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炳亭
李炳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13,467
  • 关注人气:30,2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郎口小学引发的围观风暴

(2014-06-04 11:54:08)
标签:

杜郎口

改革

教师

教学

教育

分类: 本报报道

 4月16日,本报头版以《有一所小学叫“杜郎口”》为题发出了一篇报道。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各地奔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杜郎口小学参观学习的学校覆盖到全国的21个省份。

  5月16日,本报主办的“中国生态小学联谊会第二季暨杜郎口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在杜郎口小学召开。参会人数不断攀升,会议当天仍然有学校在赶往会场的路途中打电话报名,近600人的规模一再挑战着临淄区酒店的接待能力,只能容纳500人的会场的过道中挤满了“板凳军团”。

  会后,记者接到很多参会校长的来电,他们表示将带领更多教师“二进”杜郎口小学,再去深入研究“无师课堂”。

  评价:隔窗相望不是相忘于江湖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小学教师殷至玲被杜郎口小学一年级“无师课堂”震撼,称“无师”是对教学模式的彻底“变脸”。

  在她看来,教师早就肯定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但又因为低估学生的能力而不敢放手,以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一直处于隐形的状态。隔靴搔痒的改革没有触及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本性。

  “导学案是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因此导学案退出了杜郎口的课堂;课堂虽然减少了教师的讲授,但学生依然被教师的思维控制着、牵制着,因此教师退出了杜郎口的教室。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看到的是学生行云流水般的表现。隔窗相望的教学,不是师生相忘于江湖,只是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合乎道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第一小学校长周晓峰看到报道后感到振奋,5月5日便组织全体教师阅读报纸,研讨“无师课堂”。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第二天转课的时候,仅上午的前两节课,就看到12名教师在原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无师课”。

  第二节课后,12名教师在会议室进行交流,三年级一班教师申玛丽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了,课堂秩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四年级二班教师范晓花说:“学生的课堂表现让我惊喜,从组织学生读书来说,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学生的点评和评价用语我都想不出来,真是出人意料!”

  周晓峰认为,虽然教师的尝试也有很多不足,但他们的成长在于,真正抛开了“等待条件成熟后再行动”的心理禁锢。“先做起来再说,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5月16日的研讨会前夕,周晓峰告诉记者,超化镇中心校决定,调整其他原定活动,组织全镇10余所学校参会学习。会后,他不停地用“震撼”两个字表达杜郎口小学带给他的冲击。“做不了课改,不是技术和理念的原因,是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不够!”

  研讨会不仅是小学教师、校长的聚会,还吸引了大学教师的关注。

  闫秋霞是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几年前开始在大学的课堂上用高效课堂模式上课。她泪水模糊地告诉记者:“我从来没有像今天在中国生态小学联谊会上这样激动。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教育的希望,真的有一群人为了教育事业忘名、忘利、忘我地坚守着、实践着、奋斗着。教育不是空谈,是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的实践!”

  追问:为什么还是“杜郎口”

  8年前,本报刊发的《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的报道引起了持续至今的“学习杜郎口”的热潮,不断有教育者前去杜郎口中学寻找改革途径。8年后,在那些曾经师从杜郎口中学的学校开始从以“学中心”为典型特征的第二代课堂教学改革转向实现最大限度“去教师化”的第三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杜郎口中学和杜郎口小学却又一次做出了惊人之举,直接让教师在课堂上“消失”,尝试起备受争议的“无师课堂”。

  这场争议仿佛让人又看到了当年“杜郎口模式”之争时的激烈。但为什么争议的焦点还是“杜郎口”?

  对此,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副局长刘峥嵘分享了她的感悟:“杜郎口从学习的本质出发,思辨改革。导学案是杜郎口中学的‘专利’,对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捍卫学生学习权利做出了极大贡献。去年,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告诉人们,杜郎口取消了导学案。在崔其升看来,学习最怕被控制,导学案是有形的控制,必须去掉。但只是取消导学案还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真正的主体性,教师也是一种控制。‘无师课堂’就是去掉教师对学生思维的隐性控制,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精神。”

  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副校长邓敦西认为:“杜郎口从人的发展出发,思考教育。无论外出讲座、诊断课堂还是指导自己的学校课改,崔其升很少执着于改的方法,他只乐于传‘道’,方法则是交给教师自己去研究。他说,备课就是备命。当备课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的时候,学生就意味着人生、未来,备课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生命负责,而不仅是对当下学到多少知识负责。对学生而言,学习就成了‘修炼生命’的过程,课堂则是‘修炼生命’的道场。在这样的课堂中,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格与品格,可以说,课堂就是人生。”

  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小学校长罗晖则认为:“杜郎口从人生的认识出发,突破认知常规。崔其升的改革是在不断打破迷信中进行的,他不迷信杜威,也不迷信蒙台梭利,但却在自己的实践中与他们殊途同归,并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崔其升自成一派的教育实践本身就在不断推进改革。他说‘无师’不是最终追求,未来的杜郎口要成为教育教学的‘教研室’,学生就是一个个小教研员,从体验学习走向研究学习。”

  “杜郎口并不神秘,能够永领话题的‘秘密’,就在于学校立足人性、尊重规律、敢于行动、超越自己,并能不断追问。在改革的面前,不要排斥争议,争议是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对生命发展方式的再定位。教育需要的是对‘道’的探究,而不是争论‘无师’的概念是否偏激。”罗晖感慨颇深。(记者郭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