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导学案“千字评”》序
李炳亭
自古燕赵多悲歌。
尽管刘凤军的课改一路走来多么艰辛跌宕,然而他确是一个幸福的教育人。
与刘校长相识经年,我对他的赏识和敬重是发自内心的。
他纳言敏行、言行信果,是一个有着教育信仰的真正的教育者。他身上还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韧性,对课改的执著和求索,其实就蕴涵于他这样的修养之中。几年来,他埋头苦耕、无怨无悔,“敢垦未垦之疆域”,影响和带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原本普通的河北建昌营中学也一跃成为颇有知名度的课改名校,他深刻诠释了那条朴素的真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他印证了这样一句教育常识,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刘凤军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他似乎特别痴迷于教学。在远离城市的何百胜迁安市建昌营镇,刘凤军常常一整天都扎进课堂里,专注地观察、记录和研究,身为校长,尽管工作繁忙,然而他却从来离开过他所钟情的课堂,一直带着高三年级的物理课。和他共事十几年的孙红强老师曾经这样评价说,孙校长沉稳内敛,却又内心挟裹着激情,当校长凡是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体现出了一个校长的价值。
其实,无需再更多介绍他了。正如孙红强老师所言,他体现出了一个校长的价值。如今,他将要出版的这本专著——《导学案千字评》也佐证了孙红强老师对他的评判。
近10年来,我为很多教育人做过序。但像这样专门研究某个教学概念和具体运用的专业性评著还真是甚为稀有,它带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几年前,我曾和张海晨校长合著过那本《高效课堂之导学案》,但刘凤军的这部书却对具体的导学案案例做出评点,由“术”言“道”,由“道”及“术”,这种“道术”结合的书,是教育真功夫的考验,因为难所以才不多见,也愈加凸显出这部书的价值,更何况,这部书又不单纯地局限在他所熟悉的物理学科,而是难得地体现出跨学科、跨学段的特点,如果缺少对教育教学本质的通透理解,缺少对课程目标的透析把握,缺少对教学问题的专注性研究,作者是不可能胜任这部评著的。
为了更加便于读者认知这部评著的价值。有必要对导学案这个概念的产生做一点背景性的交代。当高效课堂主张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时,其实学生不习惯学和不会学的现实问题就摆在了眼前了。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习的发生呢?这时候,一个全新的教学概念就诞生了。所谓导学案,即“引导学习的设计”,“导”是功能,“学”是目的,“案”是设计。那么,什么样的导学案才是符合要求的呢?一言以蔽之,能引导学习发生,并且抵达学习目标的导学案才是符合要求的。导学案一般注重以下原则,首先它应是课堂“施工图”,其次,它应该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知识之间的逻辑规律;再次,它有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梯度渐进化的特点。
刘凤军这部评著的价值其实不是讲如何编制导学案,而是按照导学案的具体要求,对具体的导学案做出诊断性评价。其中不乏精彩和经典,也涵括了他对教学的很多精辟见解和教育智巧,如他在点评《高一年级语文科学(诗歌鉴赏)导学案》时这样说:“如果在课堂上把本来应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总结、归纳、提升的内容以一个‘静态’的形式呈献给学生,让学生简单的机械记忆,以便使他们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话,这与我们把东西嚼碎嚼烂喂给孩子吃有什么不同。就本导学案的第一环节来说,涉及到古诗词炼字的内容包括答题的步骤总结的很全面,但所有内容都是很直白的告诉学生的,学生在掌握炼字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没有享受到探寻知识与方法的快乐,没有得到学习思维的聚合与发散,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终究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他在点评八年级思品课时这样说:“当我们老师们能够全面理解我们一节课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学一些知识点,记忆一些知识点,把我们的学生们当做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的时候,我们的三维目标肯定不会‘精兵简政’。所以,深刻理解我们的课堂、深刻理解我们的教学目的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人的培养和成长。”
好了,已无需我再赘言。我相信这部书也能带给你足够多的惊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