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声明,我之所以要研究易经,其实不是为了要窥探“卜筮”的秘密,抑或是为扮演摇头晃脑、阖目掐指的江湖术士,而是希望能从中找到印证课改的本质依据——这些年,我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否能达于“道”?至于为什么非要从易经中寻找,实在是因为易经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国人的认识里,离开了易经,似乎也难以谈及中国文化。尤其对那些言必孔子的传统文化膜拜者,我从易经的角度谈课改,不仅是在表达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也是在说儒家的源头其实也来自于易经,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凡中国文化概莫能外。
易经是什么,易经在谈什么,易经对于今天的人有何意义?简单说,易经讲了六个字:变易、简易、不易。易者,上日下月,谕指“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的哲学思想是基于宇宙本体论的二元思维。需要说明的是,二元思维并非“二元化思维”,而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之一的先驱。易经的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和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样的。
易经与课改是什么关系?表面看,似乎是风马牛之事,但如果我们循着道的轨迹去研究课改,那么,“万事万物归于道”,正如茶有茶道、书有书道,课改也就成为了“课道”。
课之道,在“教学”,“一教一学谓之道”。正如一阴一阳,那么,阴与阳在易经中是什么关系呢?在易经里,阴与阳有五种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五种关系就是是包涵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天体运动、气候变化,乃至人类社会、人体自身,都普遍存在着两两对应的“两端现象”,阴与阳,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阴阳相倚”,“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老阴生少阳,老阳生少阴。据此,又如何看待“一教一学”之间的关系呢?
本文从易经的角度谈课改,其实就是在从道的角度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即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学合一的“课道”。
一、教与学的对立制约;
二、教与学的互根互用;
三、教与学的交感互藏;
四、教与学的消长平衡;
五、教与学的相互转化。
易经带给我们的课改启示是:无学则教之不存,无教则学之难成,否定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教学。教因学而生,这就决定了“教为阴”的属性,“阳为学”,从属性上阳代表着“积极”、“主动”,又为乾,乾者“天行健”,教为坤,从属性上代表“降”、“静”、“缩”,坤者“厚德载物”。因而,教师要主动从讲台上走下来,否则便是逆道而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