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秘吗?
读懂了一个汉字,便能认识全部的教育秘密。
现在,大家随我写一个字:正。
你先别忙着猜测,大家再随着我把“正”字拆分,看一看,“正”字五画到底能组合成几个字?
好了,我们现在先从第一画开始:“一”是起笔第一画,“一”是什么?一即道。那么,什么是教育的“道”?无需争议,一是“学生主体”,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离开了“学生主体”便没有教学,也没有教育。现在,我开始追问那些站在讲台上一味表演的传统“名师”,请问,学生主体在哪里?所以,什么教学和教育都别忘记学生主体呀。
如果我试着拆分“正”,除了“一”,显然还可组合成“二”、“工”、“上”、“下”(形似“下”)、“止”另5个字。“二”其实是起笔“第一画”和落笔“第五画”,如果我把起笔第一画称为“天”,那么,落笔的最后一画可以叫做“地”;如果“天”是指“学生主体”,那么“地”则一定是“教师主导”!
“工”字的隐喻包含着有一种东西可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顶天立地”。我们知道,无论是“学生主体”的课堂还是“教师主导”的课堂,“知识与技能”都必将作为最重要的“一维”而存在,重视知识与技能,并且能把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上下”贯通起来,那么,这样的课堂基本是合乎需要的,也便“工”了。
其实,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二”字之间,应该包含着至关重要的另外“三画”,这“三画”包含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算作其中的“一画”之外,另外两画便是“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具有了这个“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是“正”的,否则,只能是“负”的。传统课堂就属于“负课堂”。
为什么传统课堂是“负”的呢?依然可以通过“正”字的5画解读。
比如,传统课堂习惯忽视“学生主体”,一旦“正”字缺“一”,则为“止”,哪里还有“教育”呢?离开了“学生主体”而无限放大“教师”作用和“教”的功能,这样的课堂最多是形式上的花哨,属形而“上”的。
同样,如果一味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主导”也不行,这样的课堂往往因为缺少高度而形而“下”。
记住和理解了这个“正”字,便掌握了新课改全部的精髓和秘密!
加载中,请稍候......