就可以突破140的门槛。但与此同时,做题家也会一起跟着混进去,想要排除这些做题家,恐怕就得放五十分的附加题,可以把门槛设定在151分,这样做题家哪怕是考满分,也依然是会被刷掉。
接下来有个问题,五十分的附加题来得及做吗?一般来说,高考数学都会设定好计算量,据说有好奇的老外教授做了三个小时没做完,能够做上一道附加题,就算是做题比较快的了。要做五十分的附加题,恐怕是需要战略性放弃一些繁琐的小题,真会有人这么干吗?因此,不如把附加题拉出来单独考,然后单独计分单独评测,那就干脆恢复成100分吧,然后就会有学校组织专门的培训,于是又回到数学竞赛的老路上了啊!
事实上,即便真的侥幸把数学人才选出来,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他们的老师多半就是上一代的做题家。恐怕要等到哪一天,有大学能把无证的教授请进去,中国的数学才会有所起色,不然强基计划恐怕也就是做了个数学大盘鸡,咯咯咯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